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秦岭羚牛群体分离与重组的变化
    曾治高, 宋延龄 , 巩会生
    2000, 20(3):  161-167. 
    摘要 ( )   PDF (2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4只佩戴无线电颈圈的羚牛进行直接观察的结果表明,羚牛群体的结构和组成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羚牛各集群类型中,家群的稳定性最高,社群次之,混合群较差。虽然家群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但是除母牛及其幼仔外,家群的其它成员也经常变化,羚牛的亚成体也不是构成家群的稳定成员。繁殖是羚牛集群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繁殖期中健壮的成年雄性个体因寻找配偶离开原群,在各群间游荡,成为羚牛群中最不稳定的成员。亚成体在其母亲产下幼仔后可能会中断与母牛间的关系,进入混合群和社群。羚牛反捕食策略和护幼行为也会影响羚牛群的分群和重组。
    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演化历史
    郭延蜀, 郑惠珍
    2000, 20(3):  168-179. 
    摘要 ( )   PDF (5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作了系统的研讨。认为从早更新世至现代,东亚季风区的梅花鹿应是一个多向度种,中国的梅花鹿可划分为9个亚种。指出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发源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更新世期间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青藏区的东部,全新世后其分布区急剧地缩减与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冰期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揭示了梅花鹿的演化谱系和我国野生梅花鹿的现状。
    白头叶猴栖息环境与栖息地选择的研究
    黄乘明, 薛跃规, 韦毅, 李友邦
    2000, 20(3):  180-185. 
    摘要 ( )   PDF (2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样方法和焦点动物法分别对白头叶猴栖息环境进行了观察,并对栖息环境的植物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栖息地可分为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4部分,各部分优势种植物不同,白头叶猴栖息地的Shannon Venner多样性指数为6.152,均匀度为0.8439,白头叶猴对石山山脚、山腰、山顶和山弄平地的利用率分布为66.45 5.65%,21.15±5.49%,12.78±6.8%。在山脚主要是休息和觅食,在山腰主要是移动,在山顶主要是冬季晒太阳。因此,保护白头叶猴的栖息地对保护白头叶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高寒地区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的越冬对策
    苏建平 , 刘季科
    2000, 20(3):  186-192. 
    摘要 ( )   PDF (2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多年工作积累的观察资料,讨论几种植食性小哺乳动物的越冬对策。其中,高原鼢鼠、甘肃鼠兔和根田鼠均贮存食物,以减少寒冷条件下的取食暴露。高原鼢鼠以个体为单位贮存和利用贮存食物,相互之间不协作;而两种地面活动的种类则可能以家庭为单位贮存和分享越冬食物。喜马拉雅旱獭体型较大,不贮存食物,它以冬眠方式越冬,这是一种对食
    物依赖最小的方式。高原鼠兔,既不贮存食物,也不进入冬眠,而是主要靠增加身体产热能力来保持体温,抵御严寒。作者认为,动物自身的生理限制、生活方式、环境条件以及捕食风险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决定动物的越冬对策。
    高原鼢鼠食性的研究
    王权业, 张堰铭, 魏万红, 边疆晖
    2000, 20(3):  191-199. 
    摘要 ( )   PDF (2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寒草甸和高寒灌丛两种栖息地中捕获高原鼢鼠114只,将92只鼢鼠的胃内容物对照已知植物组织的显微结构进行分析,以确定其食物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两种栖息地之间的植被组成有极大的差异,但是高原鼢鼠的食物组成在两种栖息地之间和性别之间均无明显的不同,不同植物出现的频次却有明显的差异。禾本科植物在高原鼢鼠的胃内容物中基本没有发现,对莎草科植物也只取食两个物种,高原鼢鼠所取食的植物主要是杂类草。在两种栖息地中高原鼢鼠喜食度指数最高的9种植物均为鹅绒委陵菜、直立梗唐松草、丽江风毛菊、雪白委陵菜、美丽风毛菊、细叶亚菊、异叶米口袋、磨岭草和棘豆。
    长江流域黄胸鼠生物学特性观察
    张美文, 陈安国, 王勇, 郭聪, 刘辉芬, 李波
    2000, 20(3):  200-211. 
    摘要 ( )   PDF (4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胸鼠体型中等,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在长江流域大部分栖息于房舍及其周围。在1982-1998年间以洞庭湖区4个县为主,用夹夜法在室内和野外进行了调查。在洞庭湖区,黄胸鼠的尾长总体而言长于体长,但仍有少部分个体的尾长短于体长。洞庭湖区的黄胸鼠终年繁殖,繁殖能力夏半年高于冬半年,繁殖高峰为4-5月,冬季为繁殖低谷期。雌鼠总体怀孕率与繁殖指数分别为25.3%与1.61,各月平均分别为25.5%与1.99,最高皆出现在4-5月,胎仔数在1-17之间,夏半年平均胎仔数多于冬半年,全年为6.46,平均为7.11,每年可繁殖2-4胎;雄鼠睾丸下位率普遍夏半年高于冬半年,4-5月为最高。从南向北,黄胸鼠的繁殖高峰由双峰向单峰逐渐演变。在洞庭湖区种群数量高峰一般出现在秋季。在我国,黄胸鼠的种群有不断向北扩展的趋势。
    Richards 方程的数学属性及其在兽类生长过程中的应用
    窦薇, 宛新荣
    2000, 20(3):  212-216.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Richards 方程数学属性的分析表明,该方程具有变动的拐点值,因而在描绘兽类多种多样的生长过程时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依据其方程参数!取值的不同,Richards 方程包含了Spillman, Logistic, Gompertz,以及Bertalanffy 方程。为了评估Richards 方程对兽类生长过程的拟合优度,作者引用10组哺乳动物兽类生长数据,将它与一些经典的生长模型如Spillman, Logistic, Gompertz,以及Bertalanffy 方程方程共同进行了拟合比较。结果表明Richards 方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适于描绘多种多样的兽类生长模式。
    偶蹄类动物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与技术比较
    曾岩, 蒋志刚, 韩更新
    2000, 20(3):  217-224.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和保护遗传多样性成为野生偶蹄类动物保护生物学的重要课题。目前测定遗传多样性的技术主要有: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蛋白电泳多样性和以DNA为遗传标记等一系列测定方法。这些方法基于不同的原理,其操作的难易、耗费的时间精力以及数据所能说明的问题有一定差别。因此研究偶蹄类动物遗传多样性应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
    植物化学防卫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适应对策
    李俊年, 刘季科
    2000, 20(3):  225-232. 
    摘要 ( )   PDF (34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植物化学防卫与植食性哺乳动物的适应是动物—植物系统协同进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植物次生化合物可降低动物的食物摄入量及消化率、蛋白质可利用率。某些次生化合物还影响植食性哺乳动物的正常繁殖活动。单宁是动物的重要觅食阻遏剂之一。动物在学习食物选择的过程中,通过认知过程和感知过程处理食物信息,选择食物项目。幼体在胚胎期和哺乳期能从母体获得食物信息,或向有觅食经验的同胞伙伴学习处理食物的经验。动物亦可通过形成络和物,改变体内环境,通过微生物降解、氧化还原、基础代谢率等降低生理对策,以降低植物次生化和物的影响。
    新疆伊犁地区兽类调查报告
    侯兰新,余玉群,刘坪
    2000, 20(3):  233-238. 
    摘要 ( )   PDF (3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刺激采集大额牛精液及其超低温冷冻的初步研究
    和协超,沈放,季维智,赵家才,刘国章,杨国荣,和占星
    2000, 20(3):  239-240.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