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1999年 第19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Select
中华白海豚脊髓的解剖学和C6、T8、Lc2的组织学研究
吴葆孙,周开亚,曹玉清
1999, 19(3): 161-168.
摘要
(
)
PDF
(16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头雌成体中华白海豚的脊髓从宏观到微观研究其形态结构。光镜观察标本取自C
6
、T
8
和 Lc
2
, 冰切20~40μm, 硫堇及镀银两法染色。脊髓式为 C
8
-T
12
-L
10
-Ca
4
(或 Lc
14
)。脊髓长占体长的27.48 %, 脊髓重占脑重的3.88%。蛛网膜小梁异常发达呈薄丝绵状, 软脊膜携血管随沟、裂内陷入脊髓实质。灰、白质具不规则血管周隙, 含淋巴细胞及脑脊液。神经细胞与微血管浸于脑脊液中, 故神经细胞为CSF-CN。根据 Rexed 的细胞构筑原则, 可将C
6
、T
8
、Lc
2
灰质分为10层, 并对每层及其相关神经核关系作了描述。在上述3节白质侧索、背索和腹索中均发现特殊细胞群, 即: 颈外侧核、胸外侧核和腰尾外侧核; 背索核和腹索中的弥散性细胞。
Select
秦岭羚牛中独栖现象的初步观察
曾治高,宋延龄
1999, 19(3): 169-175.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群栖的秦岭羚牛种群中,存在着少数单独活动的羚牛, 称为独牛。野外见到独牛50只次, 占见到羚牛总数的4.59 %。独牛中有老年雄性个体、青壮年雄性个体、雌性个体、亚成体和幼仔。在繁殖季节独牛出现的次数最多, 其中大部分是雄性个体, 也有雌性个体。与羚牛的四川亚种不同, 在秦岭亚种中很少见到公牛集群的现象。羚牛种群中独牛的形成主要与繁殖有关, 同时还与疾病及防御迁移有关。独牛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内均可见到 , 绝大多数老年独牛活动区域的海拔高度低于集群的羚牛活动的高度。老年独牛在离群活动后,其活动节律与群体中的雄牛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夜间的活动时间和活动率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
Select
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繁殖期对洞穴的选择
张洪海,张明海,王秀辉,王文,章黎,高中信
1999, 19(3): 176-195.
摘要
(
)
PDF
(15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赤狐的25个洞穴观测, 运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 研究了赤狐繁殖期的洞穴选择。结果表明, 影响赤狐繁殖期洞穴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水源, 其次是坡向、坡位和坡度, 人为干扰、隐蔽程度及洞口朝向等因子对其影响作用不明显。繁殖期赤狐的最适洞穴选择为: 阳坡或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坡度 5°~25°、距水源 500~1 000 m。
Select
川西平原大足鼠的种群生态学 Ⅲ. 繁殖
曾宗永,杨跃敏,罗明澍,梁俊书,谢荣凯,宋志明
1999, 19(3): 196-202.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川西平原利用标志重捕、夹捕解剖和半自然条件下笼养的方法, 提供了1989~1995 年大足鼠种群雄性和雌性个体处于繁殖状态的比例、胎次数、每胎幼仔数、幼年个体的补充和发育等有关繁殖的基本资料。结果显示, 大足鼠极灵活的繁殖策略提高了这个物种幼年个体的存活, 使该物种在可预见而频繁的周期性变化的农田环境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种群。大足鼠的繁殖特征主要有: 处于繁殖状态的雄性比例较大(平均0.491, 95%置信区间0.451和0.534), 怀孕雌性的比例较小(平均0.227, 95%置信区间0.213和0.301), 较高和相对稳定的繁殖能力(每年4胎, 每胎8.245±0.452只), 雌性幼仔较慢的生长和性成熟(4月), 以及幼年个体加入种群与春季的小麦和秋季的水稻成熟相同步。这些繁殖特征使得大足鼠的繁殖活动集中在有利的时间。结果, 虽然伴随繁殖活动雌雄性的个体质量下降, 但仍能在短暂的时间里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将大足鼠的胎仔数与一些关于中国啮齿动物繁殖参数地理变异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比较, 发现后者提供的资料尚不足以支持中国所有啮齿动物都有“胎仔数随纬度增加”的过分简单的一般结论。每一个物种种群都有自己的最优胎仔数, 但最优胎仔数不一定随纬度而增加。我们认为在大尺度上研究如胎仔数这样的生活史性状时, 生活史多样性的提法比单一性状的过分简单的一般化更好。
Select
大仓鼠的核型与B 染色体研究
王金星,赵小凡,邓 怿,齐洪英,刘 瑶,张志宏
1999, 19(3): 197-203.
摘要
(
)
PDF
(19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 对分布于山东济南、泰山、东北长白山和陕西西安的大仓鼠的染色体组型、G-带、C-带和银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济南、西安和长白山的标本的二倍体数目和核型相似, 2n =28, 22t+4m+XY (st,m)。泰山标本的二倍体数目为 2n =28~29, 即在67.5 %的中期相中多出了一条形态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 这条染色体为B染色体, 可能起源于X染色体。泰山标本的A染色体组与上述3地标本相同。4地标本的G-带、C-带和银染核型相似。除B 染色体外, 每个端着丝粒染色体都具有着丝粒异染色质, Ag-NORs 较恒定地出现在Nos12,4,8,9,13染色体上。也就是说大仓鼠的B 染色体为 C-带阴性,不携带核仁组织者。这种B染色体 C-带阴性的特征在赤狐、黑家鼠和大林姬鼠朝鲜亚种中亦有报道。
Select
捕杀对高原鼢鼠种群年龄结构及繁殖的影响
张堰铭
1999, 19(3): 204-211.
摘要
(
)
PDF
(15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捕杀高原鼢鼠后, 残鼠种群与自然种群年龄结构相比较, 5月差异性显著(
X
2
=9.97,
P
<0.05); 7月和10月差异极显著(
X
2
=15.134,
X
2
=15.612,
P
<0.01)。5月, 残鼠种群成年Ⅰ组占最大比例 (53.45%); 自然种群成年Ⅱ组占最大比例(48.44%)。7月,残鼠种群幼年组和亚成年组所占比例之和 (35.06%) 明显高于自然种群 (22.00%)(
P
<0.05)。10月, 残鼠种群近老年组和老年组所占比例之和 (9.62%) 明显低于自然种群(23.08%)(
P
< 0.05)。残鼠种群成年Ⅰ组雌鼠怀孕率 (84.62%) 明显高于自然种群(58.33%) (
P
<0.05); 平均胎仔数 (3.32) 也高于自然种群 (2.85),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Select
地表覆盖物对高原鼠兔栖息地利用的影响
边疆晖,景增春,樊乃昌,周文扬
1999, 19(3): 212-220.
摘要
(
)
PDF
(2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地表覆盖物对高原鼠兔栖息地利用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地表覆盖物增加后, 高原鼠兔能依据其程度及毗邻生境状况, 或减少地面活动增加对洞道系统的利用; 或转移到较安全区域; 同时摄食行为也发生变化, 显著增加用于防御的时间, 且取食区域几乎集中于洞口附近。研究表明, 高原鼠兔视地表覆盖物为一种捕食风险源, 并对此具有一定的评估能力, 其行为反应实质上是通过对食物获取与风险大小的权衡而做出的一种行为决策。间接捕食风险是高原鼠兔在选择和利用栖息地时所必须考虑的权衡因子, 也是一个重要的摄食代价。
Select
豫西黄土高原农作区棕色田鼠对农作物的危害及经济阈值的研究
黄惠敏, 王廷正
1999, 19(3): 221-226.
摘要
(
)
PDF
(1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 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田鼠对这2种作物的危害分为4个等级, 小麦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33.9只/hm
2
; 黄豆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 阈值为181.1 只/hm
2
,达到此密度应进行防治,否则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Select
半自然条件下初生獐的卧躺行为和母獐警戒性研究
张恩迪
1999, 19(3): 227-230.
摘要
(
)
PDF
(1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沂沭泗水流域狗獾的洞道结构及其功能
叶晓堤,马 勇, 王润海,董安渝
1999, 19(3): 231-232.
摘要
(
)
PDF
(1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圈养金钱豹的繁育
张志和,吕文其,王行亮,王成东,侯 蓉,宋云芳,何光昕
1999, 19(3): 233-236.
摘要
(
)
PDF
(1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Select
高原鼢鼠脂肪中脂肪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张晓峰,张宝琛
1999, 19(3): 237-239.
摘要
(
)
PDF
(1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