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0年 第2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麋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蒋志刚
    2000, 20(1):  1-12.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麋鹿为实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区别了“姿势”、“动作”和“环境”,分解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然后根据行为的适应和社群机能归类,建立了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以集合论为基础,明确了动物行为的三要素:姿势、动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笼统地将动物的姿势、动作和行为混为一谈的做法,区分了动物行为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行为要素编码方法为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记录了有关麋鹿的姿势、动作和行为达200多种,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倭蜂猴的产热及细胞呼吸特征
    王政昆,刘璐,李庆芬,孙儒泳
    2000, 20(1):  13-20.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倭蜂猴的最大非颤抖性产热较低,但占调节性产热的比例较高;褐色脂肪组织(BAT)重量也较其他灵长类大,产热活性也较强;肝脏线粒体氧化能力较低,与其具有较低的BMR和体温波动较大有关。倭蜂猴相对较低的NST和低水平的RMR对其夜行性和节约能量极为有利.
    内蒙古半干旱区鼠类群落结构及鼠害危害类型的研究
    武晓东 , 付和平
    2000, 20(1):  21-29. 
    摘要 ( )   PDF (3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自1988-1993年在内蒙古半干旱区约110000km2 的面积上设置样地251个,用夹日法对鼠类群落进行调查,用每个样地主要鼠种捕获率和样地构成分类量刚,应用SAS系统的快速聚类法进行分类;分类结果结合该地区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特征和地貌、地形特征,将该地区的鼠类群落划分为9个地带性鼠类群落并研究其结构特征,同时根据地带性鼠类群落分布与结构特征及当地实际鼠害状况将内蒙古半干旱区鼠害划分为5大害区的7种危害类型:Ⅰ.荒漠草原鼠害危害区:①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②戈壁五趾跳鼠、赤颊黄鼠危害类型;Ⅱ.草原化荒漠鼠害鼠害危害区:③戈壁五趾跳鼠、三趾跳鼠危害类型;Ⅲ.沙地草场鼠害区:④小毛足鼠、三趾跳鼠、子午沙鼠危害类型;Ⅳ.阴山北麓旱作农田危害区:⑤长爪沙鼠、小毛足鼠危害类型;⑥长爪沙鼠、草原黄鼠危害类型;Ⅴ.阴山山脉中段次生林地和人工林地危害区:⑦棕背繙、大林姬鼠危害类型。
    布氏田鼠嗅觉通讯的行为发育--幼体对群体气味的辨别
    张立, 房继明, 孙儒泳
    2000, 20(1):  30-36. 
    摘要 ( )   PDF (2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15-30日龄的布氏田鼠幼体对不同群体气味的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幼体的嗅觉通讯行为发育过程及其对群体气味的识别能力。幼体对自身群体气味的探究行为明显多于对陌生群体的探究,但这种差异仅在24日龄以后才表现出显著性;幼体通常避开陌生群体的巢垫物而更多地从自身群体巢垫物上跨过;对陌生群体气味的嗅闻频次上雄性幼体明显高于雌体,而雌体的挖掘行为显著多于雄体。随着日龄的增加,幼体对群体气味的嗅闻行为无明显变化,而对巢垫物的挖掘行为显著增多;在实验过程中的逃逸行为—跳跃,随日龄的增加而显著增多。说明布氏田鼠幼体具有对群体气味的辨别能力;对陌生群体气味的回避可能是幼体在断乳后出巢期间防御危险的行为适应。
    高寒地区根田鼠的体温调节与蒸发失水
    王德华,王祖望
    2000, 20(1):  37-47. 
    摘要 ( )   PDF (4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栖息于青藏高原地区的草食性小型哺乳动物根田鼠的代谢率、热传导、体温和蒸发失水等生理生态特征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根田鼠代谢水平较高,热传导率也较高,但体温相对较低;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特点对于栖居于日温差较大,年温差相对较小的环境中具重要的适应意义,说明动物在长期适应进化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选择压力是寒冷。结合同域分布的其它物种的生理生态特征,提出了高寒地区草食性小型兽拥有较高的代谢水平,较高的热传导率和相对较低的体温的观点。
    四川及重庆产五种姬鼠的阴茎形态学Ⅰ.软体结构的分类学意义探讨
    刘少英, 冉江洪, 林强
    2000, 20(1):  48-57. 
    摘要 ( )   PDF (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四川及重庆产5种姬鼠雄性个体的阴茎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5种姬鼠雄性个体阴茎头的软体结构在不同种间,不同亚种间,甚至同一种和同一亚种由于产地不同都有其特异性及稳定性,在某些地域还存在不同型的同域分布现象。研究结果显示:1)黑线姬鼠长江亚种和华北亚种应合为长江亚种。高山姬鼠作为独立种的地位值得怀疑;2)四川产姬鼠属啮齿动物可能存在亲缘种;3)新亚种和新种形成的可能途径之一是由于交配器变化而导致生殖隔离。
    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体重增大的原因浅析
    苏建平, 刘季科
    2000, 20(1):  58-66. 
    摘要 ( )   PDF (3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认为,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体型增大有4个方面的原因,即:(1)较大的种类在与利用相同资源的较小种类的竞争中具有优势;(2)为了避免激烈的种间竞争,一些种类专门利用某些只适合于体型较大者利用的资源;(3)某些食草动物依靠增大体型来增强对付天敌的能力;(4)捕食者—猎物之间的协同进化导致两者体型增大。这些机制反映了竞争作用,捕食作用以及资源利用的特化对哺乳动物进化过程的影响。文章还分析了贝格曼定律不能说明恒温动物体型增大机制的原因,并用化石证据对贝格曼定律的种种误解给予阐释。此外,对体型特大化的哺乳动物在第四纪冰期灭绝的原因给出了一个纯生态学意义的解释。
    田鼠属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范式
    赵亚军, 房继明 , 孙儒泳
    2000, 20(1):  67-75. 
    摘要 ( )   PDF (3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社会组织的生态格局、熟悉性、社会等级和交配近况等择偶行为的影响因子,性二型和雄性射精能力等个体特征,配对关系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几方面综述了田鼠属动物婚配制度的研究进展,同时从生态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等方面探讨择偶行为研究范式的特点。生态学方法揭示,田鼠属动物具有完整的婚配制度多样性格局,是婚配制度比较研究的理想哺乳动物类群。运用比较心理学方法,通过择偶行为实验可直接比较单配制与混交制田鼠,因而产生了田鼠婚配制度比较研究的二元论。这种流行的二元论择偶实验方法目前尚不能应用到2种多配制及3种婚配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当前呈现的热门趋势是探讨单配性草原田鼠配对关系的神经内分泌机制,这集中在加压素、催产素和糖皮质激素对社交行为的调节作用上。这些激素如何相互作用来整合地调节草原田鼠的社交行为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太行山猕猴肩胛骨变量间的相关性和异速生长分析
    薛德明, 张文学, 谷同祥
    2000, 20(1):  76-78. 
    摘要 ( )   PDF (1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秦岭川金丝猴下地活动的初步调查
    任宝平, 李保国, 张树义 , 李明 ,梁冰
    2000, 20(1):  79-80. 
    摘要 ( )   PDF (1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