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8年 第18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西藏东南部金珠藏布流域虎的数量和分布现状
    张明,邱明江, 李寿昌
    1998, 18(2):  81-86.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F 检验和t 检验的方法, 对西藏东南部金珠藏布流域野外收集的孟加拉虎足迹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统计结果得到虎的6个个体样本, 结合在当地的大量访查工作, 确证了该流域至少有5只虎的分布。另外嘎隆藏布流域发现1 只虎的踪迹。金珠藏布流域虎的活动小区有一定重叠, 说明它们可能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对金珠藏布流域及邻近地区虎的活动情况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虎的分布和数量自70 年代以来呈减少趋势。
    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家域的研究
    杨奇森, 冯祚建, 王祖望, 刘务林, 李新春, 斯郎欧珠
    1998, 18(2):  87-94.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三维空间中的家域模型及其计算分析方法, 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计算机计算技术, 讨论了西藏东南部地区马麝的家域形态、面积及其不同性别与季节的差异。马麝的家域近圆形, 不同时间它们虽有沿海拔高度的垂直迁移现象, 但整个活动中心变化不大。夏季时, 马麝的家域面积较小, 进入秋冬季节则显著增加; 其中, 无性别特异性的普遍增加与秋冬季节的食物减少有关, 而不同性别的变化比例差异与繁殖活动相联系。
    大熊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林峰, 杨玉华, 张义正, 陈红卫, 费立松, 宋云芳, 何光昕, 张安居
    1998, 18(2):  95-99. 
    摘要 ( )   PDF (3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参照人BDNF 基因序列设计出一对引物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首次从大熊猫基因组DNA 中扩增和克隆到BDNF基因, 并使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表达。序列分析表明,大熊猫和人的BDN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4%。在推导的多肽序列中, 除在前导肽区有两个氨基酸的差异外, 大熊猫BDN F的成熟区与人和其它已报道的哺乳动物BDNF 成熟区的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 显示了极高的保守性。本文首次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大熊猫核基因组功能基因进行研究分析, 其结果为深入开展大熊猫的神经系统疾病防治, 神经生理以及分子进化, 系统发育等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海南南湾猕猴种群增长的研究
    江海声, 练健生, 冯敏, 王骏, 李艳红
    1998, 18(2):  100-106.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海南南湾猕猴1965~1994年间的种群动态和雌性猴生命表的研究表明, 该种群年均增长率为9.7% ,1987年后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有所下降, 猴群中非成年猴比例已不足50%。半驯
    化雌性猴的逐年存活率到17岁仍达0.58, 通过对存活曲线和寿命期望曲线的分析, 南湾雌猴寿命可达33~38岁。婴猴死亡率较低、成年猴死亡率较高, 存活曲线属É 形即凸形。研究表明静态生命表编制方法不适于灵长类, 在建立标准化存活曲线时应考虑种群综合死亡系数。猕猴通过存活率、繁殖率、群体结构变化等社群调节机制达到种群平衡。对南湾猕猴近年内每年可捕捉利用100~150只左右, 10岁以上的猴应占50% 以上, 在不影响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上, 可适当多捕一些成年雄猴。
    川金丝猴摄食过程中“手”的选择使用
    梁冰, 张树义
    1998, 18(2):  107-111. 
    摘要 ( )   PDF (17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20只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 摄食过程中左右“手”的使用频次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在样本较小的条件下, 尽管被研究动物中有一半个体明显地倾向于使用右手, 但没有发现统计学上明显的种群水平的单手利现象。虽然本研究中成体金丝猴使用右手的比例在数量上高于幼体, 但在统计学上, 单手利行为不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别; 同样, 单手利用行为也不存在统计学上明显的性别差异。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采用大样本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对单手利行为做进一步的探讨。
    大兴安岭地区紫貂冬季生境选择的研究
    姜兆文, 徐利, 马逸清, 王永庆, 李永琪, Buskirk StevenW.
    1998, 18(2):  112-119. 
    摘要 ( )   PDF (2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1~1993年在大兴安岭的呼中和图强区, 采用雪地足迹跟踪法研究了紫貂(Marteszibellina) 冬季对取食和休息生境的选择特点, 结果表明紫貂喜好植被演替晚期的林型, 具体特点如下: (1)喜好中等到高等树冠盖度的乔木林地(P=0.0001) 和混合型林地(P=0.02),回避单一树种优势林地和空地。(2)对灌木盖度无选择性(P=0.09),但喜好混合型灌木林地(P=0.03)。(3) 取食时喜好下坡位及岸边, 休息时选择上坡位(P=0.009),且倒木、大胸径树和树根较多的生境, 不选择坡向(P = 0.39)。(4) 对大树密度(P = 0.0001)、落叶松基区面积(P = 0.005)、大树胸径(P = 0.0001)、落叶松胸径(P = 0.0014)、倒木全长(P= 0.000 6)、倒木直径(P=0.001 4) 及倒木覆盖面积(P = 0.0001) 都有明显的正选择性,且休息对生境的选择强于取食。对小树密度取食时喜好中等密(1121~ 1182棵/m2) 林地, 而休息时回避高密度区(1.82~3.03棵/m2)。根据上述结果建议在择伐过程中应当保留植被演替晚期的林型和胸径在40cm 左右的大树。
    树鼩尿中皮质醇浓度的昼夜节律及其在视交叉上核损毁后的变化
    周天禄,钟咏梅,李霞,苏兆虞,李文琦,李欣
    1998, 18(2):  120-126. 
    摘要 ( )   PDF (1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放射免疫方法对连续采集的正常树鼩及视交叉上核损毁树鼩尿中的皮质醇进行了测定, 以分析其尿中皮质醇浓度及排泄量的昼夜变动规律。结果表明, 正常树鼩尿中皮质醇的浓度及单位时间内的排泄量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在一天中, 11:00前后的浓度最高, 0:00前后的浓度最低, 前者约为后者的8倍。视交叉上核损毁后, 树鼩皮质醇的这种昼夜节律消失,说明视交叉上核在树鼩中也是机体昼夜节律重要的振荡器。
    鼠兔属两对“近缘种”的分子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于宁, 郑昌琳,施立明
    1998, 18(2):  127-130. 
    摘要 ( )   PDF (16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6种鼠兔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分析, 发现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公认的两对近缘物种,即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及甘肃鼠兔与藏鼠兔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母系群。该结果提示这4种鼠兔两两间彼此形态的相似性可能因趋同进化所致。通过遗传距离计算的各物种分化的时间表明, 鼠兔在晚上新世可能有一个快速进化时期。这与在地史上发生的相应的地质事件相吻合。
    大沙鼠和子午沙鼠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赵天飙, 李新民,张忠兵,张春福,齐林
    1998, 18(2):  131-136. 
    摘要 ( )   PDF (2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最近邻体法、T 形取样法和负二项分布法对内蒙古达茂联合旗腾格淖尔地区的大沙鼠和子午沙鼠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大沙鼠一年四季均为聚集分布, 子午沙鼠在冬春季为均匀分布, 在夏秋季为聚集分布。二种群间在冬春季为聚集或均匀分布, 在夏秋季为明显的聚集分布。对二者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相关性检验, 冬春季二者为负相关, 夏秋季为正相关。
    鼠害治理条件下鼠类群落变动的生态过程
    张堰铭, 樊乃昌, 王权业, 景增春
    1998, 18(2):  137-143. 
    摘要 ( )   PDF (2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高寒草甸鼠害治理过程中, 因治理方式、强度以及环境的差异, 鼠类群落的变动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次生植被地区, 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后, 经补播、封育、灭杀残存高原鼢鼠等综合治理, 5年内,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种群数量显著低于灭杀前(P < 0.05) , 根田鼠和甘肃鼠兔种群数量剧烈波动,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年间波动大, 群落不稳定; 仅使用药物灭杀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 3年后,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与灭杀前无显著差异(P > 0.05) , 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在灭鼠当年下降, 以后各年间变动不显著。原生植被地区, 使用药物灭杀高原鼠兔, 高原鼢鼠种群数量上升, 围栏封育措施, 对高原鼠兔种群的增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 < 0.05) , 但对高原鼢鼠作用不显著(P > 0.05) ; 单一药物灭杀高原鼠兔,鼠类群落多样性、均匀度指数无显著变化, 灭杀3年后,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灭杀前无显著差异(P> 0.05) , 高原鼢鼠显著增加(P < 0.05)。人工大量捕杀高原鼢鼠, 非围栏封育地区, 高原鼠兔种群显著增加(P < 0.05)。
    六种鼠乳酸脱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位点变异的研究
    金晓玲,何新霞,周虞灿,杨君清,于立群
    1998, 18(2):  144-149. 
    摘要 ( )   PDF (33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用电泳比较分析了鼠科动物6个种的组织LDH 同工酶的A、B、C 亚基和SOD 同工酶位点的种属差异。结果表明, LDH 的A 和B 亚基在进化上的可变性程度不同。在被分析的2个属共6种鼠中, 首次发现B 亚基的结构具有属的特征, 同属的鼠种B 亚基泳动度相同, 在垂直凝胶电泳板上处于同一泳动线上。不同属的鼠其B 亚基泳动度不同, 家鼠属的鼠B 亚基比姬鼠属的泳动快; A 亚基的结构既有属的特性, 更具有种的特征, 同属不同种的鼠A 亚基泳动速度不同, 表现为LDH 同工酶带的间距不同。LDH 的C 亚基结构因鼠种不同而异, 由C 亚基组成的LDH2X 带黄毛鼠位于自身的LDH23和LDH24之间, 社鼠和褐家鼠此带位于自身的LDH24和LDH25之间, 白腹巨鼠此带位于自身的LDH25以外的阴极端, 与黑线姬鼠此带的位置特征相同。SOD 同工酶带只表现种的差异, 其3条带泳动速度的改变具有协同而变的共同特点。被分析的鼠种经配对法比较生化特征的相同程度, 初步表明黄毛鼠亲缘上与褐家鼠比较近, 白腹巨鼠亲缘上又比其余3种鼠更近于姬鼠属.
    家养黑熊的繁殖行为
    孔令禄,兰岷剑,杨世奎,杨智勇,邓颖红,汤纯香,周小平
    1998, 18(2):  150-151. 
    摘要 ( )   PDF (1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红颊獴骨骼的解剖研究
    刘进辉,刘自逵,黄复深,刘占郇,周长青
    1998, 18(2):  152-153.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阿拉山口啮齿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
    张大铭,姜涛,马合木提,艾尼瓦尔,王建明,黎唯
    1998, 18(2):  154-155.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氧对高原鼠兔和大白鼠肝脏重要金属元素的影响
    陈志,索有瑞,杜继曾
    1998, 18(2):  156-158. 
    摘要 ( )   PDF (16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