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7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东海水域瓶鼻海豚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初步研究
    杨光,周开亚, 加藤秀弘,宫下富夫
    1997, 17(4):  241-247.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截线抽样法调查了北纬25°~ 30°, 东经125°以西的东海水域中瓶鼻海豚在夏季7~ 9月间的种群密度和数量, 得出的最小估计值分别为0.140 0头/km2 和9 940头。瓶鼻海豚在该水域的分布特点为: 随纬度增加(由南向北) 密度逐渐减少, 而在经度方向上则没有明显的密度变化规律。
    凉山山系、小相岭山系大熊猫遗传多样性的DNA 指纹比较分析
    方盛国, 冯文和 ,张安居, 李绍昌 ,余健秋,黄祥明,何光昕,费立松
    1997, 17(4):  248-252.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同位素标记大熊猫DNA 指纹探针F2ZGP96060801, 比较检测了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
    系大熊猫随机个体的DNA 指纹图, 获得的遗传多样性参数如下: (1) 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
    随机个体的平均谱带数分别是33.14和28.25条; 平均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0.43和0. 48; 平均杂合率分别是57% 和52%。(2) 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大熊猫各自群体内部个体之间DNA指纹的相似系数分别是0.68和0.72。将两个山系并为一个大群体后, 随机个体的平均谱带数为
    30.53; 平均等位基因频率为0.36; 个体之间DNA 指纹的相似系数为0.58; 平均杂合率上升至64%。(3) 凉山山系和小相岭山系大熊猫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42, 两山系之间已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大熊猫以分布的山系为群体单元时, 个体之间遗传相似性高, 遗传多样性贫乏; 若群体单元扩大到两个山系时, 个体之间遗传相似性下降, 遗传多样性明显上升。此结果初步表明: 大熊猫作为一个物种, 遗传多样性可能不是很贫乏, 但各个山系内的大熊猫群体, 遗传多样性的贫乏程度是相当严重的。
     
    圈养林麝幼仔的时间分配和行为发育
    杜卫国 盛和林
    1997, 17(4):  253-258.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麝幼仔的躺卧时间随周龄而减少(R = 01870, P <0101) , 运动时间则相反(R = 01906,P < 0105)。7 周龄后幼麝采食青料的时间明显延长。蹭尾行为和上树行为是林麝的特有行为, 4周龄始出现, 蹭尾行为发生在母仔之间, 可能在母幼通讯中起重要作用, 而幼麝的上树行为是一种戏耍行为。
     
    兽类在冰期的一种生存对策——贝格曼法则新解
    邓涛 薛祥煦
    1997, 17(4):  259-265. 
    摘要 ( )   PDF (1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四纪冰期的严酷气候条件对兽类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来自低温和低辐射, 因为温度和光照对兽类的生殖能力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在冰期恶劣的条件下保持种群的稳定, 有一部分兽类会选择南迁, 而继续留在北方的动物将采取一种新的生存对策, 体型变大就是这种对策的表现, 这就是所谓的贝格曼法则。本文认为, 体型变大的兽类相应地具有较长的寿命, 气候总是在任何时间尺度上都存在着波动, 兽类采取这种对策的机制就是延长等待时间, 以便利用气候波动中出现的适宜繁殖期, 使种群得以延续。
     
    小熊猫食物营养成分的初步研究
    周昂,魏辅文,唐平,张君
    1997, 17(4):  266-271. 
    摘要 ( )   PDF (15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对四川冕宁冶勒自然保护区小熊猫主食鹅热竹( Bashania sp anostachya, 简称BS) , 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小熊猫主食大叶筇竹( Qiongz huea macrophylla, 简称QM) 和白背玉山竹( Bashania glauca Menth, 简称BG) , 重庆动物园小熊猫主食精饲料和苦竹( Sinobanbusa macalata, 简称SM) 以及黑麦草( Lolium multiflorum, 简称LM ) 的有机营养成分和部分无机微量元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动物园小熊猫食物中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糖类含量均高于野外小熊猫食物中的, 而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则低于野外食物中的, 这样使得动物园的小熊猫在三大营养物质上比野外的小熊猫能得到更好地满足。这些食物中含有机营养最丰富的是精饲料, 其次是黑麦草。几种竹类食物中粗蛋白含量为QM ( 15. 45%) > BS ( 15. 04%) >BG ( 13. 6%) > SM ( 12. 84%) , 粗脂肪含量BS ( 4. 02%) > QM ( 3. 96%) > BG ( 37. 4%)> SM ( 3. 40%) , 总糖含量QM ( 4. 45%) > SM ( 4. 25%) > BS ( 4. 10%) > BG ( 3. 94%) 。含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最高分别是BG 新笋( 39. 02%) 和其竹叶( 36. 15%) , 含木质素最高的是QM ( 8. 8%) , 粗灰分含量最高的是SM ( 9. 9%) 。同时对食物中Zn、Cu、Mn、Fe、Mg 、Ca、
    K 等元素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黑麦草的微量元素含量均高于其它食物, 精饲料中Cu、M n、Fe等重要的元素含量低于竹类食物。
    林区鼢鼠鼠害的主要特征及其生态控制对策
    刘仁华,,刘炳友,赵秀成,柳劲松,王俊森
    1997, 17(4):  272-278.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东北鼢鼠危害特征及树木被害原因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杂草对鼢鼠分布的影响, 明确了杂草是鼢鼠数量分布的限定性因素。利用各种方法除去林间杂草, 切断鼢鼠食物来源可做为治理鼢鼠的生态措施。在此基础上, 进行了翻耕抚林、人工锄草、化学除草、林农复合生态控制措施试验, 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迁移的研究
    郭聪, 王勇, 陈安国, 李波, 张美文, 武正军
    1997, 17(4):  279-286.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 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 枯水季节, 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 随着湖水上涨, 湖滩面积缩小, 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 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取决于湖水水位及种群密度,无固定的迁移时间。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主要分布于靠近防洪堤一带, 其捕获率随着与防洪堤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个体较大的东方田鼠迁移距离较远。在迁移期, 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的性比在不同的距离上无显著差异。湖水回落时, 东方田鼠随湖滩出露而迁回沼泽草地。回迁时, 个体较大的雄性首先回迁的比例较高。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 栖息在荒坡地的种群密度大于在农田中的种群密度; 东方田鼠不在农田越冬, 小部分可在岗地荒坡中越冬, 但少有增殖。按迁移动因看, 此种迁移乃洪水逼迫所至, 而由逼迫外迁和自动回迁构成循环, 保证了种群对湖区特殊环境的适应。
      
    达乌尔黄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的电镜观察
    唐爱民,马继霞
    1997, 17(4):  287-291.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表面铺展法, 应用AgNO3及PTA 染色技术研究了达乌尔黄鼠精母细胞联会复合体。根据对10个精母细胞SC 的测量结果, 作出了达乌尔黄鼠SC 的核型, 并与有丝分裂核型进行了比较。本文对XY 配对行为进行了讨论, 同时按性染色体配对特征划分了SC 在粗线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反刍动物取食量及其调节
    陈化鹏,马建章
    1997, 17(4):  292-300. 
    摘要 ( )   PDF (2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反刍动物取食量受动物因素、环境因素和植物因素的影响。取食量的估计可基于5个途径:饲料生物量或动物体重的短期变化; 食道或瘤胃瘘管技术; 食口计数法; 日粪便排出量和消化率的测定; 双链烷技术。取食量的调控机制极为复杂, 任何单因子都很难给予完全的解释。多因子途径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中枢神经系统应当作为探索这一课题的重要基础。无论是从生理学、解剖学或行为学的途径, 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来自动物体内环境各种信号间的联系, 并且探索建立这种联系的巧妙机制以及这种机制是如何在短期和长期的条件下对取食量加以调控。
     
    金丝猴肺毛细血管和肺泡铸型的扫描电镜观察
    俞诗源
    1997, 17(4):  301-302. 
    摘要 ( )   PDF (2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 roxellanae)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研究其肺微血管构筑对于呼吸生理学和比较解剖学研究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人、鼠、犬、家兔肺的微血管构成情况已有报道, 有关野生动物肺微血管构筑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为了进一步积累哺乳动物肺的微血管构筑资料, 笔者于1995年至1996年对金丝猴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作了铸型扫描电镜观察。
    大沙鼠洞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赵天飙,张忠兵,李新民,张春福,齐林
    1997, 17(4):  303-305.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 是亚洲中部荒漠以及荒漠草原的典型栖居者。中亚国家和蒙古国的学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二战以后对大沙鼠的分布、生态学及疫源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国对大沙鼠生态学的研究专题报道甚少(李传勋等. 1966. 动物学杂志, (2) : 5~ 9) 。以上均未涉及大沙鼠洞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 作者于1995年10月至1996年10月间三次对内蒙古达茂联合旗腾格淖尔地区大沙鼠洞群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调查, 本文就此问题做初步探讨。
    根田鼠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的昼夜节律及低氧作用
    熊忠,杜继曾
    1997, 17(4):  306-307. 
    摘要 ( )   PDF (11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表明, 哺乳动物脑中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 NE) 作为一种植物性神经信息传递的经典递质, 表现为水平波动的昼夜节律行为(李思嘉. 1982. 生理科学进展13 (2) : 189) , 该变化可能与机体生理机能改变相关。在低氧应激下, 脑内N E 的更新率升高, 可对脑中各脑区功能起到协调作用。根田鼠是青藏高原金露梅灌丛的优势小哺乳动物, 本文研究在自然光照下, 根田鼠大脑内去甲肾上腺素(NE) 水平的昼夜节律, 以及在模拟低氧5 000 m 和7 000 m 高度条件下的含量变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