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7年 第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1987-11-20
    大熊猫的昼夜活动节律
    胡锦矗
    1987, 7(4):  241-245.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无线电遥测、跟踪和直接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野外5只大熊猫1981—1982年的昼夜活动。大熊猫昼夜有两个活动高峰,最高是18:00时,次高是04:00时;有两个低谷,最低是09:00时,次低是24:00时;年平均昼夜活动率为57—66%。
    中国近海的两种宽吻海豚
    周开亚
    1987, 7(4):  246-254. 
    摘要 ( )   PDF (12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了采自黄海和东海的23件宽吻海豚标本及采自南海的10件南宽吻海豚标本。宽吻海豚体腹面灰白色,成体最小的全长大于2.5米,颅基长495—580毫米。南宽吻海豚体腹面具纵长形暗色点斑,成体最大的全长小于2.5米,颅基长455—497毫米。两者的颅骨和颅后骨胳各有一些差别。中国南海标本的形态性状与南非海域及巴基斯坦沿岸的宽吻海豚相似。黄海和东海标本与东太平洋的标本有一些差别,而与南非及不列颠海域的宽吻海豚标本相似。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部分脏器特点的观察
    刘家因1, 朱洵美2
    1987, 7(4):  255-260. 
    摘要 ( )   PDF (17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2只羚牛的雌性生殖器官及肝、肾、脾等脏器进行了形态描述,并与黄牛及羊的相应器官进行了比较,为探讨羚牛的分类地位提供了解剖学资料。
    恒河猴血清前白蛋白和抗凝血酶 Ⅲ火箭免疫电泳测定研究
    丁正梁1, 邹惠莉1, 胡淑贞2, 贺伯明3, 周康3, 方国汀3, 顾秀英3
    1987, 7(4):  261-265. 
    摘要 ( )   PDF (16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火箭免疫电泳法测定了67只正常恒河猴血清中的前白蛋白和42只血清中抗凝血酶Ⅲ的参考值。 前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能与甲状腺素及维生素A结合,与肝胆疾病有密切关系。抗凝血酶Ⅲ是生理性抗凝系统的主要成分。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为了实验工作的需要,我们测定了恒河猴的这2项指标都比人类高,其原因可能与饲养条件、环境、营养等有关。
    金华北山啮齿类的生态研究
    鲍毅新1, 诸葛阳2
    1987, 7(4):  266-274. 
    摘要 ( )   PDF (6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论述了金华北山啮齿类的区系组成、数量季节消长和垂直分布。依据不同生境中鼠种和数量的组成,划分了7个鼠类群落。进而对比和分析了各鼠类群落的组成和空间配置、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分配。通过以人工针叶林为主的北山与具良好次生林植被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比较,表明鼠类组成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并探讨了造成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
    几种鼢鼠染色体组型和血清LDH同工酶电泳的比较研究
    李保国, 陈服官
    1987, 7(4):  275-282. 
    摘要 ( )   PDF (14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中华鼢鼠指名亚种、甘肃亚种、四川亚种、罗氏鼢鼠的染色体组型和LDH同工酶电泳。发现中华鼢鼠3个亚种染色体数2n=60,罗氏鼢鼠2n=58;中华鼢鼠指名亚种和甘肃亚种LDH同工酶酶谱带数为3条,而中华鼢鼠四川亚种和罗氏鼢鼠为2条。同时,对分类学上争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的挖掘活动及其种群数量统计方法的探讨
    王权业, 樊乃昌
    1987, 7(4):  283-290. 
    摘要 ( )   PDF (6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对高原鼢鼠的年挖掘活动规律,及其与气候、植物地下生物量和物候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对不同季节内的日掘土活动节律进行了比较分析,并依其活动规律探讨了用土丘数估测鼠数量的可行性。
    动物区系—地理资料整理中的地名系统
    张荣祖1, 林永烈2
    1987, 7(4):  291-295. 
    摘要 ( )   PDF (4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叙述动物地理分布(geographic distribution)时,对地名的应用颇不一致,通常有三种方式:(1)应用行政省、区、县的名称;(2)应用通称的地理名称,如华北平原、天山山地;(3)较详细地叙述,如四川贡嘎山海拔3,500—4,000米的云杉、冷杉林。在多数的著作和文章中最常见的是第一类,而且由于受出版篇幅所限,总是简单扼要地叙述到省名,或只作稍多的补充加上“北部”、“南部”之类的用词。许多以表格形式出现的分布资料都是以省或低一级行政区划分,即地区或州(如四川阿坝)为单位,这种用法已成为最习惯的用法。这样在不附分布图的情况下,只用行政区的名称,其结果使读者对了解动物分布可能产生模糊与不确切的概念,因为除了自然条件(从大尺度来看)比较一致的极少数省份,如浙江、山东。似乎每个省份内都还可以出现几个很不相同的自然带(区)或动物地理区(甚至界),即使浙江、山东这类地区单用省名或地区名等亦属过于粗略,举数例如下:甘肃省:包括几个大的自然条件明显不同的地区,西北部为荒漠一半荒漠,东部为黄土高原,南部则是北亚热带,在动物区系一区划上差别很大。
    驱捕叉角羚的方法
    David S. Moody, Larry R. Saslaw, A. William Alldredge
    1987, 7(4):  296-303. 
    摘要 ( )   PDF (5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介绍美国西部捕捉叉角羚的简易方法——驱捕法。主要论述了围捕设计,聚群技术和捕捉步骤。作者指出,围捕圈要选择在叉角羚集中的方圆8公里内。围捕圈包括翼栏、隐蔽处、围捕栏及围捕栏内的捕捉栏。围捕栏要设置在山脊或隆起地形物之后,以免被驱入的动物发现。另外,围捕圈的入口应确定在盛行风的30度范围内,以便直升飞机在风里工作时能得到最大的机动性。围捕栏内的捕捉栏,便于人们能从较大动物群中分出可以控制一定数量的动物进行捕捉。这个结构能使捕捉动物更容易。适时使用直升飞机及人与人拉起粗帆布形成的人列,是将动物驱入围捕栏的有效手段。此外,捕捉叉角羚时,2个人对付1个动物,能保证捕捉人员和叉角羚均不受伤害。 作者报道了1980—1985年中,每年的11—2月,用此方法成功地活捕到2110只叉角羚,与围捕直接有关的动物死亡仅2.2%。对107头叉角羚进行追踪生物遥测的结果表明,围捕后的死亡率极小以至勿需考虑。用此方法,能在2天内从建起围捕栏,捕捉、标记60—100多只成体叉角羚,然后拆除。 作者认为此项围捕方法,与以前报道过的方法比较,能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小死亡率捕获到较大数量的叉角羚。
    鼬獾幼仔叫声的初步分析
    魏辅文
    1987, 7(4):  306-307. 
    摘要 ( )   PDF (17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1986年6月10—29日对鼬獾湖北亚种(Melogale moschata ferreogrisea)幼仔的叫声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现报道如下。 实验材料为1母2仔(1仔重216.5克,另1仔重202.0克,仅萌出下犬齿),将其饲养在70×50×50立方厘米的铁丝笼中进行行为观察,并用松下牌收录机和风雷牌麦克风录制幼獾的叫声。用KAYELEMETRICS CORP 7800型数字声纳图谱分析仪和7900型记录仪,对叫声做了声纳图谱(Sonag-(ram,图1—A)、时间波形图(Time-Waveform,图1—B),振幅包络图(Amplitude envelope,图1—C分析。幼獾能发出表示不同信息的3种不同结构声纳图谱的叫声。
    关于一些大、中型兽类数量考察方法的探讨
    杨德华
    1987, 7(4):  308-308. 
    摘要 ( )   PDF (1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有关大、中型兽类的数量统计相当困难。自1958年开始,我们即在云南西南部地区采用线路统计法、痕迹统计法、样方统计法、航空遥测等方法进行野外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 由于多年来森林不断受到破坏,人为经济活动干扰,加上林区部分群众乱捕滥杀,大、中型兽类如野象、野牛、长臂猿、猕猴等的分布地区逐渐缩小,数量日益减少。这样,继续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大、中型兽类数量分布调查,不仅浪费很多人力、物力、时间,而且往往得不到可靠数据,根据作者多年野外考察的实践,认为采用有效的访问当地群众和野外栖息地的核对方法,所得数据较为可靠。具体方法如下:1.访问群众云南西南部主要为亚热带林区,林中有村落,村民长年累月地在山上放牧、打猎、砍柴、采摘等活动,对山林的自然情况十分熟悉,许多护林员,对所辖的林区和兽类的活动情况亦十分了解,特别是一些有经验的猎手,对大、中型兽类的活动情况掌握得很清楚,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因此首先向这些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以往动物学工作者积累的资料,可以作为判断调查大、中型兽类的基本依据。
    五台山啮齿动物初步调查
    张树棠
    1987, 7(4):  309-310. 
    摘要 ( )   PDF (14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的五台、代县、繁峙三县境内,地处北纬38°27′—39°15′、东经11°248′—113°55′之间。海拔1000—3058米,以主峰北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全境山峦起伏,沟谷纵横,景观多样,气候寒冷而湿润,是全省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与主要林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