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5年 第3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5-15
    西黑冠长臂猿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特征与其食性及生境利用
    倪庆永 蒋学龙 王孝伟 梁宗利 解萌
    2015, 35(2):  119-129. 
    摘要 ( )   PDF (26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长期的捕猎及森林破坏,许多西黑冠长臂猿群体生活于零散的小型生境片段中。在云南南部芭蕉河地区,利用55个样方测量了西黑冠长臂猿一个隔离小种群栖息地植被,共记录乔木28科57属85种,其中壳斗科、樟科及省沽油科占优势地位,植被组成与结构在不同的森林片段、地形及干扰程度区域中差异显著。利用瞬时扫描法在两个年周期中的系统观察发现,与连续森林中的群体相比,芭蕉河长臂猿更加依赖对桂北木姜子、大果山香圆等优势乔木树种的取食,在乔木果实缺乏的季节,其并未取食更多叶类,而是进入次生植被搜寻藤本果实。可能受人为干扰及植被结构的影响,长臂猿未取食无花果类植物。原始林中植被结构并未对长臂猿生境利用造成明显影响,但其在不同森林片段间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通过对芭蕉河、大寨子、平河及新平茶马古道四地的比较发现,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植被特征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其生态与行为可能因此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但这需要更大时空尺度的研究予以验证。
    秦岭南坡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及季节性变化
    赵海涛 党高弟 王程亮 王晓卫 郭东 罗茜 赵建强 贺征兵 李保国
    2015, 35(2):  130-137. 
    摘要 ( )   PDF (13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秦岭南坡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大坪峪颜家沟内选取一群半野生川金丝猴的成年个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其觅食的食物类型数据,目的是为该猴群建立食谱,并通过对比不同季节内觅取的食物组成差异探讨秦岭南坡川金丝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的季节性缺乏。结果表明:秦岭南坡川金丝猴共采食53种植物(包括34种乔木、13种灌木、6种藤本植物)和4种大型真菌,分别占取食植物组成的64.3%、25.3%、8.0%和2.2%,春、夏、秋、冬季节取食种类和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0种(3.93)、19种(3.73)、21种(3.87)和25种(4.12)。在秦岭南坡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中,地衣占总觅食记录的22%;树叶占20%,其中嫩叶9%和成熟叶11%;种子、树皮、芽苞、果实和叶柄分别占16%、15%、11%、 9%和7%。该猴群觅取的植物部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春季,对树皮和芽苞的觅食量较高,分别为28%和25%;夏季,增加了对成熟叶的采食量(29%),而减少了芽苞的觅取量(5%);秋季,以取食种子和果实为主,分别占总觅食的48% 和16%;冬季,地衣的采食量达到最大值(41%)。觅食的食物组成与食物的可获得性呈正相关性(R = 0.984, P < 0.01),这与大多数叶猴的适应策略类似,在喜食食物短缺的冬季,它们选择更多的地衣和树皮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有相应增加。
    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活动时间分配的季节性变化:食物和温度的影响
    崔振伟 王振龙 赵国亮 路纪琪
    2015, 35(2):  138-146. 
    摘要 ( )   PDF (139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活动时间分配是指动物根据环境和自身需求从事各种基本行为和活动的过程,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和温度等生态因素的影响。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在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坛山管护区,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观察并记录了一个野生太行山猕猴群(WW-1群)内成年雌性个体的活动特征及其季节性变化,旨在了解成年雌性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成年雌性猕猴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雌性猕猴花费52.9%时间于休息、19.5%时间于取食、11.8%时间于移动;夏季,用于休息、取食、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53.4%、18.0%和11.3%;秋季,猕猴花费35.9%时间于取食、30.0%时间于休息,15.9%时间于移动;冬季,用于取食、休息和移动的时间比例分别为35.4%、39.7%和8.0%;(2)春季,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主要取食种子(35.4%)和树叶(34.3%);夏季,树叶(73.5%)主导其每日食物组成;秋季,主要取食种子(98.1%);冬季,树皮(82.1%)则成为猕猴的主要食物;(3)当每日食物组成以草和树叶为主时,猕猴用于取食的时间增加,移动时间减少;当每日食物组成以种子为主时,则取食时间减少,移动时间增加;(4)随着气温降低,猕猴取食时间增加,而移动时间减少。总之,成年雌性太行山猕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主要受季节性变化的食物资源和气温的影响,它们可通过日活动时间的调整以适应食物和环境温度的季节性变化。
      
    应用红外相机技术研究秦岭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猪的行为和丰富度
    王长平 刘雪华 武鹏峰 蔡琼 邵小明 朱云 Melissa Songer
    2015, 35(2):  147-156. 
    摘要 ( )   PDF (424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9年7月,在陕西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凉风垭小区域(中高海拔)和西沟小区域(低海拔)安装18台红外相机,2009年8月至2013年4月共收集野猪照片1 195张。定义9种野猪行为,分别为站立、走动、跑动、采食、饮水、修饰、发情、拱土、坐着休息,并逐一比对照片中野猪的行为,统计各种行为所占的比例;引入月相对丰富度和时间段相对丰富度两个指数分别研究野猪的年活动规律和日活动规律;利用一个种群估测模型探讨野猪密度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1)春季野猪以走动、采食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6%、25.6%和17.4%;夏季野猪以走动、站立、采食和跑动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35.7%、23.6%、17%和16.5%;秋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发情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0.3%、19.3%和17.8%;冬季野猪以采食、走动和站立为主,分别占总行为次数的53.7%、26.7%和11.9%。(2)野猪在8月、9月和12月活动较为频繁;全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4:00-16:00,低谷出现在22:00-04:00,四季显示活动规律不同。(3)2009-2012年野猪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野猪的行为活动和种群动态,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野猪进行有效管理。
    断乳前棕色田鼠幼仔对双亲和可卡因的条件位置偏爱
    王建礼 方倩倩 宋淑芳 邰发道
    2015, 35(2):  157-163. 
    摘要 ( )   PDF (88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个体间的社会互作是一种天然奖赏,这种社会性奖赏诱导的条件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 CPP)是通过环境信息和社会互作奖赏效应间建立条件反射形成的,与药物奖赏诱导的CPP相似。棕色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 是一种社会性单配制田鼠,具有紧密的亲-子联系和社会互作;雄鼠对断乳前幼仔也提供较高水平的亲本抚育。幼仔强化能够诱导母鼠及父鼠形成CPP,但双亲对幼仔是否也具有强化效应还不清楚。为探讨断乳前幼仔与双亲形成的奖赏联系,本实验检测了出生后13-17d 和19-23d 两个发育龄段的棕色田鼠幼仔对母鼠、父鼠以及可卡因 (20 mg/kg) 的CPP反应。数据显示在分别用母鼠、父鼠或可卡因强化后,两个龄段的幼仔在CPP箱的强化室与非强化室所处时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些结果表明断乳前棕色田鼠幼仔不能形成对母鼠、父鼠及可卡因的位置偏爱。
    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对鸟类多样性影响
    曲家鹏 刘明 杨敏 张知彬 张堰铭
    2015, 35(2):  164-169. 
    摘要 ( )   PDF (8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过多被认为是青藏高原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2007年4月,在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镇开展了高原鼠兔不育控制实验。为了解3种不育剂(炔雌醚、左炔诺孕酮和EP-1)对高原鼠兔和土著鸟类的影响,分别在2007年和2008年8 - 9月调查了高原鼠兔种群数量与鸟类多样性。结果表明,投药次年,炔雌醚能显著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而对鸟类多样性和物种数均无显著影响;炔雌醚组白斑翅雪雀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棕颈雪雀的数量显著高于EP-1组。因此,炔雌醚能有效降低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对土著鸟类多样性影响较小。使用炔雌醚开展不育控制是高原鼠兔种群管理的一种新途径。
    林睡鼠幼鼠的活动规律和行为初步观察
    安冉 刘斌 徐艺玫 黎歌 廖力夫
    2015, 35(2):  170-175. 
    摘要 ( )   PDF (75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红外线照相的方法,对发育期的林睡鼠幼鼠进行室内活动规律及行为观察,为充分了解林睡鼠越冬前的能量储备形式提供饲养参考。将鼠密度监测仪固定在饲养笼具上方,24h连续拍照,采集和分析6-9月年龄在10周内的幼鼠各种活动数据。结果显示:幼鼠一天中超过70%的时间都在窝内度过,大部分时间都蜷缩成一团少有动作;在窝外活动时间多在玩耍,如攀爬笼架。用于进食和饮水的时间不超过全天的2%。林睡鼠幼鼠主要活动时间在21:00-07:00,活动高峰在21:00-03:00之间。幼鼠出生3周后开始出窝活动,哺乳期30d后开始采食,5周后幼鼠有交配玩耍行为。随着日龄的增长,活动高峰从23:00提前到21:00,活动时间也逐渐延长,但9周龄后活动时间逐渐缩短,幼鼠的饮水进食时间与其活动的时间长短较为一致。10周体重可达成年体重的70%。研究表明,林睡鼠在夏秋季节基本是昼伏夜出动物。光照是影响其在外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幼鼠6周后所需的饲料和水量大于成年林睡鼠,在此期间要注意饲料和水的补充。
    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复合不育剂(EP-1)对雌性东方田鼠生殖的影响
    周训军 杨玉超 王勇 张美文 李波 彭真
    2015, 35(2):  176-183. 
    摘要 ( )   PDF (74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一次性灌胃的方式研究了左炔诺孕酮-炔雌醚复合不育剂(EP-1)对雌性东方田鼠激素、生殖系统、胎仔数、受孕率的影响及药效持续时间,旨在检验其应用于野外东方田鼠不育控制的价值。结果表明,各浓度EP-1灌胃均能显著提高雌性东方田鼠的子宫系数,使子宫形态发生变化,对卵巢组织造成损伤,影响卵泡和黄体的发育,但是对雌二醇含量和子宫长度没有明显影响;60mg/kg EP-1灌胃能显著提高促卵泡刺激素含量和卵巢系数,而10mg/kg、30mg/kg EP-1灌胃对二者没有明显影响。室内繁殖实验表明,各浓度EP-1灌胃均能不同程度延迟初次怀孕时间,并降低试鼠的怀孕率和胎仔数,但抗生育作用具有可逆性且与药物浓度相关,10mg/kg、30mg/kg和60mg/kg剂量组生殖系统恢复时间分别为16 d、38 d和52 d。
    卡麦角林对黄毛鼠睾丸组织结构及四种标志酶活力的影响
    秦姣 苏欠欠 刘全生
    2015, 35(2):  184-189. 
    摘要 ( )   PDF (11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卡麦角林剂量和处理后时间对雄性黄毛鼠睾丸组织结构和相关酶活力的影响,以50μg/kg和100mg/kg卡麦角林连续3d灌胃雄鼠,在处理后第7d和24 d镜检睾丸组织并分析组织中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力。结果发现卡麦角林可使曲细精管内生精细胞、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受损,脱落解体。100µg/kg卡麦角林可降低ACP酶活力,处理后24 d时恢复;处理后AKP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处理组LDH酶活力显著增加,但剂量增加导致LDH活力增加幅度下降,且处理后24 d时恢复。100 µg/kg卡麦角林处理后24 d 时,GSH-Px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高于同浓度处理组第7d时的酶活力。处理后相同时间检测的GSH-Px活力高于50µg/kg处理组。结果表明卡麦角林对雄鼠生殖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可明显影响睾丸标志酶的活力。
    FSH促进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输卵管特异性糖蛋白的研究
    杨融 潘阳阳 崔燕 樊江峰 何俊峰 余四九
    2015, 35(2):  190-195. 
    摘要 ( )   PDF (150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在胚胎共培养过程中添加相关激素提高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探讨了促卵泡生成素(FSH)对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特异性糖蛋白的影响。体外分离培养牦牛输卵管上皮细胞,并在细胞中添加不同浓度的FSH,作用6h后运用荧光定量PCR分析输卵管特异性糖蛋白mRNA的表达水平,并用细胞免疫标记对其分泌输卵管蛋白的部位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在FSH的浓度为 0.5 -5.0 μg/mL时,输卵管蛋白的表达量随着FSH浓度的上升而增加,在5.0 μg/mL的FSH作用后,输卵管蛋白的mRNA表达量最高;浓度超过10.0 μg/mL时,输卵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降低。结果表明, FSH具有促进输卵管上皮细胞分泌输卵管特异性糖蛋白的作用,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其最佳作用浓度为5.0 μg/mL,且输卵管蛋白主要由细胞质分泌。
    貂源绿脓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
    陈晨 李朋 韩铠怿 宗晓晨 王贵升 谢之景
    2015, 35(2):  196-202. 
    摘要 ( )   PDF (153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揭示绿脓杆菌对水貂的致病性,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方法、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与16S rDNA测序等技术,对2013年在山东省诸城、文登与临沂采集的43份发病水貂肺组织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的5株细菌均为绿脓杆菌(分别命名为F1、F5、F6、F8、F10),分离率为11.6%。所分离的5株绿脓杆菌之间的核酸同源性为 98.9 %~99.7 %; F5、F6、F8、F10与F1在一个大的分支上。用F1株对小鼠与水貂分别进行接种攻毒,建立绿脓杆菌对小鼠与水貂的致病性研究动物模型。F1在小鼠肺部含量较高,半数致死量(LD50)为 1.6×106CFU/mL,对小鼠有较强的致病力;F1对水貂的LD50为3.2×107CFU/mL,接种3.2×108CFU/mL菌液的水貂在接种后的20-44h内全部死亡,其他感染组的水貂仅表现一过性的精神不振、食欲稍有下降,这表明绿脓杆菌对水貂具有一定的致病力。
    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EP-1)及组分对鼠类不育效果的研究进展
    张知彬
    2015, 35(2):  203-210. 
    摘要 ( )   PDF (14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由于当前传统灭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鼠害不育控制逐渐受到重视。自张知彬等2004率先报道左炔诺孕酮和炔雌醚(EP-1) 对野生鼠类不育效果的研究以来,国内多个研究团队对EP-1及其组分的不育效果、剂量、饵料制作、环境安全性、行为与分子机理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验证和完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这些结果进一步说明EP-1及组分对鼠类具有很好的不育效果,并具有两性不育、高效低量、可持续、相对环保与安全、野外投放方便、经济可行等特点。EP-1或炔雌醚毒饵的不育剂量约为10-50 μg/mL (0.001%-0.005%),甚至更低;其组分在土壤和水体的半衰期约为5-16d和小于3d。在鼠类繁殖的早期,采取野外一次饱和投放即可有效降低全年鼠类的繁殖,效果可延续至第二年。可见,EP-1及其组分有望成为鼠害控制的一个新手段。建议今后进一步加强野外不育与跨年持续效应的验证、环境安全性评价和行为生态学机制等研究工作。
    利用mtDNA序列及形态特征重新鉴定福建长乐搁浅喙鲸
    王丕烈 姚秋如 韩家波 马志强 鹿志创
    2015, 35(2):  211-223. 
    摘要 ( )   PDF (312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金钱豹尿液中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刘海彬 黄炎 刘洋 李德生 张和民
    2015, 35(2):  224-228. 
    摘要 ( )   PDF (9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