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4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30
    上一期   
    研究论文
    大熊猫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孙萌萌, 严啸, 李凤, 唐勇, 张新星, 董超, 黄圣杰, 郑元明, 罗永, 周世强
    2024, 44(2):  135-145.  DOI: 10.16829/j.slxb.150781
    摘要 ( )   HTML ( )   PDF (379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 46 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 Logistics 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 87. 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 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 ~ 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年大熊猫换牙期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年龄与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基于微卫星的欧亚水獭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
    郑凯丹, 汪巧云, 范朋飞, 韩雪松, 肖梅, 谌利民, 董正一, 张璐
    2024, 44(2):  146-158.  DOI: 10.16829/j.slxb.150814
    摘要 ( )   HTML ( )   PDF (48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种群数量和遗传多样性是保护濒危物种所需的基础信息。欧亚水獭 (Lutra lutra)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曾经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在 20 世纪经历了大规模的种群数量下降和分布区缩减。欧亚水獭相关研究十分缺乏,种群数量调查和遗传多样性等基础研究亟待开展。本研究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于 2019—2020 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和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的主要河流共采集 270 个欧亚水獭粪便样品并进行 DNA 提取,基于 9 个微卫星位点和 SRY 基因分子标记进行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进而使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 Capwire 估计两地水獭的种群数量,并基于微卫星分型数据评估两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终共有 67 个粪便样品 (24. 8%) 成功分型 7 ~9 个微卫星位点并用于个体识别,共识别出玉树市 10 个个体、青川县 30 个个体,雌雄性比分别为 4:5、15:14,两地各有 1 个个体未成功鉴定性别。估计研究区域内玉树的水獭种群数量为 13 只 (95% 置信区间:7 ~ 21 只)、青川县的水獭种群数量为 75 只 (95% 置信区间:59 ~ 133 只)。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观测杂合度 HO分别为 0. 680、0. 664,平均期望杂合度 HE分别为 0. 611、0. 658,表明两个水獭种群均具有中等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玉树、青川种群的平均 FST为 0. 238,平均近亲繁殖系数 FIS分别为-0. 121、-0. 010,表明两个水獭种群之间分化显著,且种群内近交程度低。本研究是我国大陆地区基于粪便 DNA 对欧亚水獭进行种群数量估计和遗传多样性评估,可为我国水獭的保护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
    藏羚交配群成员间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赛青高娃, 王子涵, 李全邦, 王东, 连新明
    2024, 44(2):  159-170.  DOI: 10.16829/j.slxb.150807
    摘要 ( )   HTML ( )   PDF (389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藏羚 (Pantholops hodgsonii) 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多集群生活且具有典型的性别分离现象。除交配季节外,雌雄两性个体组成的同性集群分开活动。本研究于 2021 年 12 月下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可可西里片区以藏羚集群为单元采集了 32 个集群共 188 份新鲜粪便样品,利用多态性较高的 10 个微卫星位点进行亲缘关系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188 份新鲜粪便样品来自 145 只藏羚个体,其中 10 只藏羚个体 (8 只雌羚,2 只雄羚) 出现更换集群现象,导致前后集群发生变化。结合野外实地记录,推测藏羚交配群的变化存在 3 种方式:集群解散,雄性个体离开 (加入),雌性个体离开 (加入)。新加入的藏羚个体与原集群成员间的亲缘关系较远。雄性藏羚更换的集群中雌性个体均多于之前的集群,能够获得更多交配机会。(2) 10 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 16.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 0. 766。观测杂合度(Ho) 0. 607 ~ 0. 993,平均值为 0. 819;期望杂合度 (He) 0. 575 ~0. 930,平均值为 0. 798,表明藏羚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3) 经过亲缘关系鉴定,种群内所有亲子关系中 14 对(43. 75%) 发生在集群内并且以母女 (71. 43%)为主,与雄性个体相关的亲子对 (母子/父女/父子) 有 4 对 (28. 57%)。对比集群内及集群间藏羚的平均亲缘系数,结果表明雄性个体对集群内成员间的亲缘关系影响不大。针对集群间藏羚亲缘关系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藏羚种群的近交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由于藏羚雌性比雄性个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组成含有多个雌性成员的集群,因此,集群内雌性个体的亲缘关系较高不仅有利于提高集群的稳定性,还有利于迁徙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为进一步验证藏羚迁徙的集体记忆猜想提供科学佐证。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数据探究不同海拔牦牛心肌细胞通讯和基因表达差异
    黄娜婷, 陈一博, 宋娜, 李静怡, 魏青, 陈家瑞
    2024, 44(2):  171-182.  DOI: 10.16829/j.slxb.150817
    摘要 ( )   HTML ( )   PDF (51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脏作为血液循环最重要的器官在动物环境适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肌细胞是心脏主要的功能细胞,然而高海拔地区牦牛心肌细胞基因表达变化及细胞间通讯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高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祁连,海拔 4 000 m) 和低海拔地区牦牛 (青海循化,海拔 2 600 m) 为研究对象,基于心脏组织 10 ×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对心肌细胞和心脏其他细胞进行细胞通讯及配体-靶基因调控预测,同时对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分析,以期探究心肌细胞在牦牛适应高原环境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牦牛心肌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关联最强,心肌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心肌细胞-巨噬细胞两个“细胞对”中CD74_COAP 和 CD74_APP 配受体表达量相对较高;配受体活力在 TNF 信号通路中相对较强;在免疫相关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的配体 PTPRC、PECAM1、ITGB2、ANXA1、BDNF 等对所有“细胞对”影响明显,且 PI3K-Akt 信号通路在配体-靶基因调控中潜力分值最高;高、低海拔牦牛心肌细胞中差异表达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代谢途径,其中氧化磷酸化、糖酵解代谢通路相关的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本研究结果提示,牦牛可通过加强心肌细胞与其他细胞之间的联系及调节免疫作用相关过程维持自身稳态;同时高海拔牦牛可通过增强心肌细胞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进而获取更多能量以适应高海拔严酷环境。
    梵净山同域分布黔金丝猴与藏酋猴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差异
    黄小龙, 李海波, 张旭, 程绍传, 晏玉莹, 杨伟, 蒙秉顺, 王丞, 杨杰, 冉景丞
    2024, 44(2):  183-194.  DOI: 10.16829/j.slxb.150837
    摘要 ( )   HTML ( )   PDF (817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微生物与动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梵净山同域分布的黔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relichi) 和藏酋猴 (Macaca thibetana) 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差异,本研究采集两个物种冬季粪便样本进行 16S rRNA 基因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藏酋猴肠道微生物 Chao1 和Shannon 指数都显著高于黔金丝猴 (P < 0. 05),基于 bray-curtis 距离矩阵的 β 多样性分析发现两者的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相似性和差异性。门水平,厚壁菌门 (Firmicutes) 占两者肠道微生物的绝对优势,且藏酋猴相对丰度高于黔金丝猴;属水平,除相对丰度较高的不动杆菌属 (Acinetobacter) 和颤螺旋菌属 (Oscillospira) 外,其他优势菌属类群均不相同。LEfSe 分析发现粪球菌属 (Coprococcus)、布劳特氏菌属 (Blautia)、阿克曼菌属 (Akkermansia)等与代谢通路功能相关的微生物在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ICRUSt 功能预测分析表明,两者肠道微生物与新陈代谢、基因信息处理、环境信息处理和细胞过程等功能相关,Level2 水平,有 3 类代谢通路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05)。黔金丝猴与藏酋猴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群落特征差异较大,可能是由于同域觅食灵长类的种类、数量及食物来源不同。同时, PICRUSt 功能预测揭示了两者肠道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的显著差异,表明两者可以通过调整自身肠道微生物组成来适应外界食物资源变化带来的挑战。该结果可为生态位高度重叠的两种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也对两者开展野外人工保护干预措施的建立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人工饲喂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
    操康琳, 陶梦凡, 任月, 侯玉, 贾变桃, 杨新根
    2024, 44(2):  195-208.  DOI: 10.16829/j.slxb.150808
    摘要 ( )   HTML ( )   PDF (1002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物变化是引起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改变的关键因素。野生动物由野外转至室内饲养会经历剧烈的生活方式变化,而目前对人工饲喂驱动其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过程还不完全了解。为明确人工饲喂对小型哺乳动物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于 2022 年夏季 (7—9 月) 在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 (LS)、临汾市隰县 (XX)、晋中市左权县 (ZQ) 3 个地区应用笼捕法捕获长尾仓鼠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活体,基于 16S rDNA 测序技术分析不同生态环境中其肠道菌群的差异,并探究相同人工饲喂条件下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在野外环境中,XX 和 ZQ 种群的厚壁菌门显著富集,LS 种群的拟杆菌门显著富集,肠单胞球菌属 (Intestinimonas) 为 3 个种群的共有优势属。相同人工饲喂 35 d 后,拟杆菌门在 3 个种群显著富集且相对丰度趋于一致,ZQ 种群 Muribaculacea 的相对丰度为 48. 85%,显著高于野外环境。本研究说明不同生态环境中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具有差异性。经长期相同人工饲喂后,其肠道菌群的相似性显著增加,说明饮食变化对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群落组成具有较大影响,而长尾仓鼠肠道菌群组成可能对宿主营养代谢具有重要作用。该结果为更好地了解长尾仓鼠肠道菌群对不同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并应用食物调控有害啮齿动物数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应激水平与母幼行为的关系
    周晓, 杨波, 曾文, 李果, 杨长江, 王静, 谢庆阳, 刘怀庭, 王锐, 罗波, 张明春, 黄炎
    2024, 44(2):  209-216.  DOI: 10.16829/j.slxb.150741
    摘要 ( )   HTML ( )   PDF (199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 7 只处于育幼早期 (产后 0 ~ 75 日) 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 3 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 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 (r =-0. 950, P < 0. 001);(2) 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 (t = -0. 935, P = 0. 361);(3) 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 (r = 0. 918, P < 0. 001)、幼仔尖叫 (r = 0. 777, P = 0. 001) 和休息行为 (r = 0. 731, P = 0. 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 (r = -0. 608, P = 0. 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 (r = 0. 366, P =0. 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母兽对幼仔需求信号做出积极响应,促进母性行为的表达,进而提高育幼早期幼仔存活率。
    不同育幼方式及出生体重对大熊猫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
    吴凯, 赖加莹, 魏明, 张亚辉, 曾宪垠, 魏荣平, 曹晓涵, 胡正泉, 曾文, 王承东, 孔繁丽
    2024, 44(2):  217-223.  DOI: 10.16829/j.slxb.150705
    摘要 ( )   HTML ( )   PDF (213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 2012—2019 年出生的 80 只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搜集幼仔早期发育 (0 ~ 120 日龄) 过程中日增重、乳饲喂量及眼和耳发育情况等生长发育指标数据,分析了出生体重 ([50, 100) g, n = 7; [100, 150) g, n = 25; [150,200) g, n = 37; [200, 250) g, n = 11)、喂养方式 (全母兽哺育,n = 12;全人工育幼,n = 10;人工与母兽交替育幼,n = 58) 和胎产仔数 (单胎,n = 14;双胎,n = 66) 对幼仔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1) 单胎幼仔的出生体重显著高于双胎幼仔 (P < 0. 05);(2) 幼仔早期生长发育状况与其育幼方式和出生体重密切相关 (R2 > 0. 973 7),出生体重越高,幼仔体重增长率越快;(3) 出生体重越轻的幼仔缩水量越少,但缩水量占出生体重比更高。此外,出生体重超轻的幼仔,其耳朵与眼睛的发育更慢。本研究可为大熊猫育幼方式的选择和改进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综述
    基于动物移动的空间记忆研究进展
    郭晓艺, 王巍, 顾佳音, 姜广顺
    2024, 44(2):  224-236.  DOI: 10.16829/j.slxb.150787
    摘要 ( )   HTML ( )   PDF (195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许多动物类群在家域范围内迁移或长距离季节性迁徙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它们可以整合显著的空间线索进行目的地识别、导航,并记忆栖息地内可获得的食物种类、食物斑块的分布以及食物成熟的季节等信息,并构建空间认知地图,表现出空间记忆能力。本文全面梳理了圈养实验、自然环境下的野外实验、自然状态移动轨迹的观测和分析以及数字虚拟实验环境下探索动物空间记忆研究,归纳了上述研究中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针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多学科交叉,多场景应用以及动物空间记忆生态模型的研发已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动物空间记忆的研究可以从新的视角深入探讨动物栖息地利用机制、移动的内在驱动因素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机制。此外,该研究领域还可为保护濒危物种、缓解人兽冲突及增加圈养动物福利等野生动物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方法与技术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初探
    尹光华, 覃忠义, 罗文富, 卢立雄, 李函, 高文俊, 徐萍, 李乾恩, 尹存全, 李根会, 张志强, 李育武, 刘东, 蒋学龙, 李学友
    2024, 44(2):  237-246.  DOI: 10.16829/j.slxb.150751
    摘要 ( )   HTML ( )   PDF (47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大中型兽类和雉类多样性以及人类活动情况,2020 年 3 月至2022年5月,在保护区内按照1 km × 1 km网格布设了153台红外相机,开展系统调查与监测,累积59 623个相机工作日,收集到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数 9 309 张,记录到大中型兽类动物 5 目 14 科 23 种,雉类 1 目 1 科 7 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3 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4 种。在监测到的物种中,物种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 5 种动物分别是赤麂 (Muntiacus vaginalis, RAI = 7. 52)、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RAI = 2. 43)、野猪 (Sus scrofa, RAI = 2. 39)、猕猴 (Macaca mulatta, RAI = 2. 26) 和马来豪猪 (Hystrix brachyura, RAI = 2. 16)。种-多度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赤麂、野猪和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 在云南哀牢山楚雄州片区多度秩排序前三位,累积相对多度占所有物种相对多度的65%。此外,还在保护区内拍摄到大量放牧等人类活动,显示保护区内存在一定的人为活动干扰。本次系统调查与监测结果完善了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片区范围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本底信息,填补了区内大中型兽类和雉类的研究空白,为保护区后续的管理和长期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黑叶猴个体识别的新方法:基于腹股沟白斑斑纹观测
    颜修刚, 齐晓光, 郭艳清, 张鹏, 吴安康, 杨朝辉
    2024, 44(2):  247-251.  DOI: 10.16829/j.slxb.150732
    摘要 ( )   HTML ( )   PDF (2241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圳机场小型兽类组成、多样性及时空变化
    袁道欢, 程寿杰, 袁倩敏, 纪羽, 秦姣, 梁易天, 刘全生
    2024, 44(2):  252-258.  DOI: 10.16829/j.slxb.150826
    摘要 ( )   HTML ( )   PDF (19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