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SCD数据库源刊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编委会
青年编委会
投稿指南
期刊订阅
留言板
联系我们
English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7-30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隐藏/显示图片
研究论文
Select
贵州苗岭地区野猪肠道菌群结构与功能分析
杨雄威, 彭彩淳, 郭群毅, 冉景丞, 王野影, 张明明, 胡灿实, 李仕泽, 粟海军
2021, 41(4): 365-376. DOI:
10.16829/j.slxb.150515
摘要
(
)
PDF
(71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猪是当前南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数量激增的主要有蹄类。为揭示贵州苗岭地区野猪肠道细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及菌群功能,本研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4头野猪胃肠道(胃、回肠、结肠和直肠)的细菌群落,共获得1 268 577条有效序列。经质控过滤,所有序列归类于1 019个OTU,包含19门292属。在门分类水平上,野猪肠道内核心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优势菌属包括普雷沃氏菌属(
Prevotella
)、乳酸杆菌属(
Lactobacillus
)、大肠-志贺氏菌属(
Escherichia-Shigella
)和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等15个菌属。稀疏曲线表明测序深度已基本覆盖样品中所有细菌,测序充分。alpha多样性指数中,结肠和直肠的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胃和回肠(
P
<0.05),证明结肠和直肠比胃和回肠具有更高的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结果也同样表明野猪不同肠道菌群结构具有显著差异。LEfSe分析表明在野猪不同肠段共有22个显著差异的细菌菌属,其中大部分都归属于厚壁菌门,并且PICRUSt分析显示不同的肠段也表现出独特的代谢功能和代谢途径。本研究初步揭示了野猪的肠道菌群特征,发现野生种群野猪肠道中具有相对复杂的菌群结构,且不同肠段间存在显著差异。
Select
气候和土地利用与空间结构在影响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中的相对作用
李丹, 王晓军, 赵旭喆, 周宏, 洪明生, 韦伟, 韩菡, 唐俊峰, 张泽钧
2021, 41(4): 377-387. DOI:
10.16829/j.slxb.150512
摘要
(
)
PDF
(448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是影响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驱动因素。然而,当前关于气候因子和土地利用因子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层面上,在群落水平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依然知之甚少。本研究以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种丰富度数据、气候数据、土地利用数据以及经纬度数据,构建基于不同变量组合的多元线性模型,并通过模型拟合优度比较和方差分解等方法,探讨气候因子、土地利用因子和空间结构在影响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中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1)四川省大熊猫分布的五大山系内的大中型哺乳动物在属数和物种数方面差异较大。其中岷山山系的属数和物种数最高,分别为25属和28种,凉山山系的属数和物种数最低,分别为19属和20种,五大山系内排名前五的优势种分别为大熊猫、羚牛、野猪、中华斑羚、中华鬣羚;(2)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较大。所有10 km×10 km栅格内的物种数在1~14之间,平均值为6.199±3.475;(3)完全模型(包含所有气候变量、土地利用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的模型,CLS)的拟合优度要好于其它6类模型,且包含土地利用变量模型的拟合优度要好于没有包含的模型;(4)气候变量、土地利用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共同解释了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43.0%的空间变异,其中,土地利用变量对物种丰富度的解释率最高,单独解释率为23.2%,气候变量和空间结构变量的解释率则相对较低,单独解释率分别为6.3%和9.3%。这些研究结果说明土地利用因素是影响大熊猫同域分布大中型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最为关键的驱动因素。因此,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人为干扰和使用,是实现对大熊猫同域分布哺乳动物综合保护的关键。
Select
群体大小和觅食环境变化对东黑冠长臂猿日移动距离的影响
李兴康, 钟旭凯, 韦绍干, 崔亮伟, 范朋飞, 管振华, 马长勇
2021, 41(4): 388-397. DOI:
10.16829/j.slxb.150495
摘要
(
)
PDF
(5042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日移动距离是反映动物觅食努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相关研究有助于了解动物对生境的适应策略,对濒危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东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nasutus
)是一种极度濒危的树栖小型类人猿,主要生活在一夫二妻制的群体中,平均群体大小6.3只,目前对于该物种的日移动距离仍然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我们以广西邦亮长臂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两群东黑冠长臂猿群作为研究对象,在2008年4月至2009年12月、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两个时期对其进行了157个全天跟踪,使用5 min间隔的瞬时扫描法记录长臂猿的取食行为和食物类型,每30 min记录长臂猿的位点,并使用轨迹法测算出日移动距离。结果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两个观察时期的不同食物类型取食比例有显著差异,全年的平均日移动距离为1 373 m (354~2 837 m),相比于低纬度地区营一夫一妻制(平均群体大小3.8只)生活的长臂猿类群没有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虽然群体更大,但是东黑冠长臂猿并没有增加每天的觅食努力,不符合生态限制模型的预测。更大的食物斑块、更小的种间竞争和低群体密度可能是支持东黑冠长臂猿无需付出更多的觅食努力来维持更大群体的原因。另外,我们还发现东黑冠长臂猿在人类干扰强度低的研究时期果实类取食比例提高,日移动距离更长,且在果实丰富的雨季日移动距离显著高于果实匮乏的旱季,表明它们可能采取能量保守的策略来应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的环境。总的来说,本研究在更大数据量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和详细地描述了东黑冠长臂猿的日移动距离,并以此探究长臂猿对高质量食物匮乏环境的响应,为该极度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信息。
Select
季节和等级顺位对雄性黄山短尾猴粪样皮质醇水平的影响
吴明阳, 陈仕望, 孙丙华, 王希, 夏东坡, 李进华
2021, 41(4): 398-405. DOI:
10.16829/j.slxb.150524
摘要
(
)
PDF
(153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长期的进化选择压力下,灵长类动物大多数群居生活,群体中的动物个体也面临来自群内成员强度不一的社会压力,压力大小的重要生理指标通常用其体内的皮质醇水平的变化来衡量。季节性繁殖的黄山短尾猴(
Macaca thibetana
),群体内的个体有严格的社会等级,是研究等级顺位与社会压力水平之间关系的理想研究对象。我们采集13只野生短尾猴雄性个体的新鲜粪便样品,并测定其皮质醇水平。本研究发现,雄性短尾猴的粪便皮质醇水平表现为交配季节显著高于非交配季节。在交配季节,中等顺位雄性个体的皮质醇水平显著高于高顺位个体和低顺位个体,而在非交配季节3种等级类型的雄性个体之间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首次测定了野生短尾猴的粪便皮质醇含量,并分析了季节、等级顺位对粪便皮质醇含量的影响。
Select
白头叶猴与黑叶猴觅食行为的比较
廖荣, 陆施毅, 黄中豪, 李友邦
2021, 41(4): 406-415. DOI:
10.16829/j.slxb.150470
摘要
(
)
PDF
(15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开展近缘物种觅食行为比较对理解动物的行为可塑性及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白头叶猴(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和黑叶猴(
T.francoisi
)是近缘物种,体形大小相近,社会结构和栖息环境相似,是广西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中邻域分布的灵长类。为了探索两个物种在喀斯特生境中是否有相似的觅食策略,我们于2012年1-1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头叶猴与黑叶猴在不同时段均为叶食性,树叶是两种叶猴各个时段主要食物,其中白头叶猴日均取食树叶77.0%±4.4%,黑叶猴日均取食68.9%±8.3%,两者对树叶的采食比例均没有显著的日时段差异(白头叶猴:
χ
2
=6.602,
df
=11,
P
=0.830;黑叶猴:
χ
2
=11.393,
df
=11,
P
=0.411)。两种叶猴的觅食行为都在猴群清晨离开夜宿石洞后和进入过夜山洞前的时段中频繁发生。白头叶猴在09:00-10:59和16:00-17:59出现觅食高峰,时间占比分别为41.7%和46.3%;黑叶猴同样在09:00-10:59和16:00-17:59的时间段内发生高频率的觅食行为,时间占比分别为31.3%和38.0%。此外,两种叶猴的觅食时间在大部分时段中的差异并不明显。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在石灰岩生境中具有相似的觅食策略,这意味着两种叶猴在取食生态学上可能采取相似的保护措施。
Select
视觉和嗅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社会应激的影响
赫晨, 黄淑丽, 刘景, 宋怡然, 鲁伟, 张知彬
2021, 41(4): 416-430. DOI:
10.16829/j.slxb.150532
摘要
(
)
PDF
(4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鼠类具有密度依赖的行为-内分泌反馈调节机制:当其种群密度升高时,会产生社会应激,增加紧张焦虑、攻击等行为,同时其神经内分泌也产生相应变化。然而,密度升高引起的社会应激可能涉及到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味觉等不同感官,而不同感官对社会应激反应产生的独特作用尚不清楚。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高密度饲养可导致雄性布氏田鼠脑部催产素(OT)表达量降低、后加压素(AVP)表达量升高、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升高,并与攻击行为增加一致,但其中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的作用尚不清楚。嗅觉信号通常用于个体领域标记和社会地位识别,而视觉信号常用于应对竞争者或天敌的群体防御,因此,二者的社会应激效应可能不同。本研究利用巢垫和镜子分别模拟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的行为(旷场、高架十字迷宫和三箱社交测试)、体重、器官、血清生理指标、脑部神经递质表达等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了嗅觉和视觉密度信号对布氏田鼠社会应激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高密度嗅觉刺激下,布氏田鼠脑部OT表达量减少、AVP表达量增加,与密度拥挤效应的影响相同(除雄性OT增加外),说明高密度嗅觉信号是社会应激产生的主要信号通路。高密度视觉刺激下,雄性脑部OT表达量增加,雌性脑部糖皮质激素受体(GR)减少,且雌性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下降,焦虑性行为减少,说明高密度视觉信号是减少社会应激反应的主要信号通路。本研究揭示了视觉和嗅觉信号在社会性的布氏田鼠种群密度调节中发挥相反的调控作用,可能对于维持合适的种群密度或群体大小具有一定的生态适应意义。
Select
不同放牧模式下高原鼠兔洞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
何倩芸, 王小祎, 罗概, 张珮, 冉江洪
2021, 41(4): 431-440. DOI:
10.16829/j.slxb.150502
摘要
(
)
PDF
(244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4-11月,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选取全年禁牧、冬季放牧、全年放牧3种放牧模式样地,对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洞口的数量、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计算平均最近邻指数和
S
2
/
m
比值来分析样方(10 m×10 m)和样地水平下的空间分布格局,通过非参数检验评估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放牧模式间和月份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显示:(1)高原鼠兔的洞口总数和有效洞口数在不同放牧模式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以冬季放牧模式的洞口数量最多;冬季放牧和全年禁牧模式的洞口数量在月份间有显著变化;(2)无论样方和样地水平,洞口空间分布格局在不同放牧模式间都存在显著差异;在同一放牧模式下,所有洞口和有效洞口的分布型存在差异;(3)植被高度和盖度与高原鼠兔的洞口数量和洞口分布格局相关;(4)洞口数量与平均最近邻指数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说明:不同放牧模式会影响高原鼠兔的空间利用模式及种群动态;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及分布型受到植被高度和盖度的影响。
Select
东北鼢鼠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关系
满都呼, 袁帅, 杨素文, 纪羽, 朝克图, 伟军, 付和平, 武晓东
2021, 41(4): 441-450. DOI:
10.16829/j.slxb.150523
摘要
(
)
PDF
(214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活动节律是对环境条件的综合适应,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常年栖息于相对低氧和黑暗的土壤环境,其活动节律及强度如何受栖息地土壤温度和湿度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特征,一直受到广泛关注。这种影响的结果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地下生活啮齿动物对其栖息地长期适应的生活史策略。东北鼢鼠(
Myospalax psilurus
)是我国北方草甸草原的优势鼠种,研究其昼夜和季节性活动强度及其与土壤温度和湿度关系,对了解东北鼢鼠生存和繁殖策略及危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16年和2017年每年的5月(春季)、7月(夏季)、9月(秋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利用无线电追踪方法对东北鼢鼠活动强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了东北鼢鼠不同季节日活动强度及其性别差异,以及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和土壤相对湿度间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鼢鼠日活动节律是单峰型,不同季节活动高峰期均出现在夜晚至次日凌晨,高峰期活动持续时长不同,春季持续12 h,夏季持续7 h,秋季持续6 h。雌雄个体日活动强度和季节活动强度差异不显著,并且表现出高度的同步性。(2)东北鼢鼠活动强度与土壤温度显著相关(
P
<0.01),土壤温度春季7℃~10℃(20:00至次日08:00)、夏季17℃~22℃(20:00至次日03:00)和秋季10℃~12℃(22:00至次日04:00)时,东北鼢鼠的活动强度最高,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活动强度逐渐降低。活动强度与土壤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
Select
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反捕食和焦虑样行为的影响
彭延, 吴涌珍, 顾晨, 杨生妹, 殷宝法, 魏万红
2021, 41(4): 451-458. DOI:
10.16829/j.slxb.150469
摘要
(
)
PDF
(18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捕食者气味对猎物的行为和生理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主要确定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
)的反捕食行为、焦虑样行为和内分泌水平的影响,以探讨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的反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猫气味暴露1 d,青春期布氏田鼠隐藏行为显著增加,而移动行为、跳跃行为、修饰行为和接触行为均显著减少;随着暴露时间延长至18 d,其反捕食行为与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青春期布氏田鼠对猫气味产生了行为适应。旷场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重复暴露后,青春期布氏田鼠在旷场中的移动总距离和总平均速度显著减少,但其在旷场中的静止时间显著增加。明暗箱实验结果表明,猫气味组雌性布氏田鼠进入明箱次数显著高于雄性个体,不同性别与处理之间的布氏田鼠在明箱中停留时间比例没有显著差异。长期猫气味重复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血浆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皮质酮(CORT)浓度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初次猫气味暴露对青春期布氏田鼠的反捕食行为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其影响程度逐渐降低,存在明显的适应性。
Select
外源褪黑激素对水貂血清主要生殖激素年周期变化的影响
李德河, 崔凯, 高惠, 马泽芳, 胡良臣
2021, 41(4): 459-467. DOI:
10.16829/j.slxb.150526
摘要
(
)
PDF
(177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埋植外源褪黑激素(MLT)对水貂血清主要生殖激素年周期变化的影响,实验选用4月龄雌貂和雄貂各72只,分为A、B、C、D组,A组(雌貂)和C组(雄貂)不做任何处理,B组(雌貂)和D组(雄貂)于2018年7月7日至2019年7月7日埋植外源MLT。实验期间,每隔30 d每组随机选取3只水貂,心脏采血并分离血清,共12次。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测定雌貂和雄貂血清中主要生殖激素含量。结果表明:(1) A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催乳素(PRL)和孕酮(P)除冬季1月处于高水平,其他时间均处于较低水平;夏季在6月出现小高峰,P在7月出现小高峰;促卵泡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在秋、冬季先下降后上升且在12月达高水平,春、夏季FSH呈逐渐下降趋势,L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雌二醇(E2)在秋、冬季逐渐上升且在1月达高水平,春、夏季逐渐下降后波动。(2) B组与A组相比较,GnRH分别在10月和1月显著升高(
P
≤ 0.05),且1月极显著升高(
P
≤ 0.01);PRL在1月、2月、6月降低(
P
≤ 0.05);P在10月、6月升高(
P
≤ 0.05),1月降低(
P
≤ 0.01);FSH和LH在10月显著上升(
P
≤ 0.05),且FSH极显著上升(
P
≤ 0.01),但FSH在1-2月降低(
P
≤ 0.05),LH在3月显著上升(
P
≤ 0.05)。(3) C组睾酮(T)仅在冬季1月上升至高水平;C组与D组相比较,T仅在1月降低(
P
≤ 0.01)。由此得出,外源MLT能使1月GnRH浓度提高,PRL、P、T的浓度降低,使FSH和LH浓度于10月提前达峰值,E2于11月提前达峰值。埋植MLT导致雄性和雌性水貂发情时间不一致,因而此法并不适于种貂繁殖。
Select
圈养大熊猫体重的变化规律
张明春, 周晓, 吴虹林, 仇剑, 张一, 黄山
2021, 41(4): 468-475. DOI:
10.16829/j.slxb.150491
摘要
(
)
PDF
(236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 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 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 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 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75±15.79) kg。初生幼仔体重雌、雄间无显著差异(
P
>0.05);幼仔、亚成体、成年及老年个体的大熊猫,雌性个体体重均小于雄性个体(
P
<0.05)。雌、雄大熊猫幼仔生长曲线均接近幂函数(Power),雌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接近三次方(Cubic)函数,雄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则呈S型;无论雌性和雄性,幼仔和亚成体期间均保持线性增长(
P
<0.05)。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年度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
P
>0.05),但进入成年后期时体重会下降。进入老年期后,雄性大熊猫的体重在后期有显著性下降(
P
<0.001)。本研究补充完善了大熊猫整个生活史的体重增长规律,为大熊猫迁地保护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研究简报
Select
环颈蝠(
Thainycteris aureocollaris
)在中国分布的再发现
谢慧娴, 李彦男, 梁晓玲, 张惠光, 詹丽英, 吴毅, 余文华
2021, 41(4): 476-482. DOI:
10.16829/j.slxb.150533
摘要
(
)
PDF
(12388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中心
作者投稿查稿系统
投稿须知
论文模板
版权转让协议
审稿中心
专家审稿
编委审稿
主编审稿
编辑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