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资源的不确定性是动物在自然环境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代谢率转换”假说认为,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策略在于降低代谢率以减少能量支出。然而在不同环境温度下非冬眠小型哺乳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代谢率转换”策略,尚不明确。为探究这一问题,将成年雄性黑线仓鼠在低温 (5.0℃)、室温 (21.0℃) 和高温 (32.5℃) 下断食处理24 h、36 h和48 h,再恢复自由取食 (重喂食) 5周。以植入式i-button测定腹腔体温,以开放式氧气分析系统测定代谢率、静息代谢率 (RMR) 和非颤抖性产热 (NST),以放射性免疫技术测定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 (T3) 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 (T4) 浓度。结果发现,与32.5℃组相比,5.0℃和21.0℃组断食后体温显著降低。断食组和重喂食组昼间和夜间代谢率、RMR和NST在低温下显著增加,高温下显著降低,然而断食组与重喂食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断食组黑线仓鼠脂肪贮存显著减少,环境温度越低脂肪动员越迅速。重喂食后脂肪贮存显著增加,但低温抑制脂肪贮存。断食组和重喂食组血清T3和T4水平无显著差异,但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低温下显著增加,与代谢产热的变化相一致。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经历食物短缺的黑线仓鼠维持较高代谢率,不符合“代谢率转换”假说;低温下较高的代谢率主要用于满足体温调节的能量需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产热的促进作用是其内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