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2年 第4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2-03-30
    研究论文
    中国跳鼠总科物种系统发育与分布格局
    隋璐璐, 程继龙, 夏霖, 杨奇森
    2022, 42(2):  131-143.  DOI: 10.16829/j.slxb.150616
    摘要 ( )   HTML ( )   PDF (1693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分布有跳鼠总科(Dipodoidea)动物3科12属22种,是世界上跳鼠总科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种的发现和分类地位的修正,我国跳鼠总科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分布格局也亟待更新。本文通过GenBank下载12个特定基因,串联构建基因矩阵,以贝叶斯法和最大似然法重建22个物种的系统发育树,明确了我国跳鼠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同时,收集整理了除奇美跳鼠(Chimaerodipus auritus)外21个物种的598个分布位点信息,筛选出10个代表性环境变量数据,应用最大熵模型模拟物种分布。结果表明,我国跳鼠总科物种丰富度和适宜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新疆和内蒙古地区;环境变量中,年均温、年降水、温度季节性变化、降水季节性变化和8月太阳辐射分别是不同生态型物种分布模型的主要影响因素。跳鼠总科系统发育关系和物种分布格局的明确,有利于我们对跳鼠总科动物进行深入了解。
    基于占域模型的中国珲春地区人虎冲突特征分析
    张日, 靳勇超, 朱世兵, 李冬伟, 孙权, 张明海
    2022, 42(2):  144-151.  DOI: 10.16829/j.slxb.150607
    摘要 ( )   HTML ( )   PDF (1143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虎冲突是全球野生虎(Panthera tigris)保护和种群恢复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人虎冲突的分布特 征是开展冲突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珲春地区是东北虎(P.t.altaica)从俄罗斯向中国扩散的重要廊道,随着东 北虎种群数量的逐步增加,该地区的人虎冲突特征亟需开展研究。本文以2016-2020年珲春地区的人虎冲突事 件为基础,基于占域模型分析获得人虎冲突发生位点的特征,探究了坡向、海拔、距猎物距离等12个因素对人 虎冲突的影响。结果显示,259起人虎冲突均为虎捕食家畜事件,其中东北虎捕食牛的事件约占90%,且主要发 生在每年的5-7月。从特征来看,坡向(∑wi=0.44)、猎物分布(∑wi=0.28)、海拔(∑wi=0.18)和距针阔混交 林的距离(∑wi=0.13)对人虎冲突的发生具有较大的影响。人虎冲突在中海拔的阴坡、针阔混交林和猎物活动 频繁的区域占域率更高。未来珲春地区应从加强放牧管理、划分不同等级的人虎冲突管理范围和提高社区居民 的保护意识等方面来缓解人虎冲突的发生。
    不同流态中长江江豚的栖息活动比较
    王子璇, 陈敏敏, 王康伟, 连玉喜, 于道平
    2022, 42(2):  152-158.  DOI: 10.16829/j.slxb.150593
    摘要 ( )   HTML ( )   PDF (160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呈斑块状分布在长江干流,对栖息地有明确的选择性。流态是栖息地水文环境的核心内容。为研究长江江豚对不同流态的选择性,本文根据1993-2021年对长江下游15次样线考察记录到的412次,合计1 117头江豚个体的栖息活动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全年长江江豚在分汊河段几种流态中,目击率和集群规模没有显著性差异(P > 0.05)。枯水期洲头分流区目击率明显低于丰水期(P < 0.05),枯水期河口汇流区目击率和集群规模却明显高于丰水期(P < 0.05)。结果提示丰水期或枯水期部分流态中江豚栖息活动存在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江豚自然保护区重要栖息地管护提供指导,特别是枯水期应该加强河口汇流区保护。
    雄性麋鹿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变化的关系
    孟庆辉,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白加德, 孟秀祥, 柏超, 张成林
    2022, 42(2):  159-167.  DOI: 10.16829/j.slxb.150473
    摘要 ( )   HTML ( )   PDF (2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发情期的雄性麋鹿根据序位分为群主、挑战者和单身汉3个等级,序位变化是雄性麋鹿应对环境压力的直 观体现。本文利用胆量和侵犯2个行为指标在麋鹿生活史不同阶段的耦合强弱,来解释幼体时麋鹿序位发育、亚 成体时雄性序位定型及发情期时挑战者对群体序位的扰动。行为取样采用焦点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相结合;分 析个体间行为样本流的非同步化水平,以同类型行为中较早发生、同步化率较低的判断为胆大;侵犯则结合攻 击行为和取胜指数来判定;粪样睾酮水平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结果显示雄性麋鹿幼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 等级序位呈负相关(r=-0.111 8,P=0.018 3);成体胆量和侵犯耦合与等级序位的波动呈正相关(r=0.917 9,P= 0.002 6)。从亚成体到成体:4头雄性麋鹿序位上升(胆量和侵犯耦合r=0.852 3,P=0.000 3),其中1头成为鹿 王;4头序位未发生改变(胆量和侵犯耦合r=0.482 9,P=0.006 3);3头序位下降(胆量和侵犯耦合r=0.251 7, P=0.003 5)。雄性麋鹿幼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860 7,P=0.005 5);亚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 位呈正相关(r=0.845 7,P=0.004 4);成体睾酮水平与等级序位呈正相关(r=0.954 6,P=0.001 8)。结果表明雄 性麋鹿发情期胆量和侵犯耦合强度与等级序位波动呈正相关;等级序位上升与睾酮水平升高有关。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猪空间分布及活动节律
    谢培根, 胡娟,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李佳琦, 徐爱春
    2022, 42(2):  168-176.  DOI: 10.16829/j.slxb.150534
    摘要 ( )   HTML ( )   PDF (29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猪(Sus scrofa)的分布及活动节律,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其进行了网格化监测。在千顷塘和龙塘山区域总计布设109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共计调查39 240个相机日。结果表明,在千顷塘区域,野猪倾向于在落叶阔叶林(拍摄率5.33 ±5.64)和针阔混交林(3.75 ±3.46)活动,而在龙塘山区域,则倾向于针阔混交林(4.32 ±5.21);千顷塘与龙塘山区域野猪各月间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 < 0.01),冬季的α值高于其他季节;昼行性指数β的平均值分别为0.870和0.768,显著高于理论值13/24(P < 0.01),表明清凉峰的野猪种群具有明显的昼行性特征,且在冬季的活动时间分配较之其他季节更不均匀。通过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不同季节野猪的日活动节律发现,保护区内野猪春季有晨昏两个活动高峰(08:00-10:00、17:00-19:00),冬季活动高峰出现在午后(13:00-17:00),其他季节无明显活动高峰。本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野猪华南亚种生态习性的认知,为保护区的野生动物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布氏田鼠母体青春期捕食风险应激对后代反捕食行为和HPA轴基础活动水平的影响
    庞金月, 李陕, 刘园, 杨生妹, 武瑞勇, 魏万红
    2022, 42(2):  177-188.  DOI: 10.16829/j.slxb.150586
    摘要 ( )   HTML ( )   PDF (211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以28日龄的青春期雌性布氏田鼠作为亲代实验动物,每天分别暴露于蒸馏水、兔尿和猫尿60min,连续18d,成年后与正常雄鼠交配。随后检测其子代在28日龄(青春期)和90日龄(成年期)时暴露于这3种气味源的行为反应,以及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的基础水平。结果显示:与母体青春期暴露于蒸馏水的子代相比,暴露于猫气味的子代在青春期和成年期暴露于蒸馏水时行为没有变化;在成年期暴露于兔气味时探头行为减少;在青春期暴露于猫气味时隐藏行为增多,探头、嗅闻和自饰行为减少,在成年期时警戒性直立行为增多。此外,这些子代在青春期的血浆皮质酮水平升高,而成年后没有变化。以上结果表明母体在青春期重复暴露于捕食风险,其子代在面对相同的气味源时,青春期采用消极回避,而成年后采用主动防御的策略。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反捕食策略可能与HPA轴基础活动水平相关。母体青春期的捕食风险应激提高了后代的反捕食行为水平,具有“跨代传递”效应。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野猪分布与传播非洲猪瘟风险分析
    饶静, 徐茹洁, 余辉亮, 李巨平, 叶静, 曹胜波, 李翔
    2022, 42(2):  189-195.  DOI: 10.16829/j.slxb.150575
    摘要 ( )   HTML ( )   PDF (1588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野猪是非洲猪瘟(ASF)传播的重要媒介,神农架林区野猪种群数量高、分布广,调查野猪分布对ASF防控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通过布设红外相机117台、样线287条调查神农架林区野猪实体和痕迹位点后,应用最大熵模型预测林区野猪分布,再根据野猪、居民区、交通要道的空间分布数据,应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神农架林区各地野猪传播ASF的风险。调查发现野猪实体及其粪便、足迹链、巢穴等共2070处,遍布神农架林区全境,预估野猪数量为18424头;林区松柏镇、阳日镇、新华镇、省道S307和国道G209沿线等野猪密度高、人口集中的地区为野猪传播ASF极高风险区;极高风险区约4km外的地区为高风险区;其他地区为中低风险区。本研究表明,松柏镇、阳日镇、新华镇、省道S307、国道G209及周围地区是ASF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重点区域,应在这些重点区域做好主动监测防控工作,实时监测ASF动态变化。
    牦牛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的原核表达及体外活性
    梅群弟, 王海鹏, 王利, 傅芳, 李娟, 郑姚, 张玲
    2022, 42(2):  196-203.  DOI: 10.16829/j.slxb.150560
    摘要 ( )   HTML ( )   PDF (604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牦牛(Bos grunniens) B细胞淋巴瘤2相关蛋白A1(B cell lymphoma 2 related protein A1,BCL2A1)的原核表达及体外活性。采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细胞划痕实验、CCK-8法、透射电镜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结果显示,成功构建pET-32a-BCL2A1重组质粒,表达获得约33kDa的BCL2A1。终浓度为0.02μg/mL、0.2μg/mL、2.0μg/mL的BCL2A1均能使HepG2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 < 0.05),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胞的迁移。2.0μg/mL BCL2A1导致HepG2细胞核固缩,胞质中高密度物质聚集,溶酶体吞噬形成致密的凋亡小体等。此外,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ASP9的mRNA水平在2.0 μg/mL组中显著上调(P < 0.05),CASP8的mRNA水平在0.2 μg/mL和2.0 μg/mL组中显著上调(P < 0.05),而CASP3Cyt c的mRNA水平在3个浓度处理组均显著上调(P < 0.05)。这提示BCL2A1可能通过凋亡途径影响HepG2细胞活性,为进一步探索牦牛BCL2A1基因功能积累资料。
    方法技术
    不同坡位对GPS项圈定位性能的影响
    温惠, 袁学林, 曹引弟, 任国鹏, 黄志旁, 肖文
    2022, 42(2):  204-210.  DOI: 10.16829/j.slxb.150594
    摘要 ( )   HTML ( )   PDF (500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GPS项圈已广泛应用于大中型野生动物的野外定位监测,支持野生动物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规划。但由于地形等因素影响,GPS项圈返回的数据可能有定位误差和定位数据缺失偏歧。因此,在进行生境选择等相关生态学研究之前,应对GPS项圈的定位性能进行评估。本研究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0月,在云南大理苍山5个测试点各静态放置2个GPS项圈,每个项圈收集1个月的数据,分析不同坡位(山谷、山脊和开阔地)对GPS项圈定位成功率、水平定位误差和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GPS项圈定位成功率受坡位影响,山谷(21.7%,21.9%)和山脊(29.2%,37.8%)的定位成功率都显著低于开阔地(79.2%);(2)山谷定位误差高于山脊,并远高于开阔地;(3)山谷GPS项圈的定位精度最低(106.3m),山脊次之(40.9m),并远低于开阔地(7.3m)。地形不仅影响GPS项圈的定位成功率,而且影响水平定位误差和定位精度。因此,在山区使用GPS项圈进行野生动物监测时,应考虑到不同坡位定位成功率和定位误差的差异。特别是进行家域行为研究时,建议去除水平定位误差较大的点。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
    姬云瑞, 余著成, 余杰, 陈卓, 童哲, 李迪强, 刘芳
    2022, 42(2):  211-218.  DOI: 10.16829/j.slxb.150620
    摘要 ( )   HTML ( )   PDF (4257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利用红外相机在浙江江山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野生动物多样性调查。以1km2的网格为单位放置红外相机,并在重点区域增加相机数量。最终共在89个位点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14906个相机日,获得独立照片4778张。共鉴定出野生动物50种,包括19种兽类(隶属于5目12科)和31种鸟类(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分别是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0种,包括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分析结果显示,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兽类依次是小麂(Muntiacus reevesi)、猪獾(Arctonyx collar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猪(Sus scrofa)和花面狸(Pagu-ma larvata);拍摄率最高的前5种鸟类依次是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us)、黄腹角雉、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本研究首次利用红外相机调查了仙霞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的多样性,为保护区后期持续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提供基线数据,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案设计和保护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简报
    四川和重庆兽类新纪录——霍氏缺齿鼩
    范荣辉, 李靖, 彭步青, 万韬, 唐刻意, 付长坤, 陈顺德, 刘少英
    2022, 42(2):  219-222.  DOI: 10.16829/j.slxb.150564
    摘要 ( )   HTML ( )   PDF (751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华南虎钩端螺旋体感染情况调查
    朱向蕾, 虞坚颐, 周立晨
    2022, 42(2):  223-226.  DOI: 10.16829/j.slxb.150550
    摘要 ( )   HTML ( )   PDF (12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