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10年 第3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0-03-02
    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亚洲象种群旱季生境选择及保护策略
    冯利民, 王志胜, 林柳, 杨绍兵, 周宾, 李春华, 熊友明, 张立
    2010, 30(1):  1-10. 
    摘要 ( )   PDF (501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亚洲象种群为研究对象,利用村寨调查、样线调查和3S (GIS、GPS、RS)技术对该地区野生亚洲象的栖息地状况和亚洲象在旱季对栖息地选择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亚洲象偏好海拔1 000 m 以下的低海拔,坡度小于20°,坡位为平坦的沟谷和山坡的下部,坡向为东南、南、北方向的区域。偏好的植被类型是竹阔混交林和灌丛。本研究还分析了该地区自1988 ~ 2007 年20年间亚洲象栖息地的变化情况,针对目前南滚河种群及其栖息地现状提出了保护策略。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生境适宜性评价
    李莹, 徐文轩, 杨维康,乔建芳,刘伟, 夏参军
    2010, 30(1):  11-20. 
    摘要 ( )   PDF (12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卡拉麦里山保护区内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样区约1 447 km2 作为评价区,基于2005 年以来对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野外调查和样方采集,利用模糊赋值法建立生境评价模型,结合GIS 技术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植被类型、坡度、坡向和人类干扰活动为评价因子进行生境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春、夏、秋、冬四季实际生境面积分别为 1146.9km2 、1137.1 km2 、991.6 km2 和499.8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79.3% 、78.6% 、68.5% 和34.5% ;其中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04.1 km2 、599.4 km2 、303.6 km2 和56.2 km2 ,分别占研究区域总面积的21.0% 、41.4% 、21.0% 和3.9% 。人类活动影响下,一些潜在生境转变为不适宜生境,春、夏、秋、冬四季生境分别丧失4.0% 、3.1% 、4.3% 和48.5%。在各种人类活动中,居民点、国道、采矿点对鹅喉羚生境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使其质量有所降低,但未造成严重影响;而冬季牧民的放牧行为,导致鹅喉羚的适宜生境被家畜占据,鹅喉羚生境质量大面积下降。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了保护措施。
    圈养白头叶猴春季昼夜活动节律
    彭燕燕, 陈珉, 王爱善, 姚建庄, 张恩迪
    2010, 30(1):  21-27. 
    摘要 ( )   PDF (5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3 ~5 月,采用瞬时扫描法,对上海动物园5 只白头叶猴的行为进行24 h 昼夜连续观察。结果表明:春季圈养白头叶猴一天的活动起于06∶ 00 左右,结束于18∶ 00 或18∶ 30。白天白头叶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取食和移动,平均频次依次是13.79 次、4.75 次和2.18 次。夜间的主要行为为休息、移动和抓挠,平均频次依次是22.13 次、0.43 次和0.26 次。不同个体昼夜活动节律差异很大。其中,移动、理毛、玩耍和其它行为的差异显著。夜间无理毛和玩耍行为,移动行为在夜间21∶ 00, 00 ∶ 30, 03∶00 和04∶ 30 出现高峰。在22∶ 30, 01∶ 00, 02∶ 00, 03∶ 30, 04∶ 30 和05∶30 则出现抓挠高峰。这预示白头叶猴夜间休息时处于一个“轻睡眠”状态。同时,雌雄白头叶猴昼夜移动行为差异显著。
    论文
    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的初步分析
    周绍春, 张明海, 孙海义, 尹远新, 黄海娇, 于洪伟,卢向东, 葛东宁, 田家龙
    2010, 30(1):  28-34. 
    摘要 ( )   PDF (200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8 年11 月18 日至2009 年3 月20 日,为了调查黑龙江省完达山东部林区野猪种群数量和栖息地特征,我们采用随机布设样线的方法在东方红林业局境内13 个林场共布设大样方40 个,样线200 条。调查结果表明,东方红林业局境内野猪分布平均密度为0.175 头/ km2 , 种群数量为546 ~ 680 头;野猪主要分布在河口、奇源、青山、五林洞、独木河、海音山和东林7 个林场,位于海拔300 ~ 800 m 的范围内。1989 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372 头/ km2 ,种群数量为1302 ; 2002 年调查的野猪平均密度为0. 342 头/ km2 , 种群数量为1 198 头。近年来野猪种群密度降低,种群数量呈加速下降趋势。对野猪栖息地特征分析表明,野猪喜欢选择中坡位、阳坡、坡度小于5°、地表植被盖度大于30% 、隐蔽度和郁闭度在25% ~ 50% 之间的生境。阔叶林、灌丛是野猪的主要栖息地。非法捕猎、森林采伐、坚果采摘和东北虎的捕食是造成野猪种群数量减少、栖息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氮素含量的影响
    刘伟, 许庆民, 王溪, 赵建中, 周立
    2010, 30(1):  35-44. 
    摘要 ( )   PDF (48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高原鼠兔鼠丘和鼠丘下0 ~ 10 cm 土壤中总氮、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变化,分析了高原鼠兔挖掘活动对土壤中无机氮含量的影响,并通过测定高原鼠兔鼠丘密度,计算了每只高原鼠兔对氮素循环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鼠丘土壤中总氮含量无明显变化,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变化趋势为当年鼠丘>两年鼠丘> 多年鼠丘> 对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硝态氮含量在5 月时差异显著,当年鼠丘和两年鼠丘显著大于多年鼠丘和对照,无机氮含量在5 月和9 月表现为当年鼠丘显著高于对照。在不同月份,铵态氮含量月间变化趋势为5 ~ 8 月逐渐降低,至9 月略有增加,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呈现“高- 低- 高-低- 高”的“W”变化趋势。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月间变化显著。不同类型鼠丘下0 ~ 10 cm 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处理间和月份间变化趋势与鼠丘土壤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硝态氮和无机氮含量在当年鼠丘中均显著高于对照,且不同月份间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的含量差异显著(P
    < 0.05)。每只高原鼠兔挖掘活动所形成的鼠丘土壤中的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分别增加了162.6 mg/ kg、355.1 mg/kg 和497.7 mg/ kg。
    高山姬鼠幼仔的生长发育和产热特征
    柳鹏飞, 张麟, 王睿, 朱万龙, 刘春燕, 孟丽华, 王政昆
    2010, 30(1):  45-50. 
    摘要 ( )   PDF (3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据高山姬鼠幼仔56 d 的生长资料初步分析了其生长发育规律;用电子天平测量了体重的增长过程; 用开放式呼吸仪测定了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非颤抖性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 NST)以及肺皮蒸发失水(Evaporative water loss,EWL)。依据逻辑斯蒂曲线的拐点,高山姬鼠的体重生长可划分为加速生长相和减速生长相。幼仔的体温在17 日龄前逐渐升高,35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在17 日龄前随日龄逐渐增大,17 日龄后与体重成异速增长关系,RMR 在49 日龄时接近成体水平,NST 在6 日龄内即被激活;蒸发失水在断乳前较断乳后为高。高山姬鼠为典型的晚成性发育动物。高山姬鼠较短的妊娠期、较大的胎仔数、较长的哺乳期与其食物资源较丰富有关。
    黄麂Mhc-DRB 基因多态性及其维持机制
    虞健, 梁文明, 朱飞虎, 徐思, 吴海龙
    2010, 30(1):  51-57. 
    摘要 ( )   PDF (4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牛DRB3 特异性引物(LA31 和LA32),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以及克隆测序技术,从12 只黄麂个体中共获得20 个DRB 第二外显子等位基因,其中6 个个体具有3 ~ 4 个等位基因,提示利用该引物从黄麂中至少可以扩增出2 个DRB 位点。所有序列均无插入、缺失和终止密码子。基于序列比对(与牛DRB3 和鹿科DRB 基因同源性非常高),以及所检测到的氨基酸变异位点主要位于抗原结合区,推测本文所获得的黄麂序列为表达的、且具有重要功能的DRB 位点。抗原结合区氨基酸位点的非同义替换(dN )显著大于同义替换(dS )(P < 0.01),说明历史上黄麂DRB 基因经历过正选择作用。CODMEL 程序中的模型M7 和M8 似然比检测(Likelihood ratio test,LRT)结果同样支持上述推论。进一步利用经验贝叶斯法准确地检测出6 个受正选择作用的氨基酸位点(位点11、37、61、67、71、86),其中的5 个位点位于PBR 区。因此,正选择作用可能是维持黄麂DRB 基因多态性的主要机制之一。基于DRB 外显子2 序列利用邻接法(NJ)
    构建了部分偶蹄动物系统发生关系,在NJ 树上,黄麂DRB 基因与其它鹿科动物DRB 基因呈镶嵌式分布,提示跨物种进化是维持黄麂DRB 基因多态性的另一重要机制。此外,黄麂两个等位基因(Mure-DRB1 和Mure-DRB11)和马鹿的两个等位基因(Ceel-DRB34 和Ceel-DRB46)与牛科的等位基因构成一个独立的进化枝,说明黄麂和马鹿的某些DRB 基因具有非常古老的谱系。
    东北地区狍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张明海, 刘艳华,贾竞波
    2010, 30(1):  58-64. 
    摘要 ( )   PDF (3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狍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动物,并且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的主要猎物之一。因此,深入了解狍各地理单元内种群的遗传变异,可以为我们制定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依据,进而使珍稀濒危物种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本文对88 个不同狍个体(来自8 个不同地点)的线粒体DNA 控制区的部分序列进行了测定和群体分析,获得了463 bp 的片断,并检测到59 个变异位点,占分析长度的7.84%,且这59 个变异位点皆为碱基置换,未出现碱基插入或缺失的现象,定义了30 种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平均值为0.02641,种群总体遗传多样性较高。从Tajima’s D 和Fu and Li’s D 值的估算结果来看,这8 个狍种群相对于中性进化的歧异度并没有明显的偏离(P >0.1), 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这8 个狍种群间存在很强的平衡选择。30 个单倍型整体上将东北狍种群分为3 个亚群,分子变异分析表明3 个亚群间基因流Nm 均大于1,说明这3 个狍亚群间存在着基因流。
    北极狐GHR 基因cDNA 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杜智恒, 宁方勇, 杨春山, 白秀娟
    2010, 30(1):  65-73. 
    摘要 ( )   PDF (9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狗(AF133835)的GHR 基因cDNA 编码全序列设计了三对引物,利用RT - PCR 方法克隆出北极狐GHR 基因编码区全长cDNA 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 EU304325)。结果表明,北极狐GHR 的ORF 为1 917 bp,编码638 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由18 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和620 个氨基酸的成熟肽组成。通过同源性比较发现北极狐与狗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 。另外,利用邻接法(NJ 法) 构建的分子系统进化树聚类结果表明,北极狐与狗先聚为一类,该聚类结果与传统的物种进化关系基本一致。另外,通过氨基酸对位序列比较发现,北极狐GHR 在氨基酸序列上存在明显的特异性,如45 和451 位分别为A 和E,而其它物种均分别为T (大鼠为K)和A (牛羊为V,鼠为T)。
    高原鼠兔脑红蛋白基因的克隆与组织表达
    白振忠, 韩淑芬, 杨应忠, 曹越, 马兰, 刘寿, 格日力
    2010, 30(1):  74-78. 
    摘要 ( )   PDF (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克隆高原鼠兔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基因编码区并检测其在成年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探讨高原鼠兔低氧适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从高原鼠兔脑组织中提取总RNA,通过RT - PCR 获得高原鼠兔NGB cDNA,将其与pGEM - T Easy 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鉴定和测序;制备地高辛标记的RNA 探针并采用原位杂交法(In suit hybridization,ISH) 分析脑红蛋白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中的分布;采用RT - PCR 和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检测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脑红蛋白的表达含量。将含有目的片段的阳性克隆经测序和Blast 分析,显示其部分编码序列与GenBank 中绵羊、大鼠等同源性很高(大于84% ),表明本实验所克隆的序列为脑红蛋白基因;原位杂交结果显示NGB 在青藏高原土著动物高原鼠兔脑部分布较为广泛;高原鼠兔不同组织中都有NGB mRNA 表达,NGB 基因并不是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的,睾丸和肾上腺也有较高的表达。NGB 基因在高原鼠兔脑组织和其他组织中分布较为广泛,推测NGB mRNA 可能在高原鼠兔机体较为广泛的区域中发挥着作用,同时为高原低氧适应相关基因的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狐、貉和水貂犬瘟热病毒受体SLAM 的基因克隆及其真核表达
    赵建军,张海玲,高晗,赵春霏,柴秀丽,陈涛, 闫喜军,吴威
    2010, 30(1):  79-86. 
    摘要 ( )   PDF (16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信号淋巴激活分子(SLAM)为犬瘟热病毒(CDV) 感染其宿主动物识别的细胞受体。本试验应用RT -PCR 从狐狸、貉和水貂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克隆到其相应SLAM 基因。基因测序比较发现,狐狸、貉与同科的犬SLAM 基因编码区长度均为1 029 bp,核苷酸同源性高于98.6% ;而水貂SLAM 基因编码区长度为1 020 bp,与以上三种动物遗传关系较远(核苷酸同源性< 83.7%),但与海豹SLAM 基因遗传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1.4% )。基于不同动物SLAM 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犬、狐狸、貉、水貂和海豹在进化树上构成了以CDV 为感染宿主的遗传分支。氨基酸序列比较显示,该5 种动物SLAM 分子上均存在一个长度为26 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且在空间结构上影响宿主——病毒特异性的8 个关键氨基酸均完全保守。通过构建表达该狐狸、貉、水貂SLAM 基因的三种真核表达质粒,分别转染CRFK 细胞后,应用CDV 强毒感染试验证实,CDV 均能在三种转染细胞上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而未转染CRFK 细胞对照无CPE 产生,由此证实作为CDV细胞受体的狐、貉和水貂的SLAM,体外表达后能明显增强犬瘟热强毒株对非敏感细胞的感染能力。
    饲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的营养需求
    张鹏,渡边邦夫
    2010, 30(1):  87-98. 
    摘要 ( )   PDF (40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人灵长类的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实验灵长类动物的最大产出国。进一步了解和发展非人灵长类营养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非人灵长类的饲养水平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非人灵长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家饲料配比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各营养成分的作用、缺乏症状和改善案例。旨在丰富相关方面的科学信息,增加对非人灵长类营养
    需求的理解。
    大熊猫苦味受体T2R2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徐怀亮, 姚永芳, 朱庆, 程安春
    2010, 30(1):  99-104. 
    摘要 ( )   PDF (62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梅花鹿DRB 第二外显子等位基因鉴定的一种新方法
    李波, 徐艳春, 马建章
    2010, 30(1):  105-109. 
    摘要 ( )   PDF (3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黑龙江小兴安岭地区黄鼬夏冬季毛皮性状比较
    华彦, 张伟,徐艳春
    2010, 30(1):  110-114. 
    摘要 ( )   PDF (2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大陆菊头蝠科一新纪录——— 单角菊头蝠(Rhinolophus monoceros Andersen,1905)
    周江, 杨天友
    2010, 30(1):  115-118. 
    摘要 ( )   PDF (9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