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江峰, 宋鹏飞, 张婧捷, 高红梅, 汪海静, 蔡振媛, 刘道鑫, 张同作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29-140.   DOI: 10.16829/j.slxb.150701
    摘要990)   HTML76)    PDF (4706KB)(903)    收藏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而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甘肃两当县和陕西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潜在致病菌、代谢及疾病相关功能均有显著差异。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疾病相关功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养殖场,并以肠型2为主,其主导菌为厚壁菌门、UCG-005和拟杆菌属;两当县和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潜在致病菌相对丰度较低。本研究推测食物组成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差异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是导致α多样性和潜在致病菌下降的重要因素。该结果可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人工饲养环境评估和未来的再引入计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秋艳, 韦晓, 陆媚静, 范鹏来,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3, 43 (1): 69-81.   DOI: 10.16829/j.slxb.150669
    摘要865)   HTML1)    PDF (1408KB)(911)    收藏

    肠道微生物组被誉为动物的“第二套基因组”,与动物的个体发育、营养获取、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重要活动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与人类相近,开展其肠道微生物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保护和进化,而且对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影响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因素,包括系统发育、觅食、栖息地破碎化、年龄和性别、圈养方式以及社群生活,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生态、行为、保护以及适应性进化方面的应用。未来,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将为灵长类生态、进化和人类健康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灵长类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退缩:以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叶秀林, 郭克疾, 李欣蕊, 吴庆, 张梦斐, 李明, 赵序茅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49-156.   DOI: 10.16829/j.slxb.150706
    摘要829)   HTML32)    PDF (15121KB)(634)    收藏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放牧、道路、居民点等) 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 ~ 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谢博, 农秀萍, 黄国力, 黄蓉, 姚维, 林建忠,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15-223.   DOI: 10.16829/j.slxb.150653
    摘要801)   HTML35)    PDF (12877KB)(624)    收藏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 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 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0种,鸟类9目20科61种,其中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的有2种,易危 (VU) 6种,近危 (NT) 19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 (RAI) 最高的兽类是小泡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鸟类是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为后续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对策
    张同作, 江峰, 张婧捷, 蔡振媛, 高红梅, 顾海峰, 宋鹏飞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93-205.   DOI: 10.16829/j.slxb.150698
    摘要772)   HTML31)    PDF (1493KB)(831)    收藏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公园,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其中兽类和鸟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32.26%和19.90%;具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包括46.77%的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兽类和7.65%的中国特有鸟类,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本文简要回顾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三江源野生动物濒危成因,提出了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创新栖息地保护技术、建立野生动物迁移廊道及避难所、开展草畜平衡管理、疫源疫病控制、人兽冲突研究和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严格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利用不同家域计算方法对野骆驼栖息地空间利用的比较
    周永祥, 薛亚东, 刘少创, 刘建泉, 周多良
    兽类学报    2023, 43 (1): 102-108.   DOI: 10.16829/j.slxb.150672
    摘要768)   HTML1)    PDF (5421KB)(798)    收藏

    Satellite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estimate species home ranges, habitat selection, and migration behavior, which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necessary for endangered specie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home ranges of two wild camels (Camelus ferus) were determined using minimum convex polygons, Kernel density estimators, and dynamic Brownian Bridge Movement Models (dBBMM).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ble scenarios of these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key habit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of wild camels were identified. The dBBMM home range was the most accurate in rel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mels studied. The average home range (95% dBBMM) and the average core home range (50% dBBMM) were 300.11 km2 and 7.02 km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onthly home range (95% dBBMM) of the two wild camels was 164.98 km2 and 39.67 km2,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monthly core home range (50% dBBMM) was 4.69 km2 and 2.71 km2, respectively.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nature reserve harbored key habitats for wild camels,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We propose the use of a multi-method estim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d holistically identify key habitats. The dBBMM home range calculations of wild camels at different life history stages can identify their stopover sites and corridor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fine-scale conservation action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一夫一妻西黑冠长臂猿的群体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李紫千, 朱永亮, 李林国, 李伟, 杨建光, 管振华,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41-148.   DOI: 10.16829/j.slxb.150726
    摘要757)   HTML45)    PDF (1940KB)(724)    收藏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 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多的果实类食物。研究结果支持长臂猿在高纬度栖息地中采取能量保守的行为策略,与在无量山的研究对比,反映出栖息地食物分布模式对行为策略的影响。未来需要对更多一夫一妻长臂猿开展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这将有助于充分理解长臂猿的适应行为和社会组织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张清浩, 姚松, 徐恺, 刘统, 肖文宏, 白兵勇, 黄小群, 肖治术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06-214.   DOI: 10.16829/j.slxb.150633
    摘要732)   HTML33)    PDF (30066KB)(661)    收藏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 (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 (Pomatorhinus hypoleucos) 和蓝鹀 (Latoucheornis siemsseni) 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雕 (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猕猴 (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 (EN)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有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1种,近危物种 (NT) 有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1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CR)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4种,近危物种 (NT) 10种。兽类中,野猪 (Sus scrofa)、中国豪猪 (Hystrix hodgsoni) 和猪獾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占据前三位;鸟类中,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较高。此外,人类活动和家畜放牧是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主要人为干扰,同时发现生态旅游所圈养的猕猴发生逃逸,首次获得其在保护区内活动的图像记录。本研究完善了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宁夏兽类两新纪录——川西缺齿鼩和小纹背鼩鼱
    周利, 廖锐, 侯全芬, 陈顺德, 刘少英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24-228.   DOI: 10.16829/j.slxb.150709
    摘要728)   HTML37)    PDF (7850KB)(625)    收藏

    In September 2011, six shr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with traps from Mt. Liupansha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35°36′76″N, 106°32′79″E, 2 000 m asl). Pelage, skull, and teeth morphologies of one specimen are similar to Chodsigoa hypsibia and the others are similar to Sorex bedfordiae. Molecula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two species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to be monophyletic, and the K2P genetic distance of Cyt b gene is 0.4% (C. hypsibia) and 6.7% - 7.4% (S.bedfordiae). Thus, these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as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y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s of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in Ningxia, and expand the known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two speci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青海岩羊源小反刍兽疫病毒 N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阚威, 李雷斌, 赵旭阳, 杨林, 孙雨, 蔡金山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71-181.   DOI: 10.16829/j.slxb.150673
    摘要707)   HTML21)    PDF (20997KB)(566)    收藏

    2021年1月19日,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伊克高里村发生岩羊不明原因的死亡,表现为离群独处、卧地不起、体质虚弱、觅食困难、肛门周围黑色附着物等现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解剖及实时荧光RT-PCR诊断,为小反刍兽疫病毒 (PPRV) 感染。采用RT-PCR技术从病死岩羊病料组织中扩增出了PPRV NF基因的部分片段。采用MegAlig、NT1和MEGA6.0软件对岩羊PPRV株N、F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和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此次岩羊感染的PPRV株N、F基因片段与新疆株 (China/Xinjiang/2015/16) 序列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9.43%和99.73%。遗传进化分析,该病原属于基因Ⅳ系。在NF基因核酸序列水平上,与国内新疆地区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同在一个小的分支;与国外毒株相比,N基因与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远,F基因与国外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远。综上所述,青海岩羊源PPRV株属于基因Ⅳ系,与当前我国流行的野毒株属于同一个谱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小兴安岭马鹿粪便的分解速率
    邵雪峰, 平晓莹, 李月圆, 陈龙, 聂志文, 胡远满, 李月辉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57-163.   DOI: 10.16829/j.slxb.150682
    摘要705)   HTML17)    PDF (1437KB)(606)    收藏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低、粪便分散导致的原地回访观测耗时耗力难以完成的问题,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小兴安岭范围内,选择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1月收集38堆马鹿 (Cervus elaphus) 的新鲜粪便,将这些粪便堆集中移至方便回访的一处马鹿代表性生境——阳坡针阔混交林,记录每堆粪便的原始粪粒数,之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回访并记录每堆粪便剩余的粪粒数和各粪便堆是否分解完全,共回访8次。利用R 4.1.2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的截距b0和斜率b1,再利用MATLAB R2020b计算粪便分解速率。结果表明,马鹿粪便的平均分解速率为 (646 ± 53) d。本研究将粪便人工移动集中放置于一处进行观测实验,为研究低种群密度的动物粪便分解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丰富了我国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研究,从而减小了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种群数量的阻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雌雄同居对子午沙鼠情绪及下丘脑催产素表达的影响
    缪菲, 孔子玄, 杨少斌, 于鹏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64-170.   DOI: 10.16829/j.slxb.150725
    摘要696)   HTML22)    PDF (8670KB)(520)    收藏

    雌雄同居是配偶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涉及到一系列生理和情绪的变化,对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单配制动物模型较少,雌雄同居过程中的神经调控,尤其是两性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室内繁殖的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 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强迫游泳和免疫组化法,探究雌雄同居对雌雄子午沙鼠的情绪变化及其相关脑区催产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同居10 d后,在高架十字迷宫中,雌性沙鼠进入开放臂的频次显著减少 (P < 0.05),焦虑指数显著升高 (P < 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同居组雌性沙鼠停止游泳的频次和时间显著增加 (P < 0.05);同居组雌性沙鼠在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催产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然而同居组雄性的行为和催产素水平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这可能与雌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两性不同步有关。综上,雌雄同居仅使得雌性子午沙鼠表现出焦虑样行为,且下丘脑催产素系统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栖息地预测
    何礼文, 杨晓彤, 滕继荣, 王钧亮, 李晟, 肖凌云, 黄建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37-247.   DOI: 10.16829/j.slxb.150737
    摘要690)   HTML1440)    PDF (11457KB)(727)    收藏

    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 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 (NT) 和濒危 (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 (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河流远离道路的区域,在海拔2 400 m附近分布概率最高,与模型预测出的最适土地利用类型常绿针叶林区域重合。根据研究结果,制约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并导致分布区域片段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天然河流,还有道路等人为活动。未来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类型人类干扰对金猫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多种方法,探究该地区金猫的食性组成、活动节律、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等生态学基础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四川贡嘎山狼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
    乔江, 龚小丽, 贾伟, 贾国清, 蒋勇, 周华明, 李佳琦, 温安祥, 王杰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48-257.   DOI: 10.16829/j.slxb.150542
    摘要642)   HTML2709)    PDF (52429KB)(591)    收藏

    狼 (Canis lupus)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食肉动物之一,曾广布于中国大陆,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迫害,分布范围锐减。2011—2020年在四川贡嘎山195个1 km × 1 km网格 (286个位点) 放置红外相机,结果仅在46个网格、56个位点拍摄到狼,累计278次独立探测,网格与位点的占有率分别为23.6%和19.6%。狼分布海拔为3 097 ~ 4 563 m,3 000 m以下区域未拍摄到狼。狼偏好单独活动,群体大小仅为 (1.2 ± 0.5) 头,不同生境和季节的群体大小没有差异 (t = -1.119, P = 0.266; t = -0.251, P = 0.801)。活动节律显示狼是日夜兼行性动物,旱季 (11月至翌年4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5: 00—17: 00,雨季 (5—10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3: 00—15: 00。狼与6种野生有蹄类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均较高,旱季与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908),雨季与水鹿 (Rusa unicolor)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895)。本研究初步探明狼在贡嘎山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这一大型食肉动物种群的精细管理与保护提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深切缅怀冯祚建、马建章、胡锦矗先生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35-236.   DOI: 10.16829/j.slxb.150790
    摘要630)   HTML30)    PDF (1097KB)(648)    收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中国东北豹头骨三维重建及测量参数
    刘强, 王海军, 赵越, 陈世玉, 姜广顺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15-321.   DOI: 10.16829/j.slxb.150740
    摘要616)   HTML678)    PDF (12397KB)(512)    收藏

    世界上8个金钱豹亚种中,东北豹 (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最濒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分类研究中,颅骨特征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理解种间和种内分类的重要证据。因东北豹数量稀少,还未有其头骨测量数据的报道。本研究以1只病重死亡的雌性东北豹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经大昌Sunshine32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获得影像数据,运用3D Slicer软件对东北豹头颅扫描数据进行头骨三维重建,建立东北豹头骨的“数字化头骨”并测得东北豹头骨的26项参数指标。该结果填补了我国大型猫科动物中东北豹头骨形态的数字化模型空白,为将来大型濒危猫科动物研究、保护、医疗、数据保存及猫科动物种群分化等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头骨的形态学信息,为东北豹的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武汉市城市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汪琪薇, 赵恒月, 刘勤, 万能, 朱志兵, 牛红玉, 张洪茂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58-269.   DOI: 10.16829/j.slxb.150730
    摘要604)   HTML1257)    PDF (13704KB)(580)    收藏

    生境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尤其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斑块成为典型的破碎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森林斑块中哺乳动物资源的调查,能够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城市景观格局的建设提供依据。2019—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和红外相机拍摄对武汉市13个森林斑块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城市化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布设77台相机,相机总工作天数为21 247日,拍摄到野生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243张,记录野生哺乳动物5目9科15种,主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其中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野猪 (Sus scrofa)、北社鼠 (Niviventer confucianus) 为常见种。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 (P < 0.01)、香农-威纳指数 (P < 0.05) 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斑块隔离度、形状指数则无显著相关 (P > 0.05),说明距市中心距离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近郊、远郊自然森林斑块哺乳动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说明城市化对哺乳动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食物蛋白质含量对高原鼠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璐, 吴学琴, 陈慧青, 董昕,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93-303.   DOI: 10.16829/j.slxb.150743
    摘要601)   HTML134)    PDF (2278KB)(429)    收藏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不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植食性哺乳动物,也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而急剧增加。我们近期的研究发现,随着高寒草地退化,高原鼠兔的免疫力明显增强,推测可能与退化的高寒草地中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物资源有关。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区的重度退化草地中,选取6块70 m × 70 m的实验样地,通过添加蛋白质含量为20%和5%的兔颗粒饲料及不添加饲料处理,测定了高原鼠兔的粪便皮质醇 (Fecal cortisol metabolite, FCM) 含量、植物血凝素反应 (Phytohemagglutinin, PHA)、血清抗匙孔血蓝蛋白 (Keyhole limpet haemoeyanin, KLH) 的 IgG 水平含量和肠道寄生物感染状况,以验证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物资源可增加高原鼠兔的免疫力的假设。结果表明,添加20%蛋白质含量的饲料显著降低了高原鼠兔的FCM含量,显著增加了PHA反应和抗KLH的IgG含量,显著降低了球虫的感染率和绦虫的感染强度。该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并认为在退化的高寒草地中,高蛋白质食物通过缓解高原鼠兔的应激―免疫―寄生物感染状况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促进高原鼠兔种群增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大蹄蝠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邵伟伟, 乔芬, 蔡玮, 林植华, 韦力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82-192.   DOI: 10.16829/j.slxb.150724
    摘要600)   HTML16)    PDF (1908KB)(594)    收藏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 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比例最多的是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分别有173 953个 (34.94%) 和222 591个 (44.71%),相对丰度分别为77.78 loci/Mb和99.52 loci/Mb。微卫星数量从单碱基重复到六碱基重复单元最多的类型分别为 (A)n、(AC)n、(TAT)n、(TTTA)n、(AACAA)n和 (TATCTA)n,比例分别为95.14%、55.25%、38.41%、22.17%、48.68%和20.30%。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分别为322 666 个和2 541.57 loci/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分别为1 461个和461.98 loci/Mb。基因间区和全基因组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相似。编码区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三碱基重复单元,外显子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单元。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下游500 bp各个区域微卫星丰度分别为16 400.94 loci/Mb、972.12 loci/Mb、2 180.66 loci/Mb和3 899.89 loci/Mb。大蹄蝠基因中含有微卫星的编码序列 (Coding sequence, CDS) 1 461条,被注释到的基因有1 226个。GO注释到63个主要功能基因中,并分配到26 439个GO条目。KEGG富集最显著的是信号传导通路,含有146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大蹄蝠高质量微卫星的筛选提供参考,还将进一步为翼手目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微卫星在全基因组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调查
    阮向东, 陈奕欣, 王博宇, 杨筱, 廖春林, 禹洋, 郭程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42-351.   DOI: 10.16829/j.slxb.150708
    摘要597)   HTML403)    PDF (12272KB)(625)    收藏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 (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 (Turdus feae) 和白眉鹀 (Emberiza tristrami) 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 红腿长吻松鼠 (Dremomys pyrrhomerus) 和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和野猪 (Sus scrofa) 均为昼夜兼性动物,但两者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3)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眼纹噪鹛 (Garrulax ocellatus) 和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 lutea) 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本研究补充了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的基础数据以及常见物种的活动节律,有助于今后深入推进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胆汁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覃雯, 杨传华, 蔡振媛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29-234.   DOI: 10.16829/j.slxb.150685
    摘要584)   HTML19)    PDF (1583KB)(574)    收藏

    The content of inorganic elements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drug processing and finding substitutes. Inorganic elements, which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life-history of animals, cannot be synthesized and can only be obtained from the environment. Plateau zokor (Eospalax baileyi) and Gansu zokor (E. cansus) are two rodents that live underground for their entire lives. The analysis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the two zokor species will not only provide guidance for finding alternatives for cherish medicine bear bile, but also help to explore wildlife medicinal resources. In this study,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bile were obtained by wet digestion and detected by an ICAP 6300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emission spectrometer.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chemical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the two species.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elements was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s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Plateau zokor and Gansu zokor are in different order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relation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Plateau zoko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Gansu zokor. The higher content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Gansu zokor than that of Plateau zokor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latively higher content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food of Gansu zokor, and also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synergistic effect of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The main inorganic elements in the bile of the two zokor and species are similar to that of bear bile, and the medicinal properties among them also resemble the inorganic element composition. The bile of Plateau zokor and Gansu zokor are preferred to be gas medicine, and also beneficial to the treatment of sports injury and strengthening tendons and bones. Therefore, the bile of the two zokors can be used as a potential substitute for bear bile, our research also benefits to transforming the ‘poison zokors’, which with large amounts of resources, into effective medicinal resourc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褐家鼠和黄胸鼠体型和头骨物种鉴定特征值筛选
    陈燕, 岳亚先, 王涛, 甄磊, 李冬慧, 陶润宇, 宋英, 王登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22-332.   DOI: 10.16829/j.slxb.150720
    摘要514)   HTML414)    PDF (17473KB)(393)    收藏

    明确能有效鉴定区分啮齿动物近似种的体型和头骨特征指标,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快速、准确鉴定近似种。我们利用一段725 bp Vkorc1基因序列鉴定了36只同域分布的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n = 31) 和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n = 5) 个体,随后分别就这些样本的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及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后足长/体长和肥满度等指标的21种指标组,及10只褐家鼠和3只黄胸鼠的2种头骨指标组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比较了这些指标组对两物种的分类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和肥满度指标组,及上颊齿列基长、下颊齿列基长、听泡长和听泡宽指标组可将两物种完全区分开。结果为使用体型或头骨指标准确鉴定区分这两物种提供了清晰依据和可靠分析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江西省两种兽类新纪录——东阳江麝鼩和安徽麝鼩
    胡江晓, 徐一凡, 邹志安, 曾卫, 代杰, 任学洋, 姚洪凤, 陈中正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52-356.   DOI: 10.16829/j.slxb.150723
    摘要503)   HTML750)    PDF (4007KB)(487)    收藏

    In June 2022, four specimens of Crocidura were collected from Wuyi Mountain, Yansh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one specimen is C. dongyangjiangensis, and the other three are C. anhuiensis. Both species are the first record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specimen of C. dongyangjiangensis exhibits a light gray-brown color, has a small body type head-body length of 63 mm, tail length of 40 mm, cranial length of 16.57 mm, and a narrow skull. Thes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specimens from Dongyangjiang,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L) tree based on Cytochrome b (Cyt b) gene showed a monophyletic group between this specimen and C. dongyangjiangensis,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p-distance) between them ranged from 0.6% to 1.8%. The other three specimens identified as C.anhuiensis from Jiangxi are medium-sized shrews. They have head-body length of 75 ? 87 mm and tail length of 52 ? 62 mm (68% ? 77% of head-body length),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specimens from Huangshan, Anhui Province. The ML tree showed these three specimens formed a monophyletic group with the C. anhuiensis from Anhui, and their genetic difference (p-distance) was 1.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四环素抗性基因和肠道环境特征
    邹书珍, 罗亚, 程鸣, 王凡, 黎大勇, 康迪, 唐贇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04-314.   DOI: 10.16829/j.slxb.150671
    摘要501)   HTML101)    PDF (6299KB)(469)    收藏

    野生动物肠道是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的储存库,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 在动物展示区存在ARGs暴露的风险。本研究基于16S rRNA技术,测定展示区不同性别滇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技术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Tetracyclin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T-ARGs) 和可移动遗传元件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 丰度,并分析其肠道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利用网络模型 (NetWork) 分析T-ARGs和MGEs的潜在宿主菌,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肠道微生物T-ARGs和 MGEs的丰度与滇金丝猴肠道的微生态环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和雄性肠道微生物T-ARGs和MGEs的绝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雌性肠道中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 和纤维杆菌门 (Fibrobacteres) 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雄性。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的T-ARGs可作为其展示区健康风险的指示因子,展示区的滇金丝猴可能存在3个风险:(1) 条件致病菌是T-ARGs的潜在宿主菌,利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展示区的滇金丝猴进行疾病治疗时,该致病菌可能具有产生耐药性的风险;(2) 脂肪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能够提高MGEs的转移能力,说明维持展示区滇金丝猴的肠道消化能力的管理方式可能与降低T-ARGs转移能力的目标相悖;(3) T-ARGs抑制滇金丝猴对蛋白质的消化和氨基酸的吸收。建议对展示区滇金丝猴的ARGs污染源加以控制,以保障滇金丝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与雌性滇金丝猴相比,雄性滇金丝猴个体的健康状况更应该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豹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
    刘玲, 肖爱刚, 赵铁建, 冯小梅, 沈素侠, 卢宪旺, 关洪武, 赵大鹏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70-279.   DOI: 10.16829/j.slxb.150713
    摘要491)   HTML622)    PDF (7366KB)(484)    收藏

    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行为谱的研究,同时比较分析该物种行为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和年龄组差异。本研究共分辨记录了野生豹猫的8种姿势、39种动作、25种行为,建立了野生豹猫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发现野生豹猫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均在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秋、冬两季的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相对多样性指数r呈显著性差异 (H: Z = -2.023, P = 0.043; r: Z = -2.023, P = 0.043);成体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均高于幼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存在显著年龄组差异 (Z = -2.018, P = 0.044)。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野生豹猫的综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李丛蕾, 田书荣, 宋玉成, 张鸿, 高大立, 杨道德, 桂小杰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80-292.   DOI: 10.16829/j.slxb.150710
    摘要474)   HTML1750)    PDF (2911KB)(478)    收藏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胁,因此,通过种群监测和生存力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湖南洞庭湖分布有3个麋鹿亚群,种群数量为210头左右。根据种群2006—2020年监测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自然灾害、环境容纳量和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VORTEX模型 (10.5.5.0) 对麋鹿种群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和环境容纳量为1 000头的情形下,种群在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为0.0991 ± 0.0800,周限增长率λ为1.1041 ± 1.1900,净增长率R0为2.006 2,雌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7.03年,雄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8.65年;随着时间推移,近交系数增加8.08%,种群基因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下降6.57%和8.30%;敏感度分析发现,洪水灾害是影响洞庭湖麋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幼鹿死亡率增加,种群灭绝概率与灾害频次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在对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圈养成年雄性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维生素及矿物元素营养状况分析
    李明喜, 何欢柳, 张皓, 李翰, 邓陶, 陈敏, 王海瑞, 姚英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33-341.   DOI: 10.16829/j.slxb.150691
    摘要452)   HTML73)    PDF (1912KB)(442)    收藏

    大熊猫在野外食物选择的广泛性远大于圈养个体。均衡饮食对于大熊猫异地保护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适当水平的微量营养素。评估圈养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大熊猫饲养策略。本研究选取7只健康成年圈养大熊猫,依次饲喂竹叶 (竹叶采食期) 和竹笋 (竹笋采食期)。竹叶采食期进行3次饲喂实验,竹笋采食期进行2次饲喂实验,每次饲喂实验持续3 d,每次饲喂实验间隔28 d。实验期间记录大熊猫的日采食量,测定竹子的维生素含量并查阅其矿物元素含量,从而比较大熊猫在不同采食期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日摄入量。各采食期结束时采集大熊猫血样,测定血清中13种维生素和10种矿物元素水平。结果发现:与竹叶相比,竹笋的VA、VE、VK1、烟酸、吡哆醛及吡哆醇含量显著下降,VB5和VB12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与竹叶采食期相比,竹笋采食期大熊猫的VE、VK1、Ca、Fe、Cu和Mn日摄入量显著降低,VB5、VB6、VB7、VB12、Mg和Zn日摄入量显著上升 (P < 0.05);竹笋采食期大熊猫血清的VB2、Cr和Se水平显著下降,VE、VK1、VB5、VB7、VB9和VB12水平显著增加 (P < 0.05)。采食竹子不同部位可影响圈养大熊猫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和血清水平。不同采食期微量营养状况的差异和规律可为圈养大熊猫日常饲养管理中竹子供给、营养补充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投食群动态观察
    张鹏, 颜修刚, 石运, 杨德, 王彬, 李伟, 杨远露, 杨朝辉, 吴光阳, 蔡鸷, 李思尧, 邹浩, 张璠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53-759.   DOI: 10.16829/j.slxb.150707
    摘要445)   HTML0)    PDF (2712KB)(447)    收藏
    From 2009 to 2021, a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track and monitor a provisioned group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e observation period covered 1 846 day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working days of 142. In total, 31 adults (15 males, 16 females) were observed and, in addition, 26 babies were born with a male-female ratio of 1.2∶1 (14 male, 12 female) of which 15 infants survived (7 males, 8 females), a survival rate of 57.7%. For the whole group, the average annual monkey group birth rate was about 22.8% and the annual loss rate was about 11.4%. The number of births exhibit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peaking from February to April and from July to October. The average reproductive interval of adult monkeys was 18.7 months but shortened to 16.3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r disappearance of a newborn. During 2019 -2021,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the group was 11.4%, the number of monkeys had generally stabilized and was self-sustaining. Howev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2021, the feeding group had dwindled to just nine individuals (two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due to individual deaths, disappearances, and expulsions of some sub-adults. There were no infants or juveniles and insufficient sub-adults. Furthermore,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individuals was high,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d age struc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basic data related to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ild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is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ollow-up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the reserve. Moreover, it has ensured that this flagship species and its habitats are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sustainably u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this reg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云南楚雄哀牢山地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
    李根会, 覃忠义, 卢立雄, 高文俊, 罗文富, 李函, 李育武, 尹存全, 徐萍, 尹光华, 李发宝, 牛晓炜,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13-522.   DOI: 10.16829/j.slxb.150749
    摘要425)   HTML10)    PDF (5140KB)(1055)    收藏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和14只独猿(约270只),其中11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中。绝大部分群体(59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中部向南至双柏县片区,呈现区域聚集性分布现状;有2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北部,有向边缘隔离小种群发展的趋势;南华片区本次调查及随后的调查均未发现长臂猿群体的存在,仅通过访问得知有一独猿。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较2005年第一次调查(39群)增加了22群,然而中北段西黑冠长臂猿面临隔离小种群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威胁。基于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提出种群动态监测、小种群巡护监测、栖息地调查评估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托管等保护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52-663.   DOI: 10.16829/j.slxb.150801
    摘要324)   HTML0)    PDF (11663KB)(191)    收藏
    欧亚猞猁( 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 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 4 km 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斯煌凯, 金祖祥, 张克处, 周飞, 姚永芳, 肖洪涛, 李八斤, 普错汪甲, 徐怀亮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76-688.   DOI: 10.16829/j.slxb.150752
    摘要230)   HTML0)    PDF (2073KB)(288)    收藏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 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 900~4 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 500~3 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栖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普氏原羚警戒行为和生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若爽, 石建斌, 刘定震, 沈心晨, 王庆庆, 徐雪飞, 郭冬生, 董世魁, 张毓, 何玉邦, 吴永林
    兽类学报    2023, 43 (5): 479-488.   DOI: 10.16829/j.slxb.150765
    摘要204)   HTML6)    PDF (2146KB)(104)    收藏
    野生动物在面对自然胁迫(例如捕食者)和人为胁迫(例如道路交通)时,有可能产生能够影响动物个体健康和生存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升高糖皮质激素浓度和增强警戒行为是哺乳动物应对捕食风险时在生理和行为上最常见的两种反捕食响应。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权衡了对反捕食响应和其他生命活动的投入,以在个体生存和繁殖间寻求最大适合度。本研究以分布于青海湖流域部分区域的成年雌性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其新鲜粪便样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粪样中的皮质醇含量;结合焦点动物全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进行行为取样,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胁迫对雌性普氏原羚粪便糖皮质激素代谢物(FGMs)和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雌性普氏原羚野生种群中,FGMs和主要警戒行为指标在产羔期高于交配期,繁殖状态是影响FGMs和警戒行为的主要因素( F=39.162, P < 0.001)。与捕食者和草原围栏相比,公路和铁路交通对普氏原羚生理应激的影响更大( F=87.482, P < 0.001),人类活动是导致雌性普氏原羚FGMs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日益增多的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未来保护工作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引起决策者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同一笼养生境下金头狮面狨猴、赤掌柽柳猴和棉顶狨猴肠道菌群比较
    张泽明, 姚红玉, 吴楠, 赵玲玲, 顾逸如, 王宇, 吴弘, 赵大鹏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80-592.   DOI: 10.16829/j.slxb.150739
    摘要196)   HTML2)    PDF (4950KB)(50)    收藏
    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宿主种类及其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研究同一生境下不同物种的肠道菌群组成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损伤取样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笼养的金头狮面狨猴( 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赤掌柽柳猴( Saguinus midas)和棉顶狨猴( Saguinus oedipus)三种新大陆猴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差异,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发现:3个物种的肠道菌群合计14门20纲50目101科231属356种。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共有优势菌属为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和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3个物种间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金头狮面狨猴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个物种。本研究结果为灵长类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生存适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相关物种的易地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红外相机数据估算浙江省开化县野猪种群数量
    陈小南, 田佳, 刘鸣章, 申云逸, 余建平, 刘锋, 申小莉,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23-532.   DOI: 10.16829/j.slxb.150785
    摘要195)   HTML4)    PDF (5317KB)(123)    收藏
    野猪( Sus scrofa)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对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出现种群明显增长,因野猪损毁农林作物、伤人而引发的人兽冲突事件频发。为针对野猪的计划性捕猎与种群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基于红外相机实地调查数据对野猪种群数量进行估算。选用开化县2020年9—10月429个位点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包括有效相机工作日23 690 d,共记录到964次野猪的独立探测。利用Royle-Nichols模型,结合地形、植被、人类影响的环境变量因子和野猪家域面积参数,估计了野猪种群密度及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野猪数量为(5548 ±2343)头(mean ±95% C.I.);在与野猪家域面积大小相当的网格中,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8 ±0.61)头(mean ±SD);野猪密度与海拔和居民点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森林覆盖率呈弱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果,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建议研究区域内的野猪捕猎活动选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农田、种植园以及森林与农田交错区域开展。当地主管部门与钱江源国家公园未来应依托系统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整合捕猎获取的个体信息记录和其他来源的数据,修正和完善种群动态模型,建立长期种群动态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近五十年来野生亚洲象的种群动态
    汤永晶, 杨聪, 杨子诚, 陈飞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93-607.   DOI: 10.16829/j.slxb.150768
    摘要163)   HTML7)    PDF (5745KB)(117)    收藏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是亚洲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增加物种丰富度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非法盗猎和人象冲突等因素影响,世界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大幅减少。为探究野生亚洲象分布及数量变化以及当前保护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亚洲象现存分布的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历史分布、数量动态、威胁因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和保护行动计划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50年来,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动态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1970—2000年持续下降,2000—2010年数量逐步增长,2010年至今缓慢下降;(2)南亚地区是稳定全球野生亚洲象种群的重要区域,主要是由于及时立法、传统文化保护等;而东南亚地区亚洲象种群持续下降,主要是受东南亚地区森林砍伐、非法盗猎等影响,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区域森林栖息地大面积丧失是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缅甸和泰国地区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盗猎和走私;(3)南亚地区的现存栖息地相对集中,东南亚地区破碎栖息地较多,缅甸还拥有较多的潜在分布区;(4)当前世界野生亚洲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人象冲突等,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困难、孤立种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当因地制宜,在开展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保护计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北山羊集群行为及季节变化
    宋宇豪, 毕俊怀, 温苏雅勒图, 王国林, 李峰, 吕文兵, 周一凡, 潘幸幸, 张瑞东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44-552.   DOI: 10.16829/j.slxb.150731
    摘要149)   HTML2)    PDF (6250KB)(39)    收藏
    探究影响北山羊( 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北山羊648群次,总计1 187只次,将其分为混合群、雌性群、母仔群、雄性群和独羊5种集群类型。其中,独羊386群次(59.6%),母仔群103群次(15.9%),雄性群81群次(12.5%),混合群65群次(10.0%)和雌性群13群次(2.0%)。北山羊最大群为11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集群大小为(1.83 ±1.45)只。在冷暖季,北山羊均以1~3只集群为主。各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差异极显著( P < 0.001)。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的季节性差异也极显著( P < 0.001)。不同集群类型的集群平均大小在冷暖季间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类型是影响北山羊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自身的繁殖周期是影响北山羊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食物缺乏,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堪忧,建议政府建立保护区,减少或转移部分北山羊分布区范围内的牲畜,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福建、浙江和湖南三省兽类新纪录——安徽麝鼩
    杨思雨, 谢菲, 唐刻意, 付长坤, 刘洋, 刘少英, 陈顺德
    兽类学报    2023, 43 (5): 620-625.   DOI: 10.16829/j.slxb.150786
    摘要147)   HTML0)    PDF (12716KB)(75)    收藏
    Crocidura anhuiensis was reported as a new species in 2019 with its type locality in Huang Mountain, Anhui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ree shr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during field surveys in Wuyi Mountain, Fujian Province, Dongy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Mang Mountain, Hu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s, these specimens were confirmed to be C. anhuiensis, which is a new record for the mammal fauna of Fujian, Zhejiang, and Hunan provinces. This discovery expands the distribution range and enriches the biogeographic data of C. anhuiensi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东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王启蕃, 陈红, 牛莹莹, 张子栋, 梁卓, 田新民, 张明海, 周绍春
    兽类学报    2023, 43 (5): 489-500.   DOI: 10.16829/j.slxb.150766
    摘要147)   HTML7)    PDF (19814KB)(90)    收藏
    东北梅花鹿( 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个梅花鹿出现位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该地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east-cost path,LCP)分析方法识别并规划梅花鹿的迁移廊道。MaxEnt模型对环境变量预测的贡献率表明:河流、林间小道、常绿针叶林、居民区和公路对模型累积贡献率达77.3%,是影响梅花鹿分布的关键因子。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梅花鹿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55.62 km 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38%。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的东宁朝阳沟林场、绥阳三岔河和暖泉河林场,而研究区域中部适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呈条带状分布。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破碎化可能是影响野生梅花鹿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和梅花鹿种群分布情况共确定总面积为705.22 km 2的4块梅花鹿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总长度为84.43 km、最小宽度为600 m的3条适宜梅花鹿迁移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成果可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野生东北梅花鹿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为例
    张如梅, 张庆, 杨逍, 张发瑞, 赵定, 庞德洪, 杨孔, 官天培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33-543.   DOI: 10.16829/j.slxb.150770
    摘要145)   HTML2)    PDF (2594KB)(74)    收藏
    高山生态系统因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提高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掌握水平,支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本文归纳了2019年4―10月及2021年4―10月布设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3 300~4 500 m)的83台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高山哺乳动物多样性及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基于拍摄到的2 365张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到哺乳动物16种,分属5目9科,包括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和7种。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哺乳动物分别有1种、4种、2种。(2)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动态: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单台红外相机记录到的物种数在植物生长期显著高于返青期( P < 0.01)及枯黄期( P < 0.01),哺乳动物相对多度指数在植物生长期同样显著高于返青期( P < 0.01)和枯黄期( P < 0.01);物种累积数在海拔4 100 m达16种且不再增加;整个监测区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为2.13,多样性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随海拔梯度上升逐渐降低。(3)与海拔1 800~3 200 m的数据相比,在研究周期内以岩羊( Pseudois nayaur)为代表的6种哺乳动物均仅见于林线以上区域,意味着这6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5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季节性利用,是资源丰富度和空间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综合体现。林栖动物和家养动物在植物生长期对高山生境的利用将降低岩羊等高山动物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并危及特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故大熊猫国家公园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和高山生态系统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野外放归华南梅花鹿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李耀宇, 陈昕旸, 赵闪闪, 宋虓, 郭瑞, 徐爱春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01-512.   DOI: 10.16829/j.slxb.150762
    摘要136)   HTML0)    PDF (52005KB)(88)    收藏
    野外放归是保护生物学上维持稀有濒危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途径。对野外放归后动物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本研究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 Cervus nippon kopschi)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卫星项圈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外放归个体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追踪。基于累积获取的21 854条高精度追踪记录,对其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核心密度估算法(KDE)对其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野外放归后的华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为晨昏活动类型,双峰主要出现于06:00—09:00和15:00—21:00;(2)活动强度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活动强度大于春、冬和夏季;(3)基于MCP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534.10 ±467.75) hm 2,基于KDE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25.18 ±95.55) hm 2(95%)、(18.24 ±15.12) hm 2(50%);(4)华南梅花鹿的家域面积(95% KDE)在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P < 0.01),秋季家域面积最大,夏季家域面积最小;(5)重叠度指数显示,雌雄重叠度指数均值(OI=0.44)高于同性别之间的指数(OI 雄性间=0.38,OI 雌性间=0.14),种群竞争对家域形成有一定影响。建议后续管理中重点关注华南梅花鹿秋冬季的核心分布活动区域,增大巡护频次、减少干扰、冬季持续开展食物投喂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