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MaxEnt模型的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影响
    钱天陆, 秦淑洁, 吴朝宁, 席唱白, 王结臣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49-361.   DOI: 10.16829/j.slxb.150608
    摘要1234)   HTML201)    PDF (11178KB)(1330)    收藏

    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 是我国特有的濒危灵长类动物,预测其栖息地变化,评估人类活动影响,进而识别保护空缺,对该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出行大数据估计人类出行密度,并将这一指标引入栖息地模型的构建;运用MaxEnt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分别构建自然环境和人类干扰两种情景下滇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模型,并分析自然环境与人类干扰两类共计11个变量对栖息地的影响。结果显示:(1) MaxEnt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基于出行大数据的人类出行密度这一指标能很好表征人类干扰对栖息地的影响。(2) 模型预测得到滇金丝猴高适宜栖息地面积3 487.28 km2,认为影响滇金丝猴潜在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是海拔、年降水量、人类出行密度和距道路距离。(3) 人类干扰对滇金丝猴栖息地有明显的负影响 (使适宜栖息地面积相较于自然环境下减少9.32%),其中人类出行活动对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干扰最为明显;同时还发现研究区78.8%的区域均受到一个或多个人类变量的较强干扰。(4) 在现有15个滇金丝猴群的活动斑块中,3个同时具有较高栖息地适宜性和较多人类干扰的斑块,可作为重点保护区域;同时发现栖息地质量在距道路和居民点约2 500 m处均出现明显拐点,可作为开展保护工作的缓冲区参考距离。降低这些区域的人类干扰强度,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保护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北部小飞鼠的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历史动态
    田新民, 廉明栋, 宋雅祺, 刘小慧, 杨孟平, 陈红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98-409.   DOI: 10.16829/j.slxb.150629
    摘要1060)   HTML11)    PDF (3369KB)(1085)    收藏

    小飞鼠 (Pteromys volans) 为树栖夜行滑行类啮齿动物,在森林种子传播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学作用。本研究利用mtDNA Cytb、控制区和nDNA微卫星3种分子标记,对黑龙江省张广才岭北部的小飞鼠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与历史动态分析。检测出Cytb全序列 (1 140 bp) 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09,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0.616%;控制区全序列 (1 066 bp) 的平均单倍型多样性为0.945,平均核苷酸多样性为1.698%;微卫星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13.167个,观测杂合度0.727,期望杂合度0.864,近交系数0.159。结果表明,小飞鼠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度不足和近亲繁殖;未检测到种群近期遗传瓶颈效应,种群内无遗传分化。高比例的稀有单倍型 (≥ 60%) 、低频率等位基因与近亲繁殖,提示未来种群面临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建议加大对该物种的关注和保护力度。基于Cyt b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小飞鼠存在3个明显的遗传谱系:远东、欧亚大陆北部和日本北海道,本研究中张广才岭和大兴安岭的样本单倍型归属为远东谱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现状
    姬云瑞, 张留栓, 黄湘元, 唐建彦, 刘增帅, 李家华, 杨维春, 李迪强, 刘芳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87-397.   DOI: 10.16829/j.slxb.150623
    摘要1046)   HTML17)    PDF (2187KB)(1116)    收藏

    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 与人类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严重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因此研究人熊冲突现状是了解其发生机制并提出缓解冲突措施的基础。我们于2019年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的79位居民进行了人熊冲突相关的调查。结果表明亚洲黑熊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的肇事类型按发生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破坏农作物 (119起)、捕食家畜 (43起)、损害蜂箱 (40起) 和伤人 (5起)。亚洲黑熊造成受访者经济损失最多的肇事类型是捕食家畜 (799 200元),之后依次为损害蜂箱 (309 300元) 和破坏农作物 (298 790元)。在高黎贡山保护区周边社区亚洲黑熊肇事的高峰期是每年的7—9月。在高黎贡山东西两侧亚洲黑熊肇事特征明显不同:东坡以破坏农作物为主,而损害蜂箱在西坡最常见。居住在高黎贡山西坡的村民比在东坡的村民对亚洲黑熊持有更为消极的态度,但消极的态度没有导致他们对黑熊进行报复性捕杀。此外,在高黎贡山周边社区72.0%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当地有偷猎黑熊的事件,98.6%的受访者表示没听说过熊产品交易事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未来也没有使用熊产品的意愿。本文分析了高黎贡山保护区保山片区周边社区人熊冲突的现状,探讨了人熊冲突的空间和时间格局,为在高黎贡山开展缓解人熊冲突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郝宇波, 金红, 杨林, 李可欣, 胡义波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08-518.   DOI: 10.16829/j.slxb.150687
    摘要1025)      PDF (1521KB)(924)    收藏

    雪豹 (Panthera uncia) 隶属于食肉目猫科豹属,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旗舰物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雪豹保护遗传学和保护基因组学研究得到快速的发展,其中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显著推动了雪豹保护遗传学研究。本文综述了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在雪豹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性别鉴定等研究中的应用,雪豹的系统发生地位、系统地理格局和种群遗传结构及其亚种争议、演化历史、适应性演化和基因组特征等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并对雪豹保护遗传学和基因组学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促进雪豹保护生物学研究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重引入对麋鹿种群分娩定时及同步化的影响
    孟庆辉, 柏超, 宋苑, 单云芳, 李俊芳, 张树苗, 白加德, 钟震宇, 张成林, 孟秀祥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79-386.   DOI: 10.16829/j.slxb.150462
    摘要1016)   HTML28)    PDF (2088KB)(1096)    收藏

    种群持续繁殖是重引入物种对原灭绝地气候成功恢复适应的重要标志,研究重引入前后种群的繁殖波动规律,可为重引入管理者提供精准的繁殖预测信息和科学依据。本文整理北京重引入麋鹿种群后的1987年、1997年、2007年和2017年的总分娩数据,以每年最早分娩日作参照基准,统计个体分娩距此的天数,计算同步化率,并用ANOVA分析气温、降水、空气湿度、光照等变量对麋鹿分娩定时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 引入后麋鹿种群年分娩节律呈“钟摆样”前后摆动,后逐渐回调,并最终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隔85年 (从灭绝至重引入) 后,北京麋鹿种群首次分娩时间较乌邦寺种群推迟35 ~ 42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娩节律逐年提前;种群扩繁阶段:分娩节律逐年向后推迟;种群复壮阶段:分娩节律又逐年微回调并最终处于稳定状态。(2) 北京麋鹿种群分娩有较强光周期定时和同步化:在重引入的第一年,分娩同步化率达到0 ~ 25%、25% ~ 50%、50% ~ 75%,分别用时18 d、14 d、5 d;重引入定植阶段分别用时41 d、19 d、11 d;种群扩繁阶段分别用时45 d、10 d、9 d;种群复壮阶段分别用时34 d、20 d和11 d。(3) 累积光照和积温,对北京麋鹿种群正常分娩启动影响差异极显著,对同步化分娩没有影响:妊娠期积温达到 (2748.34 ± 157.69)℃,累计光照达到 (3684.77 ± 514.26) h可启动正常分娩。(4) 北京麋鹿种群的分娩峰期与地上生物量峰期相关;从分娩时间来看,北京麋鹿种群已经恢复了对原灭绝地气候的适应。(5) 随时间增长,北京麋鹿种群非同步化分娩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分娩期总跨度并未延长。1997年以来,平均每年有30%左右的非同步化分娩现象。因此,基于分娩数据分析表明,麋鹿引入北京37年后,种群已经恢复对原灭绝地环境的重适应。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北部湾印太江豚密度估算及适宜栖息地预测
    孟祥垚, 汪华志, 周煜, 张宏科, 乔莹, 陈炳耀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62-369.   DOI: 10.16829/j.slxb.150634
    摘要1004)   HTML168)    PDF (8848KB)(982)    收藏

    目前我国印太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的基础信息十分有限,2018—2020年对北部湾离岸较近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离岸较远的涠洲岛水域进行了截线抽样法船只考察。应用DISTANCE估算出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273 (0.133 ~ 0.561) 头,数量约88头 (95%CI:43 ~ 181);涠洲岛水域印太江豚密度约为每平方千米0.100 (0.048 ~ 0.210) 头,数量约137头 (95%CI:65 ~ 286)。利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分析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及面积。MaxEnt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AUC值分别为0.980和0.927,模型拟合度较好,结果表明离岸距离和海洋深度是影响印太江豚栖息地分布的主要因子,印太江豚的适宜栖息地在北部湾东北部近岸区和海南西侧,适宜度超过0.5的栖息地面积达14 630.62 km2。2018—2020年印太江豚适宜栖息地面积较2013年大幅度下降,0.5适宜度的栖息地面积减少了40%。参考印太江豚2个群体的平均密度和北部湾适宜栖息地面积,粗略估计北部湾水域印太江豚约1 463 ~ 3 994头。由此可见,北部湾水域内印太江豚密度比较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首先进行区域性海洋环境的整体保护,重点关注鱼类资源的恢复及对人类活动尤其渔船的管控,并尽快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基于高分辨率网络的大熊猫姿态估计方法
    漆愚, 苏菡, 侯蓉, 刘鹏, 陈鹏, 臧航行, 张志和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51-460.   DOI: 10.16829/j.slxb.150639
    摘要1001)   HTML18)    PDF (26442KB)(1050)    收藏

    对圈养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开展长期行为监测能及时了解其所处生理周期和健康状况,有助于繁殖饲养机构迅速采取相应繁育保护措施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但目前无法对大熊猫进行24 h监控并及时地获得相应的行为信息。准确的动物姿态估计是动物行为研究的关键,也是诸多下游应用的基础。了解大熊猫的姿态可以促进大熊猫行为研究并提升保护管理水平。为了提高复杂环境下大熊猫姿态估计的准确率,本文以高分辨率网络 (High resolution net, HRNet) 为基础网络架构提出了一种大熊猫姿态估计方法:针对大熊猫不同部位尺度差异较大的问题,在HRNet-32中引入了空洞空间金字塔池化 (Atrous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PP) 模块,在提升特征感受野的同时捕获多尺度信息;同时对大熊猫身体关键点进行分组,引入基于部位的多分支结构来学习特定于每个部位组的表征。多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用模型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在PCK@0.05中所用模型精度达到了81.51%。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为大熊猫的行为分析和健康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青藏高原濒危兽类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
    张同作, 江峰, 徐波, 李斌, 梁程博, 顾海峰
    兽类学报    2022, 42 (5): 490-507.   DOI: 10.16829/j.slxb.150696
    摘要1000)   HTML17)    PDF (1607KB)(990)    收藏

    青藏高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和优先保护区,分布着多种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种,物种丰富度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本文针对青藏高原分布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鼬科、翼手目、小型兽类7个动物类群,从濒危现状、濒危成因、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和管理对策、取得的保护成效等角度分别论述了各类群的保护与管理研究进展。在青藏高原有蹄类中特有种占比远高于其他类群;81% ~ 100%的有蹄类、猫科、熊科、犬科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 ~ 100%的有蹄类、猫科、熊科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或IUCN红色名录列为受威胁物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全球变暖、栖息地破碎化、环境污染、过度放牧、偷猎与非法贸易是青藏高原濒危兽类生存的主要威胁。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自然保护地建设及开展的大量调查监测和研究,为青藏高原濒危兽类保护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鉴于目前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局限性,建议构建全面系统的大数据平台,开展青藏高原地区保护成效快速评估及自然保护地空间优化布局研究,将国际先进的交叉学科理论方法与实践创新优势相结合,为濒危兽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指导与建议,从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猞猁在云南省野外分布的首例影像记录
    黄光旭, 李军杰, 杜银磊, 张文, 黄志旁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71-474.   DOI: 10.16829/j.slxb.150640
    摘要984)   HTML22)    PDF (19413KB)(1139)    收藏

    In China, Eurasian lynx (Lynx lynx)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ast, north,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It is one of the second-class national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and is listed as an Endangered species in the Red List of Vertebrates in China. Historically, there was some evidence that Eurasian lynx occurred in Yunnan Province, such as skins, skulls, and community interviews, while there was no field photographic evidence. In order to carry out a survey of animal diversity in Diqing Prefecture, Yunnan, China for the Second Tibetan Plateau Scientific Expedi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 we set 24 camera traps in Geza Township, Shangri-La City, from August 10, 2020, to September 14, 2021. On February 28, 2021, a video image of a Eurasian lynx was recorded by camera traps in Geza Township, Shangri-La City, Diqing Prefecture, Yunnan. This is the first video image record of a wild Eurasian lynx in Yunnan Province, confirming the species’ presence in Yunnan, which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lynx in China.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思考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2, 42 (5): 475-476.   DOI: 10.16829/j.slxb.150734
    摘要984)   HTML25)    PDF (1188KB)(980)    收藏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动物资源丰富,物种独特,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尽管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已取得重要成就,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未来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一是坚持高原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的长期监测;二是利用多学科交叉及宏微观结合的技术与方法开展整合生物学研究;三是进一步加强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戎战磊, 高雅月, 陈生云, 张同作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53-562.   DOI: 10.16829/j.slxb.150545
    摘要959)   HTML9)    PDF (1919KB)(915)    收藏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适宜面积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71.8% ~ 77.5%,两种方法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重叠区为8 979.1 km2,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56.7%;39.8% ~ 43.3%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一般控制区,56.7% ~ 60.2%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核心保护区;疏勒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多,石羊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少,黑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最高,约为77.1% ~ 91.8%。适宜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一般控制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人类活动将是一般控制区雪豹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对优化雪豹就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的生理生态学研究:从个体到生态系统
    王德华, 王祖望
    兽类学报    2022, 42 (5): 482-489.   DOI: 10.16829/j.slxb.150722
    摘要953)   HTML12)    PDF (1404KB)(906)    收藏

    本文回顾了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能量代谢特征与环境适应性、适应性产热与体温调节、能量平衡与体重调节、生理极限值和种群能流估算等,总结了近年一些新兴领域的最新进展,包括双标记水方法测定能量消耗、肠道菌群的功能、地理生理学、种群生理学、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及其生理功能等。有些工作引领了中国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发展,如生态能量学、适应性产热和生理适应等。本文对未来需要发展的领域和深入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建立青藏高原小型哺乳动物生理生态学学科体系。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三江源国家公园迁徙藏羚对野生动物通道的利用
    赛青高娃, 李宏奇, 王东, 王子涵, 连新明
    兽类学报    2022, 42 (5): 601-608.   DOI: 10.16829/j.slxb.150670
    摘要944)   HTML6)    PDF (2583KB)(861)    收藏

    The Qinghai?Tibet Railway (QTR) crosses the migration routes of the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in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SNP) and the female antelopes have to cross the QTR by wildlife passages to continue their migrations. In this study, a remote monitoring camera was set up near the Wubei Bridge to record the utilization of the bridge by migratory antelopes. Based on the monitoring data of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9 and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from April to June 202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ibetan antelopes crossed the Wubei Bridge mainly in the daytime and mostly in the morning. The peak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and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were in 09: 00?12: 59 and 11: 00?11: 59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returning migration period, female antelopes gathered into smaller groups during the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 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sequence of roads to be crossed and the lower predation risk of calves in larger groups. We found individuals in larger groups spent less time crossing the Wubei Bridge. Larger groups could accelerate crossing speed and then reduce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between the two migratory periods, indicating that the presence of calve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speed and time of antelope groups. In conclus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roup size of Tibetan antelope between the returning and calving migration periods and the group size affected the average crossing time of individuals. We also detected a temporal pattern in the use of wildlife passage by Tibetan antelope.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室内饲养对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
    张良志, 唐显江, 任世恩, 赵雅琪, 张堰铭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19-530.   DOI: 10.16829/j.slxb.150721
    摘要892)   HTML15)    PDF (3659KB)(887)    收藏

    群落生态构建过程是近年来微生物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室内饲养可引起肠道菌群的剧烈变化,这种改变是否会影响群落的构建过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为对象,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探讨室内饲养和野生高原鼠兔肠道微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以及群落构建过程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繁殖季节,室内饲养组的群落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显著低于野外组;群落丰度指数和群落覆盖度指数在非繁殖季节显著高于繁殖季节。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在室内饲养组显著富集,而厚壁菌门 (Firmicute) 和浮霉菌门 (Planctomycetes) 在野外组显著富集;在野外组,Epsilonbacteraeota和软壁菌门 (Tenericutes) 在繁殖季节显著富集。菌群功能分析显示,室内饲养组与野生组在细胞通讯和心血管疾病通路存在显著差异;野外组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肠道菌群功能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质代谢等通路存在显著差异。中性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室内饲养明显降低了菌群构建的随机过程。野外组生理状态也会降低菌群构建的随机性。本研究证明室内饲养和宿主生理状态均会对高原鼠兔肠道菌群组成及群落构建产生影响,此结果为实现高原鼠兔室内繁殖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调查
    陈红, 吉晟男, 张勘, 王大勇, 胡杰, 李艳红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61-470.   DOI: 10.16829/j.slxb.150611
    摘要890)   HTML25)    PDF (27683KB)(1264)    收藏

    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监测和评估是制定保护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为评估小相岭山系大中型兽类多样性现状,于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以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四川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四川冶勒省级自然保护区为主要研究区域,采用红外相机公里网格陷阱法进行了调查 (n = 86台)。累计完成19 982个相机工作日,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3 304张,共记录大中型野生兽类18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亚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中华小熊猫 (Ailurus styani)、水鹿 (Rusa unicolor) 等10种,且水鹿为该区域的新分布记录。相对多度指数排名前五的种类分别是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野猪 (Sus scrofa)、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 和猪獾 (Arctonyx collaris)。由于面积大小、海拔范围的不同,两个保护区在大中型兽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放牧是小相岭山系两个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人为干扰。本调查为小相岭山系保护区大中型兽类及人为活动状况提供了基础数据,有助于保护区后续的保护和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高原低氧胁迫对小鼠肝脏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陶海萍, 李双, 贾功雪, 张璐瑶, 方有贵, 陈永伟, 杨其恩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90-600.   DOI: 10.16829/j.slxb.150697
    摘要881)   HTML8)    PDF (4711KB)(860)    收藏

    低氧作为青藏高原最为特殊的环境因素之一,对高原动物的适应进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持续的低氧暴露会损伤肝脏功能,引起动物机体代谢紊乱,但连续低氧处理对子代肝脏的影响仍缺乏相关研究。本研究将成年小鼠转移至高原低氧环境 (海拔3 220 m) 饲养并繁殖,以常氧条件下饲养小鼠为对照,统计低氧处理小鼠 (低氧第0代) 及其子代 (低氧第1 ~ 5代) 生长数据,发现长期低氧暴露导致小鼠肝脏比重增加,肝细胞肿胀,肝索间红细胞浸润,并且子一代小鼠肝小叶出现脂肪变性。血液生化指标显示,相比于对照组 (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水平显著上升 (P < 0.05);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总胆红素和总胆固醇水平在低氧第0代中下降,低氧第1代中上升 (P < 0.05)。空腹注射葡萄糖和胰岛素后低氧组小鼠的葡萄糖耐受能力和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减弱 (P < 0.05)。常氧第0代、低氧第0代及低氧第1代肝脏RNA-seq分析发现,低氧第0代和低氧第1代共有的459个差异基因显著富集在MAPK、细胞凋亡、脂质代谢和内质网等信号通路。本研究发现低氧胁迫对子代小鼠肝脏具有重要影响,此结果对肝脏低氧生理和高原肝脏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冬眠对达乌尔黄鼠盲肠菌群的影响
    毛敏, 杨明, 刘新宇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20-431.   DOI: 10.16829/j.slxb.150622
    摘要874)   HTML13)    PDF (4281KB)(1155)    收藏

    冬眠哺乳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会发生季节性变化,同时在冬眠期间动物处于禁食状态,对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也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达乌尔黄鼠育肥阶段 (起始育肥期、快速育肥期、育肥完成期) 和冬眠阶段 (冬眠早期、冬眠晚期、出眠期) 共6个时期盲肠菌群的多样性、组成和功能,并通过冗余分析 (RDA) 探究其生理特征与菌群组成和功能之间的关系,揭示达乌尔黄鼠盲肠菌群的季节性变化。菌群组成的分析显示达乌尔黄鼠盲肠菌群主要由厚壁菌门 (Firmicutes)、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 和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 组成。与其他时期相比,冬眠早期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和疣微菌门的相对丰度增加。在Alpha多样性中,起始育肥期、快速育肥期和冬眠早期的Chao1和ACE指数显著低于出眠期,育肥完成期的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快速育肥期 (P < 0.05) 。通过加权和非加权的UniFrac距离矩阵的主坐标分析发现盲肠菌群均显示出了明显的季节性聚类。PICRUSt分析中,丁酸代谢等代谢通路在育肥阶段富集,冬眠阶段集中在氮代谢等相关通路中。RDA分析显示达乌尔黄鼠不同时期的生理特征与其盲肠菌群的组成和功能显著相关。本研究表明,冬眠使达乌尔黄鼠盲肠菌群的多样性和相对丰度发生改变,盲肠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变化调节了达乌尔黄鼠的生理代谢,使达乌尔黄鼠适应季节性的环境变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MTNR1aMTNR1b基因在繁殖期与非繁殖期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
    安康, 包明芳, 姚宝辉, 康宇坤, 谭宇尘, 王艳莉, 苏军虎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10-419.   DOI: 10.16829/j.slxb.150605
    摘要872)   HTML6)    PDF (8093KB)(956)    收藏

    高原鼢鼠 (Eospalax baileyi) 终年营地下生活,感光受洞道限制,但褪黑素 (Melatonin) 分泌水平仍存有季节差异,为探明褪黑素对高原鼢鼠季节性繁殖的调控作用,研究利用q?PCR技术检测雄性高原鼢鼠繁殖期 (5月) 和非繁殖期 (9月) 下丘脑、垂体及睾丸中褪黑素受体1a (Melatonin receptor 1a, MTNR1a) 和褪黑素受体1b (Melatonin receptor 1b, MTNR1b) 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MTNR1a和MTNR1b在睾丸中定位,并采用Image Pro Plus软件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评价。结果发现,高原鼢鼠繁殖期下丘脑和垂体中MTNR1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繁殖期的相对表达量 (P < 0.05),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不同时期无显著差异 (P > 0.05),但非繁殖期睾丸中MTNR1aMTNR1b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繁殖期除长形精子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的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a的阳性信号,繁殖期除精原细胞和长形精子细胞外的所有类型细胞,以及非繁殖期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中均观察到MTNR1b的阳性信号,且非繁殖期MTNR1a和MTNR1b的平均光密度值均显著高于繁殖期 (P < 0.01)。MTNR1aMTNR1b基因在雄性高原鼢鼠HPG轴上的表达模式,提示了褪黑素在其季节性繁殖调控中的潜在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5): 477-481.   DOI: 10.16829/j.slxb.150718
    摘要870)   HTML10)    PDF (1327KB)(891)    收藏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以下简称西高所) 建所60周年 (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野生动物种间体细胞核移植研究进展
    顾士钢, 翟岩辉, 徐超, 余大为, 韩志强, 赵全民, 代相鹏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42-450.   DOI: 10.16829/j.slxb.150642
    摘要863)   HTML9)    PDF (5445KB)(1104)    收藏

    种间体细胞核移植 (Interspecies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iSCNT) 作为体细胞核移植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 中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之一,在转基因动物的生产、优良种群的繁育、濒危动物的保护、灭绝物种的“再生”以及野生动物繁育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对猫科、犬科、牛科、猪科和西貒科等野生动物的种间核移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技术屏障进行阐述,为促进iSCNT技术在野生动物繁殖、育种和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低压低氧对小鼠精子发生及其小RNA表达的影响
    李双, 贾功雪, 陶海萍, 王玉军, 李斌业, 杨其恩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79-589.   DOI: 10.16829/j.slxb.150649
    摘要857)   HTML3)    PDF (4698KB)(753)    收藏

    作为青藏高原最为关键的环境因子,低压低氧对高原非习服动物繁殖和生殖系统功能有不利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低氧环境会导致雄性生殖细胞凋亡、精子畸形率升高、精子质量下降,进而影响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但目前缺乏低氧损伤精子功能的机理研究。小RNA (small RNA) 是在转录后及翻译水平上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功能分子,不同类型的small RNA通过诱导基因沉默或调控翻译等方式参与调节精子发生。本研究通过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 000 m处理4周建立缺氧小鼠模型,发现低氧处理导致小鼠曲精细管中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精子数量未发生显著变化但畸形率增加17.5倍 (P < 0.001)。通过small RNA测序发现,低氧组小鼠精子中的small RNA碱基偏好性与对照组一致,第一碱基对尿嘧啶 (U) 有很强的偏好性。低氧组小鼠精子中21 nt长度的small RNA比例显著减少4.4% (P < 0.05)。低氧组小鼠精子中piRNA、tsRNA表达无差异,但miRNA表达上调21个,下调58个。对差异miRNAs靶基因与相同低氧处理小鼠睾丸组织差异基因比对,共比对到83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miRNAs的靶基因中有429个差异表达基因;下调miRNAs的靶基因中有813个差异表达基因。此外,上调miRNAs的靶基因富集在FoxO信号通路、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类固醇生物合成和HIF?1信号等通路,而下调miRNAs的靶基因富集在脂肪酸代谢等通路。本研究获得了缺氧小鼠精子small RNA变化图谱,对人类和其他动物在缺氧环境下精子表观遗传修饰变化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腹泻柴达木马亚成体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其生物标记物的筛选
    王小琪, 郝文静, 张志超, 韩晶, 王儒敬, 段子渊
    兽类学报    2022, 42 (4): 432-441.   DOI: 10.16829/j.slxb.150637
    摘要850)   HTML11)    PDF (3799KB)(1001)    收藏

    为比较青藏高原柴达木马亚成体腹泻与健康个体粪便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组成的差异, 我们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采集的腹泻 (n = 3) 和健康 (n = 13) 个体粪便样本细菌的组成与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相关菌属的含量。结果显示,无论健康还是腹泻,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疣微菌门、变形杆菌门和螺旋体门是柴达木马亚成体粪便中的优势菌门。相比健康组,腹泻组粪便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显著下降 (P < 0.05),厚壁菌门相对丰度下降而变形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 (P < 0.05),推断这两个门中的梭菌属、普雷沃菌属、纤杆菌属等丰度的失衡可能是导致柴达木马腹泻的原因之一。此外,通过机器学习的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12个对健康和腹泻柴达木马亚成体粪便微生物差异具有较大影响的特征菌属,包括甲烷短杆菌属、纤杆菌属、Paludibacter、肉食杆菌属和迷踪菌属等。研究揭示了健康和腹泻柴达木马亚成体粪便微生物组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家畜腹泻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低氧暴露下高原鼠兔肺组织间隙连接蛋白40表达分析
    张湑泽, 付林, 邹小艳, 都玉蓉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72-578.   DOI: 10.16829/j.slxb.150686
    摘要846)   HTML2)    PDF (2816KB)(777)    收藏

    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是高原鼠兔适应低氧环境的重要策略,但参与该生理代偿反应的功能基因尚不明确。间隙连接蛋白40 (Connexin40, Cx40) 在哺乳动物肺血管内皮表达。本研究对生活在海拔3 200 m的高原鼠兔进行28 d模拟海拔5 000 m低氧处理,以Sprague Dawley (SD) 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模拟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肺组织形态结构,qPCR和蛋白印记法检测Cx40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变化,探究Cx40在高原鼠兔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中的潜在作用。结果显示,低氧处理后,高原鼠兔肺泡呈空泡囊状,Cx40蛋白在支气管和肺血管中均表达,Cx40 基因mRNA水平随着低氧暴露而升高,但其蛋白质水平呈下降趋势,肺支气管Cx40蛋白无明显变化。SD大鼠肺血管和肺支气管表达的Cx40蛋白均无明显变化。暗示生活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中的高原鼠兔,Cx40蛋白下调可抑制血管收缩信号,减弱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使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钝化,以适应高原缺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高原土著动物适应高寒缺氧环境提供基础理论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藏羚集群产羔与其胃肠道寄生虫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曹伊凡, 尚国珍, 李文靖, 杨元罡, 吴彤, 朱亚辉, 边疆晖, 张瑞强, 张同作, 赵新全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63-571.   DOI: 10.16829/j.slxb.150556
    摘要834)   HTML9)    PDF (1633KB)(859)    收藏

    食草动物集群有利于降低被捕食的风险,同时集群也会增加感染和传播寄生物的风险。可可西里卓乃湖地区是雌性藏羚的重要产羔地,集群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上旬,停留时间不足30 d。区域内温度、湿度等气候因子对其粪便中的寄生虫卵发育到感染期可能存在重要影响。本研究于2018年6月9日在卓乃湖产羔地建立微气候观测仪收集当地气象数据的同时,收集新鲜藏羚粪便在当地室外分别放置0 d、10 d、15 d、20 d、25 d、30 d、35 d和约300 d,应用漂浮法检测35 d内不同时间段虫卵发育状况和放置近一年的存活幼虫数量。初步研究了卓乃湖区域内集群藏羚粪便中的优势寄生虫卵的发育及其越冬存活,探讨藏羚产羔地是否会增加藏羚胃肠道寄生虫传播和感染的风险。结果表明:(1) 6月9日至7月14日,藏羚产羔地平均温度为5℃,平均相对湿度81%;(2) 藏羚在卓乃湖产羔地集群期间,其粪便中的优势寄生虫卵不能发育到感染期 (第三期幼虫),如粪便中的优势线虫卵毛园属线虫 (Trichostrongylus sp.)、马歇尔属线虫 (Marshallagia sp.) 和细颈属线虫 (Nematodirus sp.) 在30 d内发育仅停留在第一期幼虫;优势种藏羚艾美耳球虫 (Eimeria pantholopensis) 和五道梁艾美耳球虫 (E.wudaoliangensis) 卵在25 d、30 d、35 d的孢子化率分别是0、18.9%、54.0%和0、13.5%、30.4%;(3) 很少有寄生虫卵能够越冬存活至第二年,在卓乃湖产羔地放置近一年的粪便中仅发现极少的马歇尔属线虫和细颈属线虫幼虫。研究认为藏羚在卓乃湖集群时发生胃肠道寄生虫传播和感染的风险较低,藏羚对产羔地的短时利用和迅速回迁是其避免增加胃肠道寄生虫病感染风险的重要行为策略,且产羔地的低温等气候环境利于对寄生虫的自然净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特征与 SERT基因多态性关联
    朱红娟, 李婧, 王苏芹, 唐琦, 蓝贤勇, 曲家鹏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40-552.   DOI: 10.16829/j.slxb.150702
    摘要798)   HTML6)    PDF (3665KB)(837)    收藏

    个性特征是指动物个体间稳定、可遗传的行为差异,与相关基因多态性有关,反映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模式,探究个性相关基因变异,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与进化机制。本文以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为对象,研究了5个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个性 (探究性、勇敢性和温顺性) 差异特征,并检测了个性相关基因5-羟色胺转运体 (SERT) 的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 和mRNA表达。结果发现,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的探究性和勇敢性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提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特征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mRNA表达有所关联。进一步检测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SERT基因多态性及其分布差异情况,发现该基因存在6个SNP (其中5个位于外显子3,1个位于外显子5 );不同海拔地区鼠兔基因分布差异分析显示外显子5的c.A1063C 同义突变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高海拔地区该位点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c.A1063C的基因型虽然与探究性、勇敢性无显著相关,但与温顺性显著相关。综上所述,随着海拔升高,高原鼠兔探究性和勇敢性增加,这有利于动物获取更多的食物资源,进而增加其生存机会。与此同时,SERT基因多态性显示与不同海拔地区的生存环境相适应的特征,且与温顺性有关,暗示不同海拔高原鼠兔个性差异可能与SERT基因SNP的差异有关。本研究从基因表达与突变的角度尝试阐述高原鼠兔适应不同海拔环境的行为差异,显示了不同海拔地区高原鼠兔行为生存策略潜在的分子机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个体亲近程度对藏酋猴攻击行为的影响
    张通, 王希, 张启信, 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4): 370-378.   DOI: 10.16829/j.slxb.150644
    摘要779)   HTML164)    PDF (1986KB)(1031)    收藏

    友好和冲突行为决定了群居动物的社会结构及其表现形式,表现为个体间近距差异。但目前尚不清楚藏酋猴个体间亲近关系的差异性是否会影响冲突和攻击的强度。本研究于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对栖息于安徽黄山的藏酋猴鱼鳞坑YA1群进行跟踪观察,采用目标动物取样法采集行为数据,全事件记录法用于攻击行为数据的补充,分析个体间近距、理毛和攻击行为矩阵的关系,并采用GLMM模型探讨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藏酋猴个体间近距指数越大,理毛时间越长;个体间近距指数矩阵与攻击总次数、轻度攻击和重度攻击次数矩阵均呈显著正相关;个体间亲近关系越紧密,攻击次数和强度越大,但相较雄性间和异性间,雌性间攻击次数和强度最小。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间近距持续时间会增加理毛和攻击行为的可能性,雌性个体间社会关系更稳定,但并未发现藏酋猴根据个体间亲近关系调整攻击强度。本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多雌多雄的藏酋猴群体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持。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藏羚Y染色体雄性特异区遗传多样性
    成若通, 陈一博, 孟祥琼, 陈家瑞, 魏青
    兽类学报    2022, 42 (5): 609-614.   DOI: 10.16829/j.slxb.150688
    摘要775)   HTML7)    PDF (1794KB)(770)    收藏

    Genetic d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opulation health, especially for assessing population recovery of endangered species. To characterize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ibetan antelope (Pantholops hodgsonii) populations, we used muscle and placental tissues from accidentally killed Tibetan antelopes in Qinghai and Xinjiang and screened 11 Tibetan antelope Y-SNP-specific loci from 30 published polymorphic Y-SNP loci in bovids, of which AMELY3 (g.723 C > T) and SRYOY1 (g.167 G > A) 2 pairs of primers were polymorphic. Based on the AMELY3 locus,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of Tibetan antelope Y chromosome was 0.048 ± 0.045 and th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as 0.00006 ± 0.00005. According to the SRYOY1 locus, Tibetan antelope was divided into two haplotypes, of which H1 (g.167 G) was the dominant haplotype. Maximum likelihood tree suggests that Tibetan antelope might have two paternal origins. The haplotype diversity of Tibetan antelope Y chromosome was 0.439 ± 0.050 and th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was 0.0008 ± 0.0004. The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index showed that the FST value between the male popul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 in Qinghai and Xinjiang was 0.6846 ± 0.0389, suggesting a strong population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Therefore,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cross regions and research on sex chromosomes nee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conservation of Tibetan antelope.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草地退化影响高原鼠兔血清总IgG水平、肠道寄生物感染及肝脏和肾脏指数
    吴学琴, 陈慧青, 张璐,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2022, 42 (5): 531-539.   DOI: 10.16829/j.slxb.150715
    摘要765)   HTML11)    PDF (1797KB)(807)    收藏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作为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而暴发式增长。阐明此过程中高原鼠兔天然免疫能力及肝脏和肾脏器官指数的变化,对深入揭示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引起的高原鼠兔种群暴发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区,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并测定了成体高原鼠兔血清总IgG含量、肠道寄生物感染状况及肝脏和肾脏指数。结果发现:随着草地退化,高原鼠兔洞口数量和血清总IgG水平显著增加;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以及肝脏和肾脏指数均显著降低。雄性对绦虫的感染率和肝脏指数显著低于雌性;雌性在重度退化草地中对绦虫和线虫的感染率及感染强度显著低于轻度退化草地。以上结果表明,过度放牧介导的草地退化增强了高原鼠兔的天然免疫功能,缓解了毒素对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进而可能促进其种群暴发式增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江峰, 宋鹏飞, 张婧捷, 高红梅, 汪海静, 蔡振媛, 刘道鑫, 张同作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29-140.   DOI: 10.16829/j.slxb.150701
    摘要634)   HTML38)    PDF (4706KB)(496)    收藏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而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甘肃两当县和陕西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潜在致病菌、代谢及疾病相关功能均有显著差异。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疾病相关功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养殖场,并以肠型2为主,其主导菌为厚壁菌门、UCG-005和拟杆菌属;两当县和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潜在致病菌相对丰度较低。本研究推测食物组成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差异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是导致α多样性和潜在致病菌下降的重要因素。该结果可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人工饲养环境评估和未来的再引入计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综述
    陈熙尔, 殷丽洁, 秦大公, 姚锦仙, 李小雨, 潘文石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16-727.   DOI: 10.16829/j.slxb.150656
    摘要617)   HTML8)    PDF (903KB)(594)    收藏

    监测估算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是保护的核心工作。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的高等类群,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球有701种 (含亚种),生活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中,包括热带雨林、沼泽森林、红树林、次生林、落叶林、季雨林、山地森林,和包含孤存林、长廊森林、热带旱生林、山地草甸、地中海灌木林的稀树草原和干草原,以及荒漠、干旱的山地,甚至是雪地。绝大多数非人灵长类处于濒危的状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灵长类的保护十分重要。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使得灵长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并以研究实例加以分析;介绍了无人机、热成像、计算机学习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在调查方法中的进展,希望为今后的非人灵长类野外数量调查、种群监测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同域分布的黑麂和小麂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胡娟, 谢培根,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41-651.   DOI: 10.16829/j.slxb.150638
    摘要612)   HTML9)    PDF (4862KB)(615)    收藏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 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 ~ 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 ~ 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 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 (Δ4 = 0.86),仅冬季较低 (Δ1 = 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回避,降低二者的竞争;其次,这种模式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二者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增加时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从而实现同域共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食性转换
    周世强, 何胜山, 屈元元, 罗永, 吴代福, 黄炎, 李德生, 张和民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52-664.   DOI: 10.16829/j.slxb.150655
    摘要604)   HTML10)    PDF (3446KB)(521)    收藏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 ~ 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 (1 ~ 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 (8 ~ 28月龄) 和食竹期 (29 ~ 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 (8 ~ 18月龄) 和过渡期 (19 ~ 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海南长臂猿破碎化生境中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邓怀庆, 任宝平, 刘赟, 周江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15-623.   DOI: 10.16829/j.slxb.150658
    摘要604)   HTML11)    PDF (3372KB)(599)    收藏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 (Nomascus hainanus) 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 (标记胸径 ≥ 5 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 (Monoon laui, 76.7%),最低的是鹅掌柴 (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 (Ficus vasculosa)、斜叶榕 (Ficus tinctoria) 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 (Artocarpus styracifolius) 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 (Pouteria annamensis) 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每年都能结果的仅37种 (71.2%),采食树种的结果率高低不受海拔影响,而与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海南长臂猿在果实稀少的旱季会采食一定量的树叶 (15.6%),这种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将影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复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林麝及其近缘物种编码区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功能分析
    赵琪, 张琪, 李浩玲, 兰月, 鄢行安, 赵贵军, 戚文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05-715.   DOI: 10.16829/j.slxb.150645
    摘要580)   HTML4)    PDF (1019KB)(508)    收藏

    麝科和鹿科动物均属于偶蹄反刍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系统的微卫星序列 (Simple sequences repeats, SSRs) 从基因组水平揭示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探索微卫星序列的基因功能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随着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小麂 (Muntiacus reevesi)、赤麂 (Muntiacus vaginalis) 和马鹿 (Cervus elaphus) 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了这些动物蛋白质编码区 (coding sequences, CDS) 序列,统计和分析了其CDS区微卫星序列分布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探索了含SSR 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林麝、原麝、小麂、赤麂和马鹿蛋白质编码区含SSR序列的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6.96% (1 696个)、7.18% (2 359个)、7.29% (3 005个)、7.36% (1 916个) 和7.48% (1 924个),并且这5种动物CDS区SSRs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均是三倍体核苷酸 (即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 SSRs最多,分别为96.85%、94.87%、65.44%、64.23%和88.04%。GO功能富集表明,林麝与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在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和生物学过程3个方面具有较多共同显著富集的功能,包括DNA结合、染色质和生长发育等。KEGG 通路分析表明,林麝及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具有7个共同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遗传信息调控蛋白家族、转录因子、染色体及相关蛋白、剪接体、转录机制和Notch信号通路和成体糖尿病。通过对林麝编码区含SSR关键免疫基因及其相关联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10个含SSR的关键免疫基因对应的KEGG通路与疾病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食物季节性对野生藏酋猴家域利用的影响
    李亚东, 李博文, 王希, 李鹏晖, 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24-633.   DOI: 10.16829/j.slxb.150647
    摘要565)   HTML10)    PDF (8947KB)(558)    收藏

    食源植物的分布与食物的可获得性影响灵长类动物的家域动态。研究灵长类动物家域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野生动物的生态适应性与行为复杂性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2021年8月,利用GPS技术、直接跟踪观察等方法,对黄山低海拔地区的野生藏酋猴群的家域范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藏酋猴家域面积从春季到冬季依次递减,分别为7.16 km2、5.09 km2、3.85 km2、0.35 km2,面积与食物资源可得性呈显著正相关;猴群月平均漫游距离 (d = 1735.67 m ± 288.35 m, n = 12) 与食物可得性呈正相关,且月平均漫游距离在7月最长、1月最短。猴群偏好利用的生境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春季主要偏好利用毛竹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夏季和冬季为针阔混交林 (马尾松),秋季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结果表明,藏酋猴会根据食物资源分布、食物可得性等因素来优化家域的时空利用以适应低海拔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利用人工水源点特征分析
    周永祥, 刘建泉, 周多良, 吴昊, 杨晓梅, 王天晖, 薛亚东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34-640.   DOI: 10.16829/j.slxb.150663
    摘要557)   HTML4)    PDF (3147KB)(562)    收藏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共获得533条视频记录,其中独立记录299条,分析表明:(1) 多种野生动物利用人工水源点,共记录兽类7种,鸟类7种;(2)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 (Camelus ferus) 共有205条记录,占独立总记录数67%。野骆驼在人工水源点的平均群体大小为6.82 ± 7.01,平均停留时长为(15.66 ± 15.35) min,在人工水源点停留时长与群体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 (P < 0.001),而群体大小则受季节性影响 (P < 0.005);(3) 野骆驼对人工水源点的利用夏季强度最高,春季最低,利用人工水源点的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单峰型,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2: 00。研究表明人工水源点能够被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分利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野骆驼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促进人工措施对野生动物保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红外相机研究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
    郭桢杉, 黄金燕, 侯金, 向姣, 刘巅, 张晋东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65-676.   DOI: 10.16829/j.slxb.150660
    摘要550)   HTML5)    PDF (32033KB)(507)    收藏

    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影响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震后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为震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资源恢复方案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损毁程度地震灾害体内及周边设置红外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经过2 833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在地震灾害体内共探测到野生动物28种 (兽类15种,鸟类13 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马来豪猪 (Hystrix brachyur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喜食植物 (根、茎、叶和果实) 的动物,而记录到的兽类中,有60%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易危 (VU) 和近危 (NT),表明珍稀野生动物会利用恢复过程中的地震灾害体,反映出地震灾害体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具有潜在生态价值。轻度、中度、重度损毁程度区的物种种类构成差异大,动物相对多度指数 (RAI) 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度 > 轻度 > 重度。地震灾害体外的野生动物种数与相对多度指数均高于灾害体内,表明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仍在持续影响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与利用。建议针对震后受损区域的野生动物生境利用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澳门地区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性检测及其 Vkorc1基因多态性分析
    郭敏, 梁捷, 何向阳, 欧伟新, 彭定雄, 麦展昭, 黄海涛, 张礼标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98-704.   DOI: 10.16829/j.slxb.150579
    摘要548)   HTML0)    PDF (925KB)(504)    收藏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 (bromadiolone) 和鼠得克 (difenacoum) 的抗性鼠。溴鼠灵 (brodifacoum) 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 (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 (15.28 ± 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 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 [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退缩:以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叶秀林, 郭克疾, 李欣蕊, 吴庆, 张梦斐, 李明, 赵序茅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49-156.   DOI: 10.16829/j.slxb.150706
    摘要548)   HTML16)    PDF (15121KB)(275)    收藏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放牧、道路、居民点等) 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 ~ 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死亡分析
    任义军, 孙大明, 甄军爱, 王立波, 赵雨梦, 沈华, 刘彬, 陈玉清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41-748.   DOI: 10.16829/j.slxb.150631
    摘要544)   HTML10)    PDF (2350KB)(517)    收藏

    From 2009 to 2020,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mortality, and death factors of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in the Dafeng Mil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angsu,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population was 13.09% ± 5.96%, which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n the 12 years. The annual mortality rate was 3.53% ± 2.27%, with an obvious fluctuation every 2 yea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of adults and sub-adults in different seasons, but significant in juvenile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observed. The adults died most in summer and autumn, while the juveniles died most in winter and spring. 48.77% of subjects tend to choose the underbrush for dying. The death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elders and the juveniles mainly died of epidemic diseases, including viral, bacterial, and parasitic. While the sub-adults died in accidents. We sugges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aily monitoring and epidemic disease prevention in wildlife management. Our data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in Dafeng Reserve.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