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栖息地预测
    何礼文, 杨晓彤, 滕继荣, 王钧亮, 李晟, 肖凌云, 黄建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37-247.   DOI: 10.16829/j.slxb.150737
    摘要790)   HTML1443)    PDF (11457KB)(796)    收藏

    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 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 (NT) 和濒危 (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 (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河流远离道路的区域,在海拔2 400 m附近分布概率最高,与模型预测出的最适土地利用类型常绿针叶林区域重合。根据研究结果,制约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并导致分布区域片段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天然河流,还有道路等人为活动。未来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类型人类干扰对金猫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多种方法,探究该地区金猫的食性组成、活动节律、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等生态学基础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四川贡嘎山狼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
    乔江, 龚小丽, 贾伟, 贾国清, 蒋勇, 周华明, 李佳琦, 温安祥, 王杰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48-257.   DOI: 10.16829/j.slxb.150542
    摘要773)   HTML2717)    PDF (52429KB)(666)    收藏

    狼 (Canis lupus)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食肉动物之一,曾广布于中国大陆,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迫害,分布范围锐减。2011—2020年在四川贡嘎山195个1 km × 1 km网格 (286个位点) 放置红外相机,结果仅在46个网格、56个位点拍摄到狼,累计278次独立探测,网格与位点的占有率分别为23.6%和19.6%。狼分布海拔为3 097 ~ 4 563 m,3 000 m以下区域未拍摄到狼。狼偏好单独活动,群体大小仅为 (1.2 ± 0.5) 头,不同生境和季节的群体大小没有差异 (t = -1.119, P = 0.266; t = -0.251, P = 0.801)。活动节律显示狼是日夜兼行性动物,旱季 (11月至翌年4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5: 00—17: 00,雨季 (5—10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3: 00—15: 00。狼与6种野生有蹄类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均较高,旱季与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908),雨季与水鹿 (Rusa unicolor)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895)。本研究初步探明狼在贡嘎山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这一大型食肉动物种群的精细管理与保护提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调查
    阮向东, 陈奕欣, 王博宇, 杨筱, 廖春林, 禹洋, 郭程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42-351.   DOI: 10.16829/j.slxb.150708
    摘要720)   HTML407)    PDF (12272KB)(692)    收藏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 (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 (Turdus feae) 和白眉鹀 (Emberiza tristrami) 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 红腿长吻松鼠 (Dremomys pyrrhomerus) 和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和野猪 (Sus scrofa) 均为昼夜兼性动物,但两者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3)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眼纹噪鹛 (Garrulax ocellatus) 和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 lutea) 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本研究补充了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的基础数据以及常见物种的活动节律,有助于今后深入推进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东北豹头骨三维重建及测量参数
    刘强, 王海军, 赵越, 陈世玉, 姜广顺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15-321.   DOI: 10.16829/j.slxb.150740
    摘要707)   HTML681)    PDF (12397KB)(537)    收藏

    世界上8个金钱豹亚种中,东北豹 (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 最濒危,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及其周边区域。兽类分类研究中,颅骨特征曾经是,并将继续是理解种间和种内分类的重要证据。因东北豹数量稀少,还未有其头骨测量数据的报道。本研究以1只病重死亡的雌性东北豹头颅标本为研究对象,经大昌Sunshine32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扫描获得影像数据,运用3D Slicer软件对东北豹头颅扫描数据进行头骨三维重建,建立东北豹头骨的“数字化头骨”并测得东北豹头骨的26项参数指标。该结果填补了我国大型猫科动物中东北豹头骨形态的数字化模型空白,为将来大型濒危猫科动物研究、保护、医疗、数据保存及猫科动物种群分化等保护工作提供基础依据。头骨的形态学信息,为东北豹的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武汉市城市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汪琪薇, 赵恒月, 刘勤, 万能, 朱志兵, 牛红玉, 张洪茂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58-269.   DOI: 10.16829/j.slxb.150730
    摘要699)   HTML1257)    PDF (13704KB)(647)    收藏

    生境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尤其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斑块成为典型的破碎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森林斑块中哺乳动物资源的调查,能够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城市景观格局的建设提供依据。2019—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和红外相机拍摄对武汉市13个森林斑块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城市化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布设77台相机,相机总工作天数为21 247日,拍摄到野生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243张,记录野生哺乳动物5目9科15种,主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其中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野猪 (Sus scrofa)、北社鼠 (Niviventer confucianus) 为常见种。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 (P < 0.01)、香农-威纳指数 (P < 0.05) 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斑块隔离度、形状指数则无显著相关 (P > 0.05),说明距市中心距离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近郊、远郊自然森林斑块哺乳动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说明城市化对哺乳动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食物蛋白质含量对高原鼠兔免疫功能的影响
    张璐, 吴学琴, 陈慧青, 董昕, 尚国珍, 吴雁, 边疆晖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93-303.   DOI: 10.16829/j.slxb.150743
    摘要689)   HTML135)    PDF (2278KB)(473)    收藏

    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 不仅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小型植食性哺乳动物,也是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种群数量随着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地退化而急剧增加。我们近期的研究发现,随着高寒草地退化,高原鼠兔的免疫力明显增强,推测可能与退化的高寒草地中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物资源有关。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推测,本研究在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区的重度退化草地中,选取6块70 m × 70 m的实验样地,通过添加蛋白质含量为20%和5%的兔颗粒饲料及不添加饲料处理,测定了高原鼠兔的粪便皮质醇 (Fecal cortisol metabolite, FCM) 含量、植物血凝素反应 (Phytohemagglutinin, PHA)、血清抗匙孔血蓝蛋白 (Keyhole limpet haemoeyanin, KLH) 的 IgG 水平含量和肠道寄生物感染状况,以验证丰富的高蛋白质食物资源可增加高原鼠兔的免疫力的假设。结果表明,添加20%蛋白质含量的饲料显著降低了高原鼠兔的FCM含量,显著增加了PHA反应和抗KLH的IgG含量,显著降低了球虫的感染率和绦虫的感染强度。该结果验证了上述假设,并认为在退化的高寒草地中,高蛋白质食物通过缓解高原鼠兔的应激―免疫―寄生物感染状况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促进高原鼠兔种群增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52-663.   DOI: 10.16829/j.slxb.150801
    摘要624)   HTML3)    PDF (11663KB)(404)    收藏
    欧亚猞猁( 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 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 4 km 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江西省两种兽类新纪录——东阳江麝鼩和安徽麝鼩
    胡江晓, 徐一凡, 邹志安, 曾卫, 代杰, 任学洋, 姚洪凤, 陈中正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52-356.   DOI: 10.16829/j.slxb.150723
    摘要615)   HTML757)    PDF (4007KB)(578)    收藏

    In June 2022, four specimens of Crocidura were collected from Wuyi Mountain, Yansh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showed that one specimen is C. dongyangjiangensis, and the other three are C. anhuiensis. Both species are the first records in Jiangxi Province. The specimen of C. dongyangjiangensis exhibits a light gray-brown color, has a small body type head-body length of 63 mm, tail length of 40 mm, cranial length of 16.57 mm, and a narrow skull. Thes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specimens from Dongyangjiang, Zhejiang Province.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L) tree based on Cytochrome b (Cyt b) gene showed a monophyletic group between this specimen and C. dongyangjiangensis,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p-distance) between them ranged from 0.6% to 1.8%. The other three specimens identified as C.anhuiensis from Jiangxi are medium-sized shrews. They have head-body length of 75 ? 87 mm and tail length of 52 ? 62 mm (68% ? 77% of head-body length), which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orphology of the specimens from Huangshan, Anhui Province. The ML tree showed these three specimens formed a monophyletic group with the C. anhuiensis from Anhui, and their genetic difference (p-distance) was 1.2%.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四环素抗性基因和肠道环境特征
    邹书珍, 罗亚, 程鸣, 王凡, 黎大勇, 康迪, 唐贇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04-314.   DOI: 10.16829/j.slxb.150671
    摘要611)   HTML104)    PDF (6299KB)(532)    收藏

    野生动物肠道是微生物抗生素抗性基因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ARGs) 的储存库,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 在动物展示区存在ARGs暴露的风险。本研究基于16S rRNA技术,测定展示区不同性别滇金丝猴的肠道微生物组成,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PCR) 技术检测其肠道微生物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 (Tetracycline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T-ARGs) 和可移动遗传元件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MGEs) 丰度,并分析其肠道酶活性和营养物质含量特征;利用网络模型 (NetWork) 分析T-ARGs和MGEs的潜在宿主菌,简单相关关系分析肠道微生物T-ARGs和 MGEs的丰度与滇金丝猴肠道的微生态环境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金丝猴雌性和雄性肠道微生物T-ARGs和MGEs的绝对丰度差异不显著;雌性肠道中疣微菌门 (Verrucomicrobia) 和纤维杆菌门 (Fibrobacteres) 相对丰度显著低于雄性,而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雄性。滇金丝猴肠道微生物的T-ARGs可作为其展示区健康风险的指示因子,展示区的滇金丝猴可能存在3个风险:(1) 条件致病菌是T-ARGs的潜在宿主菌,利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对展示区的滇金丝猴进行疾病治疗时,该致病菌可能具有产生耐药性的风险;(2) 脂肪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和纤维素酶活力能够提高MGEs的转移能力,说明维持展示区滇金丝猴的肠道消化能力的管理方式可能与降低T-ARGs转移能力的目标相悖;(3) T-ARGs抑制滇金丝猴对蛋白质的消化和氨基酸的吸收。建议对展示区滇金丝猴的ARGs污染源加以控制,以保障滇金丝猴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降低致病菌的耐药性,与雌性滇金丝猴相比,雄性滇金丝猴个体的健康状况更应该重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褐家鼠和黄胸鼠体型和头骨物种鉴定特征值筛选
    陈燕, 岳亚先, 王涛, 甄磊, 李冬慧, 陶润宇, 宋英, 王登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22-332.   DOI: 10.16829/j.slxb.150720
    摘要600)   HTML414)    PDF (17473KB)(431)    收藏

    明确能有效鉴定区分啮齿动物近似种的体型和头骨特征指标,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快速、准确鉴定近似种。我们利用一段725 bp Vkorc1基因序列鉴定了36只同域分布的褐家鼠 (Rattus norvegicus) (n = 31) 和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n = 5) 个体,随后分别就这些样本的胴体重、体长、尾长、耳长和后足长及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后足长/体长和肥满度等指标的21种指标组,及10只褐家鼠和3只黄胸鼠的2种头骨指标组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比较了这些指标组对两物种的分类鉴定结果。结果显示,尾长/体长、耳长/体长和肥满度指标组,及上颊齿列基长、下颊齿列基长、听泡长和听泡宽指标组可将两物种完全区分开。结果为使用体型或头骨指标准确鉴定区分这两物种提供了清晰依据和可靠分析手段。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野生豹猫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
    刘玲, 肖爱刚, 赵铁建, 冯小梅, 沈素侠, 卢宪旺, 关洪武, 赵大鹏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70-279.   DOI: 10.16829/j.slxb.150713
    摘要593)   HTML626)    PDF (7366KB)(540)    收藏

    2017年6月至2021年4月,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开展野生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行为谱的研究,同时比较分析该物种行为多样性的季节差异和年龄组差异。本研究共分辨记录了野生豹猫的8种姿势、39种动作、25种行为,建立了野生豹猫行为谱及其PAE编码系统。本研究发现野生豹猫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均在夏季最高而冬季最低。秋、冬两季的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相对多样性指数r呈显著性差异 (H: Z = -2.023, P = 0.043; r: Z = -2.023, P = 0.043);成体的总体绝对行为多样性指数H和总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均高于幼体,相对多样性指数r存在显著年龄组差异 (Z = -2.018, P = 0.044)。本研究结果将为今后野生豹猫的综合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云南楚雄哀牢山地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
    李根会, 覃忠义, 卢立雄, 高文俊, 罗文富, 李函, 李育武, 尹存全, 徐萍, 尹光华, 李发宝, 牛晓炜,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13-522.   DOI: 10.16829/j.slxb.150749
    摘要587)   HTML13)    PDF (5140KB)(1360)    收藏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和14只独猿(约270只),其中11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中。绝大部分群体(59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中部向南至双柏县片区,呈现区域聚集性分布现状;有2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北部,有向边缘隔离小种群发展的趋势;南华片区本次调查及随后的调查均未发现长臂猿群体的存在,仅通过访问得知有一独猿。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较2005年第一次调查(39群)增加了22群,然而中北段西黑冠长臂猿面临隔离小种群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威胁。基于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提出种群动态监测、小种群巡护监测、栖息地调查评估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托管等保护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野外投食群动态观察
    张鹏, 颜修刚, 石运, 杨德, 王彬, 李伟, 杨远露, 杨朝辉, 吴光阳, 蔡鸷, 李思尧, 邹浩, 张璠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53-759.   DOI: 10.16829/j.slxb.150707
    摘要581)   HTML0)    PDF (2712KB)(499)    收藏
    From 2009 to 2021, a direct observation method was used to track and monitor a provisioned group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e observation period covered 1 846 days with an average annual working days of 142. In total, 31 adults (15 males, 16 females) were observed and, in addition, 26 babies were born with a male-female ratio of 1.2∶1 (14 male, 12 female) of which 15 infants survived (7 males, 8 females), a survival rate of 57.7%. For the whole group, the average annual monkey group birth rate was about 22.8% and the annual loss rate was about 11.4%. The number of births exhibited a bimodal distribution, peaking from February to April and from July to October. The average reproductive interval of adult monkeys was 18.7 months but shortened to 16.3 months after the death or disappearance of a newborn. During 2019 -2021, the average growth rate of the group was 11.4%, the number of monkeys had generally stabilized and was self-sustaining. However, as of the end of December 2021, the feeding group had dwindled to just nine individuals (two males and seven females) due to individual deaths, disappearances, and expulsions of some sub-adults. There were no infants or juveniles and insufficient sub-adults. Furthermore, the proportion of middle-aged and elderly individuals was high, resulting in an imbalanced age structure. This study provides basic data related to long-term monitoring of wild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Mayanghe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This has provided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ollow-up scientific research,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in the reserve. Moreover, it has ensured that this flagship species and its habitats are effectively protected and sustainably used,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n this regio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湖南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
    李丛蕾, 田书荣, 宋玉成, 张鸿, 高大立, 杨道德, 桂小杰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80-292.   DOI: 10.16829/j.slxb.150710
    摘要571)   HTML1751)    PDF (2911KB)(535)    收藏

    种群生存力分析是通过对种群统计随机性、环境随机性、自然灾害、生境的空间结构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等因素分析、估计濒危物种种群大小和灭绝风险的方法。洞庭湖麋鹿是一个完全自然野化的野生种群,受洪灾制约,面临着岛屿化和近交衰退的威胁,因此,通过种群监测和生存力分析制定科学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十分必要。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湖南洞庭湖分布有3个麋鹿亚群,种群数量为210头左右。根据种群2006—2020年监测数据,参照种群现状、配偶体制、自然灾害、环境容纳量和死亡率等种群参数,利用VORTEX模型 (10.5.5.0) 对麋鹿种群100年内的数量动态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在理想状态和环境容纳量为1 000头的情形下,种群在100年间灭绝概率为0,内禀增长率r为0.0991 ± 0.0800,周限增长率λ为1.1041 ± 1.1900,净增长率R0为2.006 2,雌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7.03年,雄性平均世代更替时间T为8.65年;随着时间推移,近交系数增加8.08%,种群基因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分别下降6.57%和8.30%;敏感度分析发现,洪水灾害是影响洞庭湖麋鹿种群增长的主要因子,并导致生育率下降和幼鹿死亡率增加,种群灭绝概率与灾害频次及影响程度呈正相关。在对洞庭湖麋鹿种群生存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和管理策略的建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圈养成年雄性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维生素及矿物元素营养状况分析
    李明喜, 何欢柳, 张皓, 李翰, 邓陶, 陈敏, 王海瑞, 姚英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33-341.   DOI: 10.16829/j.slxb.150691
    摘要565)   HTML74)    PDF (1912KB)(493)    收藏

    大熊猫在野外食物选择的广泛性远大于圈养个体。均衡饮食对于大熊猫异地保护至关重要,其中包括适当水平的微量营养素。评估圈养大熊猫不同采食期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构建科学的大熊猫饲养策略。本研究选取7只健康成年圈养大熊猫,依次饲喂竹叶 (竹叶采食期) 和竹笋 (竹笋采食期)。竹叶采食期进行3次饲喂实验,竹笋采食期进行2次饲喂实验,每次饲喂实验持续3 d,每次饲喂实验间隔28 d。实验期间记录大熊猫的日采食量,测定竹子的维生素含量并查阅其矿物元素含量,从而比较大熊猫在不同采食期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日摄入量。各采食期结束时采集大熊猫血样,测定血清中13种维生素和10种矿物元素水平。结果发现:与竹叶相比,竹笋的VA、VE、VK1、烟酸、吡哆醛及吡哆醇含量显著下降,VB5和VB12含量显著增加 (P < 0.05)。与竹叶采食期相比,竹笋采食期大熊猫的VE、VK1、Ca、Fe、Cu和Mn日摄入量显著降低,VB5、VB6、VB7、VB12、Mg和Zn日摄入量显著上升 (P < 0.05);竹笋采食期大熊猫血清的VB2、Cr和Se水平显著下降,VE、VK1、VB5、VB7、VB9和VB12水平显著增加 (P < 0.05)。采食竹子不同部位可影响圈养大熊猫的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摄入和血清水平。不同采食期微量营养状况的差异和规律可为圈养大熊猫日常饲养管理中竹子供给、营养补充提供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川西高原地区猕猴栖息地选择的季节差异
    斯煌凯, 金祖祥, 张克处, 周飞, 姚永芳, 肖洪涛, 李八斤, 普错汪甲, 徐怀亮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76-688.   DOI: 10.16829/j.slxb.150752
    摘要364)   HTML1)    PDF (2073KB)(335)    收藏
    2019年7月至2021年3月,对四川省雅江县一个约40只个体的猕猴( Macaca mulatta)群进行调查,以探究猕猴在高原环境下不同季节栖息地选择差异。在猕猴活动区域设置20 m×20 m利用样方135个,无猕猴活动区域设置对照样方60个,测定样方内海拔、放牧活动强度、植被类型等18个生态因子,计算选择指数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春、夏、秋季,猕猴倾向在海拔较高处(3 900~4 300 m)活动,冬季则偏好海拔较低(3 500~3 900 m)的区域;春、夏、秋季偏好在阳坡活动,冬季对坡向无明显偏好;春季偏好高郁闭度(大于60%)栖息地,秋、冬季偏好低郁闭度(小于60%)栖息地;冬、春季选择的栖息地更接近河流(距离小于100 m),夏、秋季距河流较远(距离大于100 m);夏季偏好在林区活动(针叶林、高山栎林、针阔混交林),其余季节对低地草地(河谷附近)的偏好增加;夏、秋季尽可能回避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冬、春季则更多活动在人为干扰强度高的区域。人为干扰和地理特征因子对猕猴四季栖息地选择均有重要影响,而植被因子主要影响春、夏、秋季的栖息地选择,隐蔽条件因子主要影响夏季栖息地选择。相比其他低海拔地区,最大限度获取食物资源及减少能量消耗是猕猴在自然生产力低下的高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关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动物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进展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27-643.   DOI: 10.16829/j.slxb.150838
    摘要346)   HTML8)    PDF (4322KB)(501)    收藏
    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同一笼养生境下金头狮面狨猴、赤掌柽柳猴和棉顶狨猴肠道菌群比较
    张泽明, 姚红玉, 吴楠, 赵玲玲, 顾逸如, 王宇, 吴弘, 赵大鹏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80-592.   DOI: 10.16829/j.slxb.150739
    摘要315)   HTML2)    PDF (4950KB)(76)    收藏
    动物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宿主种类及其生存环境直接相关,研究同一生境下不同物种的肠道菌群组成对于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采用非损伤取样和16S rDNA高通量测序等方法,以南京市红山森林动物园笼养的金头狮面狨猴( Leontopithecus chrysomelas)、赤掌柽柳猴( Saguinus midas)和棉顶狨猴( Saguinus oedipus)三种新大陆猴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肠道菌群结构组成差异,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发现:3个物种的肠道菌群合计14门20纲50目101科231属356种。优势菌门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共有优势菌属为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和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3个物种间肠道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金头狮面狨猴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高于另外两个物种。本研究结果为灵长类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生存适应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相关物种的易地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红外相机数据估算浙江省开化县野猪种群数量
    陈小南, 田佳, 刘鸣章, 申云逸, 余建平, 刘锋, 申小莉,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23-532.   DOI: 10.16829/j.slxb.150785
    摘要303)   HTML6)    PDF (5317KB)(175)    收藏
    野猪( Sus scrofa)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对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出现种群明显增长,因野猪损毁农林作物、伤人而引发的人兽冲突事件频发。为针对野猪的计划性捕猎与种群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基于红外相机实地调查数据对野猪种群数量进行估算。选用开化县2020年9—10月429个位点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包括有效相机工作日23 690 d,共记录到964次野猪的独立探测。利用Royle-Nichols模型,结合地形、植被、人类影响的环境变量因子和野猪家域面积参数,估计了野猪种群密度及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野猪数量为(5548 ±2343)头(mean ±95% C.I.);在与野猪家域面积大小相当的网格中,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8 ±0.61)头(mean ±SD);野猪密度与海拔和居民点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森林覆盖率呈弱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果,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建议研究区域内的野猪捕猎活动选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农田、种植园以及森林与农田交错区域开展。当地主管部门与钱江源国家公园未来应依托系统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整合捕猎获取的个体信息记录和其他来源的数据,修正和完善种群动态模型,建立长期种群动态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普氏原羚警戒行为和生理应激的影响因素分析
    刘若爽, 石建斌, 刘定震, 沈心晨, 王庆庆, 徐雪飞, 郭冬生, 董世魁, 张毓, 何玉邦, 吴永林
    兽类学报    2023, 43 (5): 479-488.   DOI: 10.16829/j.slxb.150765
    摘要286)   HTML8)    PDF (2146KB)(162)    收藏
    野生动物在面对自然胁迫(例如捕食者)和人为胁迫(例如道路交通)时,有可能产生能够影响动物个体健康和生存的生理和行为反应。升高糖皮质激素浓度和增强警戒行为是哺乳动物应对捕食风险时在生理和行为上最常见的两种反捕食响应。动物的反捕食策略权衡了对反捕食响应和其他生命活动的投入,以在个体生存和繁殖间寻求最大适合度。本研究以分布于青海湖流域部分区域的成年雌性普氏原羚( Procapra przewalskii)为研究对象,应用非损伤取样法采集其新鲜粪便样品,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粪样中的皮质醇含量;结合焦点动物全事件取样法和瞬时扫描法进行行为取样,使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不同胁迫对雌性普氏原羚粪便糖皮质激素代谢物(FGMs)和警戒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雌性普氏原羚野生种群中,FGMs和主要警戒行为指标在产羔期高于交配期,繁殖状态是影响FGMs和警戒行为的主要因素( F=39.162, P < 0.001)。与捕食者和草原围栏相比,公路和铁路交通对普氏原羚生理应激的影响更大( F=87.482, P < 0.001),人类活动是导致雌性普氏原羚FGMs升高的重要因素。因此,日益增多的人为活动对野生动物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未来保护工作中无法回避的挑战,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引起决策者更多的重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近五十年来野生亚洲象的种群动态
    汤永晶, 杨聪, 杨子诚, 陈飞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93-607.   DOI: 10.16829/j.slxb.150768
    摘要285)   HTML12)    PDF (5745KB)(174)    收藏
    亚洲象( Elephas maximus)是亚洲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在增加物种丰富度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受到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非法盗猎和人象冲突等因素影响,世界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和数量与过去相比大幅减少。为探究野生亚洲象分布及数量变化以及当前保护需要关注的重点,本文综述了近50年来亚洲象现存分布的南亚、东南亚以及中国的历史分布、数量动态、威胁因素、传统文化、法律法规和保护行动计划等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近50年来,全球野生亚洲象数量动态呈现先下降后增长的趋势,1970—2000年持续下降,2000—2010年数量逐步增长,2010年至今缓慢下降;(2)南亚地区是稳定全球野生亚洲象种群的重要区域,主要是由于及时立法、传统文化保护等;而东南亚地区亚洲象种群持续下降,主要是受东南亚地区森林砍伐、非法盗猎等影响,印度尼西亚、婆罗洲等区域森林栖息地大面积丧失是数量不断下降的主要原因,缅甸和泰国地区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非法盗猎和走私;(3)南亚地区的现存栖息地相对集中,东南亚地区破碎栖息地较多,缅甸还拥有较多的潜在分布区;(4)当前世界野生亚洲象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盗猎和非法贸易、人象冲突等,基础设施建设、跨境困难、孤立种群等问题也不容忽视。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应当因地制宜,在开展充分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可行的保护计划。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蹄类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
    蒙秉顺, 黄小龙, 谢波, 王维熙, 黄继池, 张涛, 冉景丞, 张明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64-675.   DOI: 10.16829/j.slxb.150756
    摘要253)   HTML3)    PDF (20894KB)(308)    收藏
    物种的空间分布与栖息地适宜性是开展种间关系、物种与环境关系等研究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基于2017—2022年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的红外相机监测和调查数据,使用MaxEnt模型对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小麂( Muntiacus reevesi)、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野猪( Sus scrofa)的适宜栖息地进行评估和预测,以期深入了解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栖息地适宜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毛冠鹿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9 993.17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46.1%,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东部;小麂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5 470.97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35.6%,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南部;中华鬣羚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884.78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32.0%,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和东部;野猪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 339.98 hm 2,占保护区面积的46.9%,主要分布于梵净山保护区的北部、东部和南部。(2)4种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核心区。(3)毛冠鹿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和植被类型的影响;中华鬣羚的分布主要受海拔、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小麂和野猪的分布主要受平均气温日较差、等温性和坡度的影响,两者的适宜栖息地特征也更为相似。总之,梵净山保护区有蹄类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是物种自身特性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以及种间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时空分布格局——以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为例
    张如梅, 张庆, 杨逍, 张发瑞, 赵定, 庞德洪, 杨孔, 官天培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33-543.   DOI: 10.16829/j.slxb.150770
    摘要239)   HTML4)    PDF (2594KB)(140)    收藏
    高山生态系统因其特有的地理条件,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为提高对大熊猫国家公园高山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掌握水平,支撑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本文归纳了2019年4―10月及2021年4―10月布设在大熊猫国家公园雪宝顶片区(3 300~4 500 m)的83台红外相机数据,分析了高山哺乳动物多样性及时空特征。结果显示:(1)基于拍摄到的2 365张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到哺乳动物16种,分属5目9科,包括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和7种。其中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EN)、易危(VU)和近危(NT)的哺乳动物分别有1种、4种、2种。(2)高山生态系统哺乳动物多样性存在明显的时空动态: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单台红外相机记录到的物种数在植物生长期显著高于返青期( P < 0.01)及枯黄期( P < 0.01),哺乳动物相对多度指数在植物生长期同样显著高于返青期( P < 0.01)和枯黄期( P < 0.01);物种累积数在海拔4 100 m达16种且不再增加;整个监测区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为2.13,多样性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随海拔梯度上升逐渐降低。(3)与海拔1 800~3 200 m的数据相比,在研究周期内以岩羊( Pseudois nayaur)为代表的6种哺乳动物均仅见于林线以上区域,意味着这6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依赖性较强;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5种哺乳动物对高山环境的季节性利用,是资源丰富度和空间异质性对物种多样性影响的综合体现。林栖动物和家养动物在植物生长期对高山生境的利用将降低岩羊等高山动物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并危及特有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故大熊猫国家公园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和高山生态系统的管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福建、浙江和湖南三省兽类新纪录——安徽麝鼩
    杨思雨, 谢菲, 唐刻意, 付长坤, 刘洋, 刘少英, 陈顺德
    兽类学报    2023, 43 (5): 620-625.   DOI: 10.16829/j.slxb.150786
    摘要233)   HTML0)    PDF (12716KB)(120)    收藏
    Crocidura anhuiensis was reported as a new species in 2019 with its type locality in Huang Mountain, Anhui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ree shr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during field surveys in Wuyi Mountain, Fujian Province, Dongyang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nd Mang Mountain, Hunan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s, these specimens were confirmed to be C. anhuiensis, which is a new record for the mammal fauna of Fujian, Zhejiang, and Hunan provinces. This discovery expands the distribution range and enriches the biogeographic data of C. anhuiensi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北山羊集群行为及季节变化
    宋宇豪, 毕俊怀, 温苏雅勒图, 王国林, 李峰, 吕文兵, 周一凡, 潘幸幸, 张瑞东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44-552.   DOI: 10.16829/j.slxb.150731
    摘要232)   HTML2)    PDF (6250KB)(85)    收藏
    探究影响北山羊( Capra sibirica)种群动态变化和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可为北山羊种群研究和保护工作提供依据。2020年11月—2021年1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内蒙古乌拉特荒漠地区对北山羊的集群类型、大小及其季节性差异进行调查。共记录北山羊648群次,总计1 187只次,将其分为混合群、雌性群、母仔群、雄性群和独羊5种集群类型。其中,独羊386群次(59.6%),母仔群103群次(15.9%),雄性群81群次(12.5%),混合群65群次(10.0%)和雌性群13群次(2.0%)。北山羊最大群为11只,最小群为1只,全年平均集群大小为(1.83 ±1.45)只。在冷暖季,北山羊均以1~3只集群为主。各集群类型出现的频次及其季节性差异极显著( P < 0.001)。不同集群大小出现频次的季节性差异也极显著( P < 0.001)。不同集群类型的集群平均大小在冷暖季间有差异。研究结果显示,栖息地类型是影响北山羊集群大小的主要因素,食物资源的季节性变化和自身的繁殖周期是影响北山羊种群动态的主要因素。研究区域内食物缺乏,北山羊的生存环境堪忧,建议政府建立保护区,减少或转移部分北山羊分布区范围内的牲畜,减少人为干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东北梅花鹿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及廊道构建
    王启蕃, 陈红, 牛莹莹, 张子栋, 梁卓, 田新民, 张明海, 周绍春
    兽类学报    2023, 43 (5): 489-500.   DOI: 10.16829/j.slxb.150766
    摘要228)   HTML8)    PDF (19814KB)(137)    收藏
    东北梅花鹿( Cervus nippon hortulorum)在我国主要分布区为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和构建连接核心栖息地斑块的生态廊道是对该物种保护和恢复的基础。本研究于2018—2021年,通过大样方调查和相机监测的方法收集到763个梅花鹿出现位点,利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对该地区梅花鹿栖息地进行适宜性评价,基于最小成本路径(Least-cost path,LCP)分析方法识别并规划梅花鹿的迁移廊道。MaxEnt模型对环境变量预测的贡献率表明:河流、林间小道、常绿针叶林、居民区和公路对模型累积贡献率达77.3%,是影响梅花鹿分布的关键因子。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梅花鹿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55.62 km 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27.38%。适宜栖息地主要集中分布于西南部的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东部的东宁朝阳沟林场、绥阳三岔河和暖泉河林场,而研究区域中部适宜栖息地破碎化严重,且呈条带状分布。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减少以及破碎化可能是影响野生梅花鹿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基于栖息地适宜性分析结果和梅花鹿种群分布情况共确定总面积为705.22 km 2的4块梅花鹿核心栖息地斑块,构建总长度为84.43 km、最小宽度为600 m的3条适宜梅花鹿迁移的生态廊道。本研究成果可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开展野生东北梅花鹿种群恢复提供科学依据,亦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野外放归华南梅花鹿活动节律与家域特征
    李耀宇, 陈昕旸, 赵闪闪, 宋虓, 郭瑞, 徐爱春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01-512.   DOI: 10.16829/j.slxb.150762
    摘要224)   HTML0)    PDF (52005KB)(131)    收藏
    野外放归是保护生物学上维持稀有濒危大中型野生动物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途径。对野外放归后动物个体的活动节律和家域特征的研究有利于其科学有效的管理。本研究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 Cervus nippon kopschi)为研究对象,利用北斗卫星项圈对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外放归个体的活动轨迹进行了追踪。基于累积获取的21 854条高精度追踪记录,对其活动节律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最小凸多边形法(MCP)和核心密度估算法(KDE)对其家域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野外放归后的华南梅花鹿日活动节律呈双峰模式,为晨昏活动类型,双峰主要出现于06:00—09:00和15:00—21:00;(2)活动强度存在季节差异,秋季活动强度大于春、冬和夏季;(3)基于MCP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534.10 ±467.75) hm 2,基于KDE计算的家域面积为(125.18 ±95.55) hm 2(95%)、(18.24 ±15.12) hm 2(50%);(4)华南梅花鹿的家域面积(95% KDE)在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P < 0.01),秋季家域面积最大,夏季家域面积最小;(5)重叠度指数显示,雌雄重叠度指数均值(OI=0.44)高于同性别之间的指数(OI 雄性间=0.38,OI 雌性间=0.14),种群竞争对家域形成有一定影响。建议后续管理中重点关注华南梅花鹿秋冬季的核心分布活动区域,增大巡护频次、减少干扰、冬季持续开展食物投喂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冬眠动物体温调节机制:褐色脂肪组织的作用
    尚正文, 杨明, 王德华, 邢昕
    兽类学报    2023, 43 (5): 608-619.   DOI: 10.16829/j.slxb.150772
    摘要222)   HTML1)    PDF (7405KB)(128)    收藏
    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是哺乳动物特有的适应性产热器官,也是哺乳动物维持恒定体温的重要器官。恒定体温的维持需要付出巨大的能量代价,尤其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条件下。一些小型哺乳动物通过冬眠这一低体温、低代谢的生理适应策略在食物资源匮乏和(或)环境条件恶劣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少能量支出。哺乳动物在冬眠期间,体温表现出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每个由入眠、深冬眠、出眠和觉醒组成的周期被称为一个冬眠阵。BAT在冬眠动物体温的这一周期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首先介绍了哺乳动物BAT的产热调节机制,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对BAT产热的神经支配以及BAT细胞的产热信号的分子通路。随后按照体温调节周期的顺序,介绍了BAT在入眠、深冬眠、出眠和觉醒过程中的产热机制,包括肾上腺素能信号、脂质代谢和线粒体呼吸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储脂类冬眠动物BAT在没有低温和药物刺激条件下发生天然募集的独特表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深度学习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
    钟俊杰, 钮冰, 陈沁, 陈翔, 王艳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34-744.   DOI: 10.16829/j.slxb.150774
    摘要221)   HTML0)    PDF (4522KB)(128)    收藏
    野生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之一,但是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着野生动物的生存。而深度学习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研究方向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其灵活性使得它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图像识别、监测和音频识别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深度学习算法,综述了不同深度学习模型在野生动物保护中的应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包括有限的训练数据、环境条件的多变性以及野生动物行为的复杂性等。在未来利用深度学习保护野生动物,除了要解决数据获取和利用、图像的抗干扰等方面的挑战外,还需开发更加稳健和高效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满足野生动物保护的特殊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高海拔环境抑制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的胆汁酸代谢
    张佳钰, 安志芳, 王志洁, 陈晓琦, 魏登邦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53-567.   DOI: 10.16829/j.slxb.150805
    摘要220)   HTML3)    PDF (4247KB)(74)    收藏
    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特有动物,低氧寒冷的环境影响其生理活动。胆汁酸是一种具有两亲特性的固醇类衍生物,不仅有利于脂溶性营养成分和维生素吸收,而且作为信号激素参与组织器官的糖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具有调节功能,与动物适应环境有关。本文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和荧光PCR定量方法,以Sprague-Dawley (SD)大鼠为对照,比较分析了SD大鼠、高原鼢鼠( Myospalax baileyi)和高原鼠兔( Ochotona curzoniae)血清中胆汁酸的组成和含量以及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血清总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低于SD大鼠;随海拔升高,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含量均显著下降,高原鼢鼠显著低于高原鼠兔,肝脏中初级胆汁酸合成关键酶基因 CYP7A1CYP8B1CYP27A1CYP7B1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SD大鼠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经典途径合成,而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主要通过替代途径合成,提示高海拔环境抑制胆汁酸合成,低氧可能是主要的抑制因子。两种高原动物血清胆汁酸以非12-羟基胆汁酸和非结合型次级胆汁酸为主,结合型胆汁酸以甘氨酸结合型为主。特别是在高原鼢鼠血清中,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LCA)类胆汁酸含量显著高于高原鼠兔和SD大鼠,这可能与其适应高耗能的地下挖掘生活有关。总之,高原鼢鼠和高原鼠兔初级胆汁酸合成受低氧抑制且以替代途径为主,这可能是它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的结果。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群体基因组分析揭示短耳犬蝠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
    王菲, 赵华斌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44-651.   DOI: 10.16829/j.slxb.150824
    摘要219)   HTML2)    PDF (3516KB)(119)    收藏
    短耳犬蝠( Cynopterus brachyotis)是栖息在城市的典型蝙蝠物种。已发表的研究表明,短耳犬蝠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降低与快速城市化紧密相关,但该物种适应城市环境的遗传学基础仍缺乏研究。本研究基于已发表的短耳犬蝠历史样本(1931年)和当代样本(2011—2012年)的群体基因组重测序数据,通过位点突变频率、基于群体遗传分化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基于单倍型的选择信号检测方法和受选择基因座检测方法,探究了快速城市化对短耳犬蝠的影响及其适应城市化的遗传学基础。研究结果表明:短耳犬蝠历史群体中鉴定到669个受选择基因,基因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视觉和嗅觉等通路;在当代群体中鉴定到2 013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除了参与视觉和嗅觉相关通路外,还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通路中发挥作用。该结果提示,快速城市化可能影响短耳犬蝠的感官系统和免疫系统;为了适应快速城市化,短耳犬蝠可能在免疫、味觉和听觉等功能方面发生了适应性演化。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阿拉善荒漠啮齿动物优势种觅食活动对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
    刘丽娜, 袁帅, 李鑫, 付和平, 武晓东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89-701.   DOI: 10.16829/j.slxb.150800
    摘要200)   HTML0)    PDF (12597KB)(80)    收藏
    阿拉善荒漠脆弱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反应较敏感,不同放牧方式导致该生态系统的植被资源类型、密度、分布、盖度、基质以及动物感知捕食风险等各不相同。同域分布的荒漠啮齿动物在不同干扰下的觅食差异性对于荒漠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于2020年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技术对阿拉善荒漠区同域共存的三趾跳鼠( Dipus sagitta)、五趾跳鼠( Orientallactaga sibirica)和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3种优势鼠种在3种不同放牧方式下的摄食行为进行观测,结果显示:(1)不同放牧方式下3种啮齿动物优势种的种群密度与摄食行为成正比,放牧增加了五趾跳鼠种群密度,其摄食行为也在放牧强度大的生境中占比更多;子午沙鼠在放牧强度较小且植被盖度较高的生境中种群密度较高,摄食行为也多集中于此;三趾跳鼠在不同放牧方式下种群密度差异不大,相对来说在放牧强度更大的生境中花费的觅食努力更大;(2)相同放牧方式下,子午沙鼠面对食物会采取“觅食+取食+贮食”相结合的摄食策略,而三趾跳鼠和五趾跳鼠更倾向于“觅食+原地取食”的摄食策略。由此表明,尽管不同鼠种具有差异化的摄食策略,但是它们的觅食行为会受到放牧方式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通过改变啮齿动物种群密度、栖息地植被和土壤特征等环境因子造成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辽宁省兽类种新记录——花面狸
    张雷, 常劲, 冯超凡, 万冬梅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60-700.   DOI: 10.16829/j.slxb.150815
    摘要177)   HTML1)    PDF (4273KB)(102)    收藏
    Paguma larvata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in China. It is listed as a near-threatened species in the Red List of China’ s Vertebrates. In the past, there were no records of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Liaoning Province. During the camera trapping survey of animal diversity in the Qinglonghe, Bailangshan, and Wuhuad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Liaoning, 215 independent detections of Paguma larvata were captured by camera-trapping with 584 photographs and 106 video clips from January 2022 to May 2023. These image data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 of Paguma larvata in Liaoning Province, which not on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udy of biodiversity and species integrity in this province but also provides the basic data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Paguma larvata in China.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乳酸调控小鼠支持细胞增殖和基因表达的潜在机制分析
    张晓娜, 贾功雪, 伍仕鑫, 万瑞东, 王玉军, 杨其恩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68-579.   DOI: 10.16829/j.slxb.150778
    摘要172)   HTML2)    PDF (20814KB)(49)    收藏
    精子发生是哺乳动物产生功能配子的细胞分化过程。作为曲细精管中唯一的体细胞,支持细胞为各级生精细胞提供结构、营养和调节支持,在精子发生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睾丸中支持细胞总量是决定精子数量和生育能力的关键因素。支持细胞在胚胎发育后期和新生期睾丸中增殖,在成年睾丸中停止增殖。已发表的数据表明,支持细胞分泌的乳酸为精子发育提供能量和调控信号,但乳酸是否调控支持细胞增殖并不清楚。本研究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乳酸脱氢酶A (LDHA)在支持细胞中表达。利用条件性敲除小鼠模型发现,LDHA功能缺失导致支持细胞明显减少。进一步分析发现,敲除小鼠睾丸中支持细胞增殖指数在胚胎期16.5 d和出生后0 d分别下降了17.0%和9.0%,细胞凋亡的比例分别增加了86.9%和459.0%。分离纯化的支持细胞在添加10 mmol/L乳酸的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与对照相比,936个基因显著差异表达,其中695个表达上调,241个表达下调。GO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乳酸处理支持细胞的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显著上调,而DNA复制和氧化磷酸化显著下调。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得出结论:LDHA在小鼠支持细胞中表达,并对调节支持细胞增殖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高温暴露对黑线仓鼠能量代谢和组织氧化应激的影响
    张锐涵, 罗丹, 罗欣欣, 胡陈晓, 林珑, 陈倩, 曹静, 赵志军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10-722.   DOI: 10.16829/j.slxb.150822
    摘要157)   HTML0)    PDF (2899KB)(62)    收藏
    动物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调节影响动物生长、发育、繁殖、衰老等生活史特征。代谢率和组织线粒体呼吸率与自由基水平有关,是影响机体衰老的重要因素。为了探讨高温环境下能量代谢、主要代谢活性器官组织呼吸率、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内在联系,我们将室温(21℃)和暖温(32.5℃)驯化4周的黑线仓鼠( Cricetulus barabensis)分别进行急性高温暴露(37℃)48 h,分别测定摄入能、代谢率,以及褐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tissue,BAT)、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率,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基因( ucp)表达,蛋白羰基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使摄入能、消化能、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降低。暖温驯化后BAT、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活性分别降低了84.2%、50.0%和56.6%,急性高温暴露后肝脏COX活性降低了23.3%,但BAT和肌肉COX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21℃组黑线仓鼠在急性高温暴露后BAT中 ucp1表达下调89.5%、肝脏 ucp2下调76.2%、肌肉 ucp3下调58.8%,而32.5℃组在急性高温暴露后未发生显著变化。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MDA水平显著降低,而未影响肝脏和脑MDA水平;使肾脏蛋白羰基水平显著升高,但对其他组织影响不显著。急性高温暴露对各组织MDA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但显著降低了肝脏和心脏蛋白羰基水平。暖温驯化使肝脏和肌肉SOD活性显著降低,但未影响心脏、肺脏、肾脏和脑组织SOD活性。暖温驯化使心脏、肺脏、肾脏GSH-Px活性显著降低,使肌肉GSH-Px活性显著升高,而对肝脏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1)急性高温暴露对能量代谢和线粒体呼吸率的影响与动物生存的环境温度有关,生存的环境温度越低,受高温的影响越大;(2)在暖温驯化和急性高温暴露条件下,机体代谢率与线粒体呼吸率降低,但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肌肉和脑未出现显著的氧化应激和损伤,与“自由基假说”不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海南长臂猿的毛色变化
    祝常悦, 钟旭凯, 王昱心, 李文永, 齐旭明, 范朋飞
    兽类学报    2024, 44 (1): 1-13.   DOI: 10.16829/j.slxb.150809
    摘要152)   HTML0)    PDF (95947KB)(164)    收藏
    冠长臂猿属( Nomascus)动物作为具有明显毛色性二型的濒危灵长类,其毛色变化是判断个体性别、年龄与发育状态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海南长臂猿( N.hainanus)约2年的连续观察和既往可靠的影像资料,详细描述了该物种出生至周岁,雌性从亚成年至成年这两个毛色变化关键时期的外观特征和变色过程。本文发现通过对“冠”形、整体毛色、身体各部位变色顺序的观察,有助于在雨林环境中快速判断个体的大致年龄并反推其出生季节,识别可繁殖雌性个体。通过与近缘种进行对比,发现其婴猿毛色变化过程与东黑冠长臂猿( N.nasutus)更为相似,从宏观证据上支持了海南长臂猿目前被认可的系统发育地位,并讨论了其毛色变化模式对环境适应的可能解释。希望本文提出的操作性建议能够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方法相结合,提升濒危冠长臂猿物种野外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长爪鼩鼱和细鼩鼱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梅秀峰, 蔡赫, 韩美凤, 赵鑫旭, 张春凤, 时艳菁, 陈欢, 田新民, 张隽晟, 刘铸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02-709.   DOI: 10.16829/j.slxb.150699
    摘要145)   HTML0)    PDF (2612KB)(72)    收藏
    为明确长爪鼩鼱( 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 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11个样本和细鼩鼱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 b基因序列进行整合分析。两个物种不同地理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化格局:长爪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地理分布无相关性;细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国东北的样本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俄罗斯的样本和日本北海道的样本聚为一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性检验支持长爪鼩鼱在近期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而细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急剧扩张。上述结果支持长爪鼩鼱无亚种分化,细鼩鼱可能包含两个地理亚种,分别对应我国东北的地理种群以及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南部到滨海边疆区,包括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的地理种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双峰驼TLR1原核表达体系构建、抗体制备及组织表达分析
    谢东旭, 张睿, 索南吉, 刘柯江, 王亭玮, 王雯慧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45-752.   DOI: 10.16829/j.slxb.150780
    摘要135)   HTML0)    PDF (24011KB)(28)    收藏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并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诱导双峰驼TLR1(Toll-like receptors 1,TLR1)蛋白表达,制备兔抗双峰驼TLR1多克隆抗体,通过HE染色法和SABC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在双峰驼心脏、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中的表达。结果表明,得到的目的蛋白大小为62 kDa,与预测结果相符。重组蛋白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为1∶64 000,Western blot检测原核表达的重组蛋白TLR1能与对应抗体特异性识别。HE和SABC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LR1主要在双峰驼心脏的心肌细胞,肝脏的枯否细胞,脾脏的单核/巨噬细胞,肺脏的呼吸性细支气管上皮细胞、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肾脏的远曲小管上皮细胞上呈阳性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的兔抗双峰驼TLR1多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反应性并能用于TLR1的免疫组化检测,且为进一步探究TLR1在双峰驼不同组织器官中所扮演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林麝不同组织miRNA表达谱
    余苗杰, 徐忠鲜, 蒋雪梅, 王春花, 赵婵娟, 戚文华, 竭航
    兽类学报    2023, 43 (6): 723-733.   DOI: 10.16829/j.slxb.150744
    摘要131)   HTML0)    PDF (4155KB)(58)    收藏
    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是药用经济动物,其雄麝分泌的麝香是中成药和香水的重要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miRNAs在动物细胞发育、分化、凋亡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不同组织中miRNAs选择性表达。本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在Hi-seq 2500测序平台对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进行高通量测序,运用生物统计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6种器官和组织中miRNAs的表达情况,采用RT-q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林麝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和肌肉组织中共表达的miRNAs有1 650个,特异表达的miRNAs分别有86个、54个、44个、68个、83个和50个( P < 0.01),共表达的miRNAs在不同器官和组织中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P < 0.05),林麝心脏中部分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远远高于其他5种器官和组织中特异miRNAs的表达水平。KEGG分析表明:林麝肝脏特异表达miR-NA靶基因主要涉及Wnt信号通路(ko04310)、cAMP信号通路(ko04024)、ECM受体相互作用(ko04512)、Notch信号途径(ko04330)、AMPK信号通路(ko04152)等( P < 0.01)。随机选择9个miRNAs,利用RT-qPCR验证其在健康和化脓性林麝肝脏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其中9个miRNAs的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第十六届全国野生动物生态与资源保护学术研讨会及兽类学分会委员会换届会议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 《兽类学报》编辑部
    兽类学报    2023, 43 (5): 626-626.  
    摘要128)   HTML5)    PDF (1234KB)(309)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