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2年 第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1982-07-20
    白马雪山东坡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群、活动路线及食性的初步观察
    木文伟1, 杨德华2
    1982, 2(2):  125-131. 
    摘要 ( )   PDF (34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1年4-7月,笔者对滇西北德钦县的白马雪山东坡滇金丝猴群的活动路线及食性作了初步观察。由于时间短促和本工作难度较大(森林茂密、坡陡、每群个体数很难确切统计),只能根据考察资料和当地多次猎获过滇金丝猴的猎人提供的情况,加以综合分析整理。 自该种订名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对滇金丝猴食性的研究,还未曾见有专题报道。MilneEdwards在发表新种时,仅介绍了部分生物学资料(Elliot 1913)。彭鸿缓等(1962)报导仅证明滇金丝猴确实存在。近年李致祥(1981)报导滇金丝猴的分布和习性时,关于食性部分,也只作了摘要式的说明。杨德华等(1981,1982)作了初步的考察。
    鼬獾的昼夜节律行为
    盛和林
    1982, 2(2):  132-132. 
    摘要 ( )   PDF (92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们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来自浙江、江苏的3只鼬獾(Melogale moschata),用自动记录装置记录其昼夜(连续24个小时)节律活动。 春季节律行为 从3月至4月中旬,共测定35只次(19;♀16),结果见图1。两性均在傍晚开始活动,直至清晨5点以后结束。日落后出现活动高峰,每小时内出巢的活动时间在40分钟以上;午夜稍低;天明前活动再次加强。白天则长时间睡眠,很少活动,即使在笼中投饲,也很少理会(与黄助显著不同)。每天活动的总时间,雄性为8小时20分,雌性为7小时42分。
    我国原麝一新亚种——安徽亚种
    王歧山1, 胡小龙1, 颜于宏2
    1982, 2(2):  133-138. 
    摘要 ( )   PDF (365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安徽大别山区的原麝与分布在黄河以北的原麝指名亚种有所不同,经研究为一新亚种,定名为原麝安徽亚种 Moschus moschiferus anhuiensis Wang Hu et Yan su-bsp.nov. 正模:佛麝7903号,♂成体,1979年3月27日采于安徽金寨县长岭(北纬31°10′42″,东径115°53′48″),海拔约500米。 配模:佛麝7904号,♀成体,1979年4月14日采于安徽霍山县下符桥,海拔约100米。 副模:佛麝7915号,♀成体,1979年2月21日采于安徽六安县独山,海拔约150米。 以上正、副模标本存于安徽大学生物系标本室,配模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菊头蝠捕食时对障碍物的回避能力
    孙心德, 章森福
    1982, 2(2):  139-142. 
    摘要 ( )   PDF (232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食虫蝙蝠依靠发射超声讯号并收听其回声来感知周围环境。Griffin(1944)将此过程命名为“回声定位”(Echolocation)。测定这种“回声定位”能力,通常都采用障碍物回避试验法(Griffin,1944,1974;Suga,1969;Jen,1980),即让蝙蝠在静止不动的细丝阵列之间飞行,记录碰撞和回避障碍物的次数,以判断蝙蝠“回声定位”能力的有无和高低。Jell与 McCarty(1978)发展了这一方法,让蝙蝠在障碍物间捕食飞行,并比较观察,发现蝙蝠能有效地回避障碍目标。了解自然界中以捕食昆虫为生的蝙蝠,在其捕食过程中,如何回避障碍物这个问题,对研究食虫蝙蝠的“回声定位”机制是有意义的。本文以鲁氏菊头蝠(Rhinolophus rouxi)为对象进行了实验研究。
    伏翼的季节性活动与温度及光等环境因子的关系
    黄文几1, 黄辛2
    1982, 2(2):  143-155. 
    摘要 ( )   PDF (29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伏翼(Pipistrellus abramus Temminck)为夜行性食虫小蝙蝠类,广布于我国南北和邻近国家,常成小群栖息于城市近郊或小城镇房屋的瓦盖下及屋檐下空隙中。这种蝙蝠在许多地区都有冬眠现象。过去对其季节活动与环境因子关系缺少完整的研究。为此作者于1965—67,1977—79及1981年在上海郊区作了初步观察。结果表明伏翼在不同季节中,其飞出搜食活动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这种变化同环境因子,特别是温度和光等因子有密切关系。
    第三届国际兽类学大会在赫尔辛基召开——中国代表首次参加国际兽类学术活动
    杜继曾
    1982, 2(2):  156-156. 
    摘要 ( )   PDF (8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第三屈国际兽类学大会(简称Ⅲ ITC)于1982年8月15—20日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世界55个国家,计747人,提出论文600余篇。中国代表5人:夏武平(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杨安峰(北京大学生物系)、高耀亭(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马逸清(黑龙江省自然资源研究所)和杜继曾(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受到大会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该会是兽类学领域的综合性大型国际会议。大会执委会主席为苏联的V.E.Sokolov院士,副主席兼组织委员会主席为芬兰的E.Palmen教授。东道国组织委员会,代表国际生物科学联盟兽类学部组织本届会议。
    浙江省兽类区系及地理分布
    诸葛阳
    1982, 2(2):  157-166. 
    摘要 ( )   PDF (277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浙江省兽类区系过去有一些报道。Swinhoe(1874)曾记录宁波附近的毛冠鹿;Ping(秉志,1924)记录过定海1只幼抹香鲸;Sowerby(1933)又记述过浙江啮齿动物3种和Allen(1938-1940)浙江兽类43种;Ellerman & Morrison-Scott(1951)记录浙江兽类26种;崔秀亭等(1959)报道了庆元县小型哺乳动物22种;诸葛阳(1962)报道过杭州市郊区啮齿类和食虫类12种;温业新等(1981)记述了浙江翼手类19种。最近我们查看了浙江博物馆收藏多年的兽类标本40种,其中为本省新记录的有9种。根据我们在1958—1960年、1962—1964年对本省兽类作过的调查资料,特别是1979—1981年比较系统地对杭州、加兴、金华、丽水、温州及舟山等地区的二十多个县,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亚种补充研究—包括两个新亚种
    蔡桂全1, 冯祚建2
    1982, 2(2):  167-182. 
    摘要 ( )   PDF (68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兔(Lepus oiostolus)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毗邻地区,整个分布区大约在东经78.5°-103.3° 北纬27.7°-39.0°之间。 高耀亭、冯祚建于1964年曾将高原兔分为5个亚种:Lepus oiostolus oiostolus、L.o.sechuenensis、L.o.grahami、L.o.przewalskiiL.o.comus
    中国鼢鼠(EOSPALAX)亚属分类研究
    樊乃昌, 施银柱
    1982, 2(2):  183-199. 
    摘要 ( )   PDF (582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我国分布的鼢鼠隶属于Cricetidae科,Myospalax属。迄今已知它们仅分布于中国、蒙古和苏联的亚洲部分。而这属里种的数目,尤其是Eospalax亚属(凸颅鼢鼠亚属)内近似类型订立成种或亚种的数目,虽几经变动看法仍不一致,并且时有混淆。目前我国学者主要依据Allen(1938,1940),Ellerman(1941),Ellerman等(1951)和Ъанников(1960)的有关记述对分布于我国的鼢鼠进行分类的。有关兽类调查报告—《东北兽类调查报告》、《青海甘肃兽类调查报告》、《甘肃省啮齿动物的分布》及其它有关研究报告中,曾涉及到一部分种的分类、分布。综合这些文献记述,我国学者将现存于中国的助鼠分订为以下的5种,即M. psilisrns(Milpe-Edwards, 1874); M. aspal。二(Pallas, 1776)〔曾名M. dybowskii〕(以上属Myospalax亚属);M. fontanieri(Milne-Edwards,1867);M. rothschildi(Thomas,1911)M. Smithi(Tho-mas, 1911)(以上三种属Eospalax亚属)。
    宽耳犬吻蝠(Tadarida teniotis Rafinesoque)在安徽的发现
    徐亚君1, 程炳功2, 方德安2, 汪琳2
    1982, 2(2):  200-200. 
    摘要 ( )   PDF (4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安徽翼手目的研究,G.M.Allen(1938)在《中国及蒙古的兽类》一书中仅记载了2种。此后,王歧山等在《安徽兽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又记载了3种。直到1978年黄文几等在《安徽哺乳动物调查和地理区划》一文共记述20种,分属菊头蝠科、蹄蝠科和蝙蝠科3科。
    仓鼠属三个种的核型分析
    徐肇华, 黄文几
    1982, 2(2):  201-210. 
    摘要 ( )   PDF (53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分析了仓鼠属三个种的常规核型及G带核型,即大搬仓鼠(Cricetulus triton)2n=28,长尾仓鼠(C.longicaudatus)2n=24,花背仓鼠(C.barabensis)2n=22。讨论时结合文献报道的短尾仓鼠(C.eversmanni),无斑短尾仓鼠(C.curtatus),灰仓鼠(C.migratorius)的有关核型资料作了比较,结果证明:(1)染色体是鉴别这6个种类的有效方法之一。(2)大搬仓鼠具有较原始的核型,可能是祖先进化中的一个早期分枝。(3)这6个种类的染色体进化机制主要是罗伯逊融合,但也有染色体的断裂、易位和倒转。
    黑线姬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更新的研究
    祝龙彪, 钱国桢
    1982, 2(2):  211-217. 
    摘要 ( )   PDF (25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动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及种群的更新,是了解种群数量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动物种群更新是受种群内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及外界诸因素影响的,深入研究种群的更新规律及导致变动的原因,常能合理地拟定控制动物数量的科学方法。因此这项研究具有理论上及实践上的意义。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上海郊区农田中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一种鼠类(盛林等1959)。本文根据1962—1964年及1979—1980年的工作,共获黑线姬鼠5367只。对其种群的年龄结构,繁殖季节波动,种群周期性更新规律等作了初步分析,对郊区农田选择最佳突击灭鼠时机提出了依据。
    《世界哺乳动物种名录》简介
    汪松
    1982, 2(2):  218-218. 
    摘要 ( )   PDF (83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久以来,国际上没有一本完整的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这对兽类专业工作者或与之有关的各方面人员,往往感到十分不便,虽然,有些专类可以通过专著查考,如啮齿目;有些地区可以通过地区性的分类名录查考。如古北界、北美;但毕竟不如有一本综合全世界兽类的分类名录查考方便。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分类学家Corbet和Hill合作编篡的这一本世界兽类名录的问世,基本上可以满足各方面一般查考兽类分类及分布之需。
    根田鼠巢区的研究
    孙儒泳1, 郑生武2, 崔瑞贤2
    1982, 2(2):  219-232. 
    摘要 ( )   PDF (30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 Pallas)是高山草甸带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里优势的啮齿动物,它是植食性的,在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下与生产者(草本植物)相联、与牲畜竞争牧草,上为二级消费者动物(肉食动物,如鼬类等)的基本饲料。阐明根田鼠生态学及其在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里的能流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是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重要组成部分。国外报道为非黄胆性钩端螺旋体病重要宿主动物之一。
    翼手目核型研究的进展
    王宗仁
    1982, 2(2):  233-244. 
    摘要 ( )   PDF (28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今,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5000种哺乳动物。这么多的哺乳动物是如何分类及分化的呢?以往的分类学、形态学、古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发生学及生态地理学的研究已经对这个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最近开展起来的核型分析可以获得更为有力的证据。将其作为研究手段之一,具有重要的作用。日本科学家木原均博士曾说过:“地球的历史记在地层上,生物的历史记在染色体上”。最近的研究表明:染色体不仅作为遗传物质的载体而受到重视,而且它的形态与数目的变化可以隐藏着生物进化的历史。因此,从核型分析来看某些生物进化的过程,对于目前的形态分类学及系统进化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关于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的研究
    韩存志
    1982, 2(2):  245-252. 
    摘要 ( )   PDF (27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鱀豚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水生哺乳动物,也是世界现存的4种淡水豚(拉河豚Pontoporia blainvillei,亚河豚Inia geoffrensis,恒河豚Platanista gangetica和白鱀豚)中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近几年来,白鱀豚已为很多人所熟知,并像大熊猫一样,被视为我国的“国宝”。 对白鱀豚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开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长江下游南京至贵池江段白鱀豚的观察
    周开亚1, 李悦民1, 西胁昌治2, 片冈照男3
    1982, 2(2):  253-254. 
    摘要 ( )   PDF (16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白鱀豚(Lipotes vexillifer)在长江下游自湖口至长江口都有分布。长江下游白鱀豚的生态观察始自1979年,但并未中断。其后南京至贵池间约250公里的长江段的观察,更有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西胁昌治博士和鸟羽水族馆副馆长片罔照男于1981年3月15—21日参加了工作。现作简短报道。 1979年8月20日在太阳洲主航道中见到白鱀豚1头,次日该江段北岸群众两次发现白鱀豚在岸边游过。这一时期的白鱀豚不易跟踪观察,它们出水呼吸几次后,即消灭在远处。观察中也见到江豚(Neophocaena)10余头。1980年2月22日在太阳洲江段见到江豚两头,未发现白鱀豚。当天13:30在土桥附近见2头白鱀豚成体和1头幼体。它们在此活动了40分钟以上。2月24日返经太阳洲时见1头,白暨豚,另有4头江豚0 1981年春,联合考察船于3月15日自南京启航0 16日傍晚在芜湖附近的白茹沙江段见到江豚一群约10-12头,18日在接近土桥时又见到数头。19日上午在太阳洲见江豚一群约10余头。中午到达大通江面,先遇见数头江豚,接着见到一群带有幼体的白暨豚共约8-10头在近北岸处觅食。约40分钟后,此群离去,在附近又见到江豚6头左右。3月19日下午在梅龙和贵池及3月20日上午在梅龙也都见到江豚。据渔民报告,3月19日下午在白茹沙见到白暨豚在江中活动。1981年7月6日的观察中,在新港附近发现白暨豚2头,江豚3头。其中1头江豚背着幼豚。接着又在黑沙洲洲头附近遇见白暨豚3头。次日上午在近土桥外观察到白暨豚4头,江豚2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