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3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3-03-30
    研究论文
    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江峰, 宋鹏飞, 张婧捷, 高红梅, 汪海静, 蔡振媛, 刘道鑫, 张同作
    2023, 43(2):  129-140.  DOI: 10.16829/j.slxb.150701
    摘要 ( )   HTML ( )   PDF (470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而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甘肃两当县和陕西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潜在致病菌、代谢及疾病相关功能均有显著差异。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疾病相关功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养殖场,并以肠型2为主,其主导菌为厚壁菌门、UCG-005和拟杆菌属;两当县和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潜在致病菌相对丰度较低。本研究推测食物组成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差异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是导致α多样性和潜在致病菌下降的重要因素。该结果可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人工饲养环境评估和未来的再引入计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一夫一妻西黑冠长臂猿的群体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李紫千, 朱永亮, 李林国, 李伟, 杨建光, 管振华, 蒋学龙
    2023, 43(2):  141-148.  DOI: 10.16829/j.slxb.150726
    摘要 ( )   HTML ( )   PDF (194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 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多的果实类食物。研究结果支持长臂猿在高纬度栖息地中采取能量保守的行为策略,与在无量山的研究对比,反映出栖息地食物分布模式对行为策略的影响。未来需要对更多一夫一妻长臂猿开展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这将有助于充分理解长臂猿的适应行为和社会组织演化。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退缩:以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叶秀林, 郭克疾, 李欣蕊, 吴庆, 张梦斐, 李明, 赵序茅
    2023, 43(2):  149-156.  DOI: 10.16829/j.slxb.150706
    摘要 ( )   HTML ( )   PDF (15121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放牧、道路、居民点等) 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 ~ 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小兴安岭马鹿粪便的分解速率
    邵雪峰, 平晓莹, 李月圆, 陈龙, 聂志文, 胡远满, 李月辉
    2023, 43(2):  157-163.  DOI: 10.16829/j.slxb.150682
    摘要 ( )   HTML ( )   PDF (143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低、粪便分散导致的原地回访观测耗时耗力难以完成的问题,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小兴安岭范围内,选择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1月收集38堆马鹿 (Cervus elaphus) 的新鲜粪便,将这些粪便堆集中移至方便回访的一处马鹿代表性生境——阳坡针阔混交林,记录每堆粪便的原始粪粒数,之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回访并记录每堆粪便剩余的粪粒数和各粪便堆是否分解完全,共回访8次。利用R 4.1.2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的截距b0和斜率b1,再利用MATLAB R2020b计算粪便分解速率。结果表明,马鹿粪便的平均分解速率为 (646 ± 53) d。本研究将粪便人工移动集中放置于一处进行观测实验,为研究低种群密度的动物粪便分解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丰富了我国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研究,从而减小了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种群数量的阻碍。

    雌雄同居对子午沙鼠情绪及下丘脑催产素表达的影响
    缪菲, 孔子玄, 杨少斌, 于鹏
    2023, 43(2):  164-170.  DOI: 10.16829/j.slxb.150725
    摘要 ( )   HTML ( )   PDF (867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雄同居是配偶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涉及到一系列生理和情绪的变化,对长期稳定的配偶关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单配制动物模型较少,雌雄同居过程中的神经调控,尤其是两性差异仍不清楚。本研究以室内繁殖的子午沙鼠 (Meriones meridianus) 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架十字迷宫、强迫游泳和免疫组化法,探究雌雄同居对雌雄子午沙鼠的情绪变化及其相关脑区催产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同居10 d后,在高架十字迷宫中,雌性沙鼠进入开放臂的频次显著减少 (P < 0.05),焦虑指数显著升高 (P < 0.05);在强迫游泳实验中,同居组雌性沙鼠停止游泳的频次和时间显著增加 (P < 0.05);同居组雌性沙鼠在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的催产素表达水平显著升高 (P < 0.05)。然而同居组雄性的行为和催产素水平均没有出现显著变化,这可能与雌雄配偶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两性不同步有关。综上,雌雄同居仅使得雌性子午沙鼠表现出焦虑样行为,且下丘脑催产素系统可能参与了该过程。

    青海岩羊源小反刍兽疫病毒NF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
    阚威, 李雷斌, 赵旭阳, 杨林, 孙雨, 蔡金山
    2023, 43(2):  171-181.  DOI: 10.16829/j.slxb.150673
    摘要 ( )   HTML ( )   PDF (2099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21年1月19日,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巴隆乡伊克高里村发生岩羊不明原因的死亡,表现为离群独处、卧地不起、体质虚弱、觅食困难、肛门周围黑色附着物等现象。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学解剖及实时荧光RT-PCR诊断,为小反刍兽疫病毒 (PPRV) 感染。采用RT-PCR技术从病死岩羊病料组织中扩增出了PPRV NF基因的部分片段。采用MegAlig、NT1和MEGA6.0软件对岩羊PPRV株N、F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和分析,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此次岩羊感染的PPRV株N、F基因片段与新疆株 (China/Xinjiang/2015/16) 序列片段的同源性分别为99.43%和99.73%。遗传进化分析,该病原属于基因Ⅳ系。在NF基因核酸序列水平上,与国内新疆地区分离毒株亲缘关系最近,同在一个小的分支;与国外毒株相比,N基因与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远,F基因与国外分离毒株亲缘关系较远。综上所述,青海岩羊源PPRV株属于基因Ⅳ系,与当前我国流行的野毒株属于同一个谱系。

    大蹄蝠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邵伟伟, 乔芬, 蔡玮, 林植华, 韦力
    2023, 43(2):  182-192.  DOI: 10.16829/j.slxb.150724
    摘要 ( )   HTML ( )   PDF (1908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 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比例最多的是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分别有173 953个 (34.94%) 和222 591个 (44.71%),相对丰度分别为77.78 loci/Mb和99.52 loci/Mb。微卫星数量从单碱基重复到六碱基重复单元最多的类型分别为 (A)n、(AC)n、(TAT)n、(TTTA)n、(AACAA)n和 (TATCTA)n,比例分别为95.14%、55.25%、38.41%、22.17%、48.68%和20.30%。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分别为322 666 个和2 541.57 loci/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分别为1 461个和461.98 loci/Mb。基因间区和全基因组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相似。编码区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三碱基重复单元,外显子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单元。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下游500 bp各个区域微卫星丰度分别为16 400.94 loci/Mb、972.12 loci/Mb、2 180.66 loci/Mb和3 899.89 loci/Mb。大蹄蝠基因中含有微卫星的编码序列 (Coding sequence, CDS) 1 461条,被注释到的基因有1 226个。GO注释到63个主要功能基因中,并分配到26 439个GO条目。KEGG富集最显著的是信号传导通路,含有146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大蹄蝠高质量微卫星的筛选提供参考,还将进一步为翼手目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微卫星在全基因组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综述
    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对策
    张同作, 江峰, 张婧捷, 蔡振媛, 高红梅, 顾海峰, 宋鹏飞
    2023, 43(2):  193-205.  DOI: 10.16829/j.slxb.150698
    摘要 ( )   HTML ( )   PDF (149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公园,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其中兽类和鸟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32.26%和19.90%;具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包括46.77%的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兽类和7.65%的中国特有鸟类,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本文简要回顾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三江源野生动物濒危成因,提出了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创新栖息地保护技术、建立野生动物迁移廊道及避难所、开展草畜平衡管理、疫源疫病控制、人兽冲突研究和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严格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方法与技术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张清浩, 姚松, 徐恺, 刘统, 肖文宏, 白兵勇, 黄小群, 肖治术
    2023, 43(2):  206-214.  DOI: 10.16829/j.slxb.150633
    摘要 ( )   HTML ( )   PDF (30066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 (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 (Pomatorhinus hypoleucos) 和蓝鹀 (Latoucheornis siemsseni) 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雕 (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猕猴 (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 (EN)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有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1种,近危物种 (NT) 有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1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CR)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4种,近危物种 (NT) 10种。兽类中,野猪 (Sus scrofa)、中国豪猪 (Hystrix hodgsoni) 和猪獾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占据前三位;鸟类中,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较高。此外,人类活动和家畜放牧是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主要人为干扰,同时发现生态旅游所圈养的猕猴发生逃逸,首次获得其在保护区内活动的图像记录。本研究完善了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谢博, 农秀萍, 黄国力, 黄蓉, 姚维, 林建忠, 周岐海
    2023, 43(2):  215-223.  DOI: 10.16829/j.slxb.150653
    摘要 ( )   HTML ( )   PDF (12877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 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 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0种,鸟类9目20科61种,其中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的有2种,易危 (VU) 6种,近危 (NT) 19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 (RAI) 最高的兽类是小泡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鸟类是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为后续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简报
    宁夏兽类两新纪录——川西缺齿鼩和小纹背鼩鼱
    周利, 廖锐, 侯全芬, 陈顺德, 刘少英
    2023, 43(2):  224-228.  DOI: 10.16829/j.slxb.150709
    摘要 ( )   HTML ( )   PDF (7850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原鼢鼠和甘肃鼢鼠胆汁无机元素含量分析
    覃雯, 杨传华, 蔡振媛
    2023, 43(2):  229-234.  DOI: 10.16829/j.slxb.150685
    摘要 ( )   HTML ( )   PDF (1583KB) ( )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深切缅怀冯祚建、马建章、胡锦矗先生
    2023, 43(2):  235-236.  DOI: 10.16829/j.slxb.150790
    摘要 ( )   HTML ( )   PDF (1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