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4年 第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马麝诸种群地理分化初步探讨
    夏霖 杨奇森 魏辅文 李明
    2004, 24(1):  1-5.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马麝是我国的一种重要经济动物, 是古北界特有种, 主要分布在我国青藏高原及其临近地区。为保护物种多样性, 本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分子水平探讨了马麝各地理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问题。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 的DNA 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 马麝四川种群、甘肃种群和西藏两种群在大约100 万年前具有共同祖先。四川种群最先分化出来, 甘肃马麝与西藏马麝的关系最近, 四川马麝与西藏马麝、甘肃马麝间的关系较远, 甘肃马麝与四川马麝约在80 万年前分化, 而甘肃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间分化时间则分别为34万年和57 万年前, 四川马麝与西藏察隅和类乌齐两种群马麝分化时间在90 万年和100 万年前。结果初步表明分布于甘肃、四川和西藏的马麝种群可能为不同的亚种。
    西藏慈巴沟自然保护区鬣羚生境选择的季节性变化
    吴鹏举  张恩迪
    2004, 24(1):  6-12.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1 年12 月至2002 年8 月, 在西藏察隅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设立固定样方的方法, 调查鬣羚对植被类型, 海拔、坡度、郁闭度、隐蔽度以及水源距离等指标的选择利用情况。通过计算Ivlev 的选择性指数,对鬣羚植被类型选择及其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鬣羚冬季主要选择箭竹—针叶林型, 到春季向下迁移, 对针阔混交林的选择性最大, 而夏季向上迁移, 利用范围扩大, 选择类型包括针阔混交林、箭竹—针叶林、杜鹃—针叶林。鬣羚对植被与对海拔高度选择趋势呈极显著相关( P < 0.01) , 表明海拔高度和植被类型对鬣羚活动分布有着相似的影响。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可能是鬣羚对植被类型和垂直高度选择变化的主要原因。鬣羚在春季和冬季对平缓坡利用最大, 夏季对急陡坡利用最大, 这可能是因为随坡位变化而表现出的冬春与夏季差异。但鬣羚对隐蔽度、郁闭度和水源距离这3 个因子的选择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仅表现为利用中隐蔽度、高郁闭度和距离水源较近的地方。
    大熊猫神经营养素- 4 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饶刚 方盛国 Tsutomu Fujihara 魏辅文
    2004, 24(1):  13-18.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PCR 技术, 直接从大熊猫基因组DNA 上克隆得到其神经营养素- 4 的成熟肽编码序列, 通过序列分析发现, 该基因在进化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将神经营养素- 4 成熟肽完整编码序列克隆至pGEX- 4T- 3 表达载体, 并经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原核生物表达, 获得了大熊猫重组蛋白神经营养素- 4。重组表达蛋白经纯化后, 进行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神经营养因子的活性鉴定, 发现其能够诱导神经细胞分化产生突触, 具有预期的生物学活性。对大熊猫神经营养素- 4 的基因工程研究, 为大熊猫癫痫的基因治疗奠定了基础。
    黄山短尾猴的冬季产仔
    尹华宝 李进华  周立志 葛继志 Consuel Ionica  Carol M. Berman
    2004, 24(1):  19-22. 
    摘要 ( )   PDF (9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动物的繁殖时间是动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其栖息环境适应的结果。黄山的短尾猴属于季节性繁殖的动物, 其产仔期一般在1~5 月。但在2001 年, 记录了一例短尾猴在冬季产仔, 产仔日期为11 月29 日。为分析其原因, 依据1988~2001 年连续14 年的产仔数据及当地连续14 年的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及日照长度) , 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 黄山短尾猴产仔时间的推移与栖息地年平均气温显著相关( P < 0.05) , 而与年平均降水量及日照长度无显著相关( P > 0.05) 。
    甘肃鼠兔贮草越冬及其生物学意义
    苏建平  连新明  张同作  崔庆虎  刘季科
    2004, 24(1):  23-29. 
    摘要 ( )   PDF (10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采自草甸、灌丛和弃耕地3 种类型栖息地共27 个甘肃鼠兔草堆的研究结果表明, 每个草堆干重在23.8~984.2 g 之间, 平均184.2 g , 总计含有26 种双子叶植物和一些禾本科单子叶植物。分析显示, 草堆大小(食物重量) 与栖息地植被类型无关。在贮存干草堆时, 甘肃鼠兔对不同植物成分具有强烈的选择性, 其中, 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分别占总重量的8.06 %和84.61 % , 与它们各自在栖息地中的生物量百分比51.76 %和39.57 %形成鲜明对照。甘肃鼠兔对植物种类的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受栖息地植被类型的影响, 但最喜食的几种植物却基本不变, 它们是美丽风毛菊、棘豆、麻花艽、禾草、线叶龙胆。人工去除栖息地中的干草堆后, 甘肃鼠兔种群越冬存活率从对照样地的51.84 %下降到21.33 % , 表明草堆食物对其成功越冬有一定正效应。野外观察证实, 甘肃鼠兔的鸣声不及同域分布的高原鼠兔发达, 但前者具有贮存食物越冬的习性, 而后者却不贮存越冬食物, 此结果不支持“鼠兔类动物建立草堆的行为与鸣声行为平行发育”的观点。
    四川七种蝙蝠的核型
    吴毅  原田正史  李艳红
    2004, 24(1):  30-35. 
    摘要 ( )   PDF (16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了四川地区7 种蝙蝠的核型。菊头蝠科2 种, 即角菊头蝠( Rhinolophus cornutus) 的核型为2n =62 , FN = 60 ; 栗黄菊头蝠( R. sinicus) 的核型为2n = 36 , FN = 60。蹄蝠科1 种, 即大蹄蝠( H. armiger) 的核型为2n = 32 , FN = 60。蝙蝠科3 种, 即伏翼( Pipistrellus abramns) 的核型为2n = 26 , FN = 44 ; 南蝠( Ia io) 的核型为2n = 50 , FN = 48 ; 山蝠( Nyctalus velutinus) 的核型为2n = 36 , FN = 50。犬吻蝠科的皱唇蝠( Tadarida teniotis) 的核型为2n = 48 , FN = 62。南蝠的核型为首次报道, 但栗黄菊头蝠的核型2n = 36 与安徽张维道报道相同, 而与印度和斯里兰卡同种R. rouxii 的核型2n = 56 迥异。分布在中国的栗黄菊头蝠R. sinicus 应为独立种而不是R. rouxii 的中国亚种。另5 种蝙蝠的核型与前人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Jolly - Seber 法估算长爪沙鼠种群参数的适用性探讨
    刘伟  宛新荣  王广和  刘文东  钟文勤
    2004, 24(1):  36-41.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2000 年6 月~10 月群居性长爪沙鼠野生种群的标志重捕资料为依据, 采用Jolly - Seber 模型估算了该鼠种群参数, 结果表明, 长爪沙鼠个体间具等捕性(Leslie 法检验) , 研究期间取样个体的重捕率平均为89.7 %(77.4 % ~ 100 %) ; 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合理的生物学意义, 认为采用该模型估算长爪沙鼠种群参数是适用的。
    局部实验增温对根田鼠栖息地内斑块利用的影响
    孙平  赵新全  魏万红  徐世晓  赵伟  赵同标
    2004, 24(1):  42-47. 
    摘要 ( )   PDF (11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讨局部实验增温所形成的斑块效应对根田鼠栖息地利用的可能影响, 通过建立开顶式增温小室模拟全球变暖, 采用标志重捕法分别调查了不同放牧强度样地上4 种处理内根田鼠的捕获频次。这4 种处理分别为实验增温组、剪草模拟放牧组、实验增温兼剪草模拟放牧组以及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 ⑴不同的放牧强度对根田鼠的捕获频次没有显著影响; 在重度放牧样地上, 不论是暖季还是冷季, 4 种处理内根田鼠的捕获频次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在轻度放牧样地上, 暖季, 4 种处理内根田鼠的捕获频次间没有显著差异, 而在冷季, 这种差异则可达到显著水平( P < 0.5) 。⑵增温小室的建立所形成的隐蔽效应对根田鼠的栖息地选择并没有显著影响,剪草处理对根田鼠的栖息地选择也没有影响, 在暖季, 局部实验增温对根田鼠的栖息地选择并无影响; 在冷季,实验增温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显著( P < 0.5) , 而实验增温兼剪草模拟放牧组与剪草模拟放牧组间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 在暖季, 局部实验增温对根田鼠的栖息地选择不存在明显影响, 而在冷季, 这种影响在实验增温组与对照组间达到显著水平, 而实验增温兼剪草模拟放牧组与剪草模拟放牧组间则不明显。
    卧龙及草坡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种群与保护
    胡锦矗
    2004, 24(1):  48-52. 
    摘要 ( )   PDF (10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卧龙和草坡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系统为主, 面积3 224 km2 , 为中国大熊猫分布区最大的保护区。自1974 年以来, 我们经过多次调查, 其栖息地由约2 500 km2 缩减到现今约800 km2 。大熊猫在该地所选择的最适生境在海拔2 800~3 100 m一带的三、四级夷平地带, 面积约4 ×104 hm2 。大熊猫的种群数量, 据1974 年调查有195 只(其中卧龙为145 只) , 1983 年冷箭竹大面积开花后种群有所下降, 而上世纪90 年代以后有所恢复, 现在约有150 只。在保护对策上, 应在4 个隔离种群间退耕还林, 控制交通流量和禁止夜间通行, 扩大保护范围到毗邻的县, 对最适的栖息地实行绝对保护, 并控制旅游规模及旅客流量。
    非人灵长类社会等级现象的研究进展
    李宏群  张育辉  李保国
    2004, 24(1):  53-60.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等级结构在群居生活种类中普遍存在, 在非人灵长类尤为突出。该文主要对近年来有关灵长类等级现象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综述, 认为等级现象与个体的年龄、性别、母亲的顺位以及呆在群内时间长短等自身因素相关, 也反映在个体之间的攻击、理毛、爬跨和近距等社会交往行为中。等级结构在不同动物中又不尽相同, 故研究中需要对具体物种做具体分析。等级现象的存在, 不仅有利于动物群体的生存, 而且对动物个体也是有利的。
    啮齿动物的贮藏行为与植物种子的扩散
    肖治术 张知彬
    2004, 24(1):  61-70. 
    摘要 ( )   PDF (1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绝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方面取食大量的植物种子和果实, 另一方面通过其贮食行为将植物种子和果实搬运到远离母树的地点, 即扩散, 并将它们分散埋藏在落叶下或浅表的土层中, 从而影响种子和果实的时空分布, 最后导致幼苗在有利的条件下发生和建成, 实现植物更新。啮齿动物与植物种子和果实之间已广泛形成了互惠或协同进化的关系。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对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产生影响: 选择、搬运和埋藏以及随后对种子和幼苗存活和死亡的影响等。本文综述了啮齿动物对植物种子和果实贮藏的研究结果, 以期为进一步开展啮齿动物的贮食行为在植物种子和果实的扩散中的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
    ISSR 标记技术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谢佳燕 张知彬
    2004, 24(1):  71-77.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ISSR ( 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 技术是在PCR 中直接使用微卫星序列进行DNA 扩增的一种DNA 分子标记。文章主要介绍了ISSR 标记的原理、方法、特点及其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ISSR 标记方法具有无需知道任何靶标序列的微卫星背景信息、遗传多态性高、检测快速等特点, 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麋鹿幼仔的活动同步性与同性聚群倾向
    曾岩 蒋志刚  李春旺 阎彩娥 张林源 夏经世 唐宝田
    2004, 24(1):  78-81.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笼养红斑羚生态生物学的初步观察
    郭文利 裴恩乐 李仲逵 王爱善 涂荣秀
    2004, 24(1):  82-83. 
    摘要 ( )   PDF (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湖北省巴东县小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种群调查
    苏化龙  马强  林英华  陈千明  乔云高  谭明凤
    2004, 24(1):  84-87. 
    摘要 ( )   PDF (10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江豚肝内门静脉系的初步观察
    陈嘉绩
    2004, 24(1):  88-89.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圈养东北虎ISSR 指纹分析初报
    白秀娟
    2004, 24(1):  90-92.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