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2年 第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西藏墨脱格当乡野生虎捕食家畜现状与保护建议
    张恩迪 乔治·夏勒  吕植  张宏
    2002, 22(2):  81-86. 
    摘要 ( )   PDF (13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曾经在西藏东南的阔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孟加拉虎, 目前仅有一个小种群残留在墨脱县境内。2000 年5~6 月间, 在大型家畜遭受野生虎捕食最严重的墨脱县格当乡展开调查,试图寻找减轻虎害的办法。结果表明: 1994~1995 年虎的捕食率达到最高, 对牛和骡马的捕食率分别是17.9 %和9.4 %; 但1996 年后, 捕食率分别降低到7.8 %和1.8 % , 这可能与1996 年当地曾捕杀过一头虎有关。1993~1999 年间, 全乡牛的数量下降了11 % , 但骡马数量上升了23 %, 这是因为当地为增加运输能力而从别处购得骡马。据反映, 目前格当乡境内大约有4~5 头虎。1997 年和1999 年, 均见母虎和小虎同行, 说明该种群尚有繁殖。在抽样的21 户居民家中, 1999 年4 月到2000 年5 月间, 66.6 %的人家有大型牲畜遭虎捕杀, 共损失牛27 头, 马12 匹。而自1993 年以来, 这21 户中共有18 户(85.8 %) 有牲畜被杀记录, 共计损失117 头。其中对牛的捕食率达19.7 % , 对马达11.9 % , 平均每户损失牛112头, 骡马0.5 匹。非法狩猎减少了虎的猎物如野猪、羚牛等的数量, 是老虎转向家畜的主要原因之一。虎害已对格当乡群众的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格当乡以及周边地区保护着中国最后的野生孟加拉虎种群, 为确保虎的长期生存同时减少人—虎冲突, 建议改变目前放牧方式, 尽可能联合放牧, 增加看护; 改善放牧地条件, 清除牧场周围蕨草丛; 减少对羚牛等有蹄类的猎杀, 以减少对老虎猎物种群的破坏; 对部分家畜移入棚内试行圈养,既保护家畜, 又提高乳制品产量和增加农家肥料; 实行多种经营方法, 建议养一些山羊和家禽; 政府应该帮助安置好部分愿意外迁的居民, 这样既满足这些居民的需要, 同时也减轻对当地野生动物种群的压力。
    圈养马麝夏秋冬活动格局的比较
    孟秀祥 杨奇森 冯祚建 夏霖 王培民 蒋应文 白正清 李国林
    2002, 22(2):  87-97. 
    摘要 ( )   PDF (14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 年6 月至2001 年1 月间, 在甘肃兴隆山保护区麝场对46 只圈养马麝进行扫描取样观察, 记录其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4 种行为, 并对各行为的发生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圈养马麝的活动有昼夜节律和季节变化, 夏季活动型属于晨昏型偏夜型, 秋季偏向昼夜型, 冬季也属昼夜型但趋于白昼活动; 除季节间分布不一的晨昏活动高峰期外, 3 个季节均有相对恒定的午夜(22 : 00~01 : 30) 活动高峰; 气温是影响圈养马麝活动格局的主要因子。
    舟山群岛獐的分布
    郭光普 张恩迪
    2002, 22(2):  98-107. 
    摘要 ( )   PDF (13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9 年7 月至2000 年6 月采用访问和样线法对浙江舟山群岛25 个岛上的獐的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獐在该地区主要分布在北纬30°26′以南, 东经122°24′以西, 且集中在西南诸岛上。较大岛屿獐的分布比例较高, 10 km2以上的岛屿81.25 %有獐分布。并且其周围小岛獐的分布比例也较高。所调查的5 个距离舟山本岛3 km范围内的小岛均有獐分布。獐所分布的岛屿随着离大陆和本岛距离的增加而减少。獐主要栖息在山丘上, 但夜里常到农田觅食。21.47 %有人居住岛上有獐分布。对獐分布影响较大的因素是离本岛和大陆的距离及岛屿面积; 其次是人类活动, 主要是偷猎; 淡水水源影响不大; 分布与岛屿形状无关。獐可以在岛屿之间迁游, 从而影响分布。獐在舟山地区可能是原有分布的, 几次地质变化可能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温带林的片断化对冬季兽类丰富度的影响
    任信在 李新宇
    2002, 22(2):  108-115. 
    摘要 ( )   PDF (1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7 年至1999 年间, 在韩国智异山国家公园选取生境相似, 但片断化和未片断化不同的调查地。设置8 条2 km 长截线, 调查记录了黄鼬( Mustela sibirica) 、黄喉貂(青鼬) ( Martes lavigula) 、狗獾(Meles meles) 、豹猫( Felis bengalensis) 、野猪( Sus scrofa) 、獐( Hydropotes inermis) 、狍( Capreolus) 、朝鲜兔(Lepus coreanus) 和松鼠的数量, 并对影响动物数量的相关因子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8 块样地虽属两大类不同景观且具有相似植被特征, 但在片断化和未片断化中, 枯折木, 胸高直径(dbh)6~10 cm的树及50 cm的巨树密度, 树冠盖度及灌木被度均有明显差异。3 年内在8 块样地共记录到9种兽类在雪被上留下的足迹, 其中5 种兽的密度在片断化和未片断化生境中差异明显。9 种兽的渐近多元回归中, 6 种兽的密度同景观和植被变量密切相关, 但如果不增加当地生境条件, 则足迹链丰富度同植被构成的简单相关性表现得很微弱。在片断化和未片断化的不同景观林区, 对兽类的分布及其动态还要做进一步详细研究。
    布氏田鼠标志种群的繁殖参数
    宛新荣 王梦军 王广和 刘伟 钟文勤
    2002, 22(2):  116-122. 
    摘要 ( )   PDF (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标志重捕和染色观测法跟踪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野外种群, 按绝对时间年龄研究其种群繁殖参数。结果表明: 4~5 月份出生的雄鼠能在当年达到性成熟, 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5 个月, 6 月后出生的雄鼠当年达不到性成熟。在达到性成熟的当年雄鼠中, 多数个体再度转入性休止期, 其平均繁殖结束时间要比越冬雄鼠早1 个月, 而越冬雄鼠则在整个繁殖期保持性活动状态。雌鼠性成熟发育历期约为1 个月, 首次产仔时间约为2 月龄。雌鼠在一年中的产仔窝数与其年龄有关: 越冬鼠能产3~4 窝, 4 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2~3 窝, 5 月份出生的雌鼠当年能产1~2 窝, 6 月份出生的雌鼠能产0~1 窝, 7 月份之后出生雌鼠当年不参加繁殖。在自然条件下, 布氏田鼠一生中最多能产4 窝。
    冷驯化对中缅树鼩能量代谢的影响
    张武先 王政昆 徐伟江 姚政 念永坤
    2002, 22(2):  123-129. 
    摘要 ( )   PDF (12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5 ±1 ℃条件下对中缅树鼠句进行冷驯化处理, 测定其能量代谢。冷驯化28 d 后, 体重比对照组显著增加7.33 %; 整体能值达到30.47 ±0.46 kJ / g (N = 8) , 比对照组增加4.98 %; 摄入能比对照组增加36.17 %; 同化能比对照组增加66.2 %; 生长能达到6.98 ±0.53 kJ / 100 g (N = 7) 体重·天, 是对照组的4.85 倍; 维持能比对照组增加64.0 % , 达到352.96 ±28.34 kJ / 100 g 体重·天(N = 7) 。以上结果表明中缅树鼠句在冷胁迫影响下, 以增加能量摄入、能量储存和维持能和降低排泄能量的生理机制来维持能量代谢平衡, 以此对策来提高低温环境适应能力。
    中国鲸类动物的人工饲养
    刘仁俊 王克雄 赵庆中
    2002, 22(2):  130-135. 
    摘要 ( )   PDF (8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我国从1965 年由青岛海产博物馆首次开始饲养江豚和宽吻海豚。以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先后饲养白鳍豚和长江江豚成功, 1995 年以后, 由于外国资本和技术的介入, 使我国鲸类动物的人工饲养水平很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但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布局也不尽合理, 因此, 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 使我国鲸类动物的人工饲养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雌性动物多次交配行为的机制及进化
    刘晓明 李明 魏辅文
    2002, 22(2):  136-143. 
    摘要 ( )   PDF (16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雌性动物的后代数量不可能超过她的卵子数。在理论上, 一个生殖季节内, 一次或几次交配就足够使雌性所有卵子受精, 最大化其生殖潜能。但与理论预测相反, 许多物种的雌性经常与同一个或多个雄性发生多次交配。交配通常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雌性动物要反复进行多次交配。本文综述了解释此行为的一些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假说。从获得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二个角度介绍了适应性假说。直接收益主要包括求偶喂食和“彩礼”、受精保证、亲代抚育、生殖刺激和护卫交配权等5 个方面。还着重介绍了多次交配对雌性后代的间接遗传受益, 即获得优质基因、提高后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互补性3 个假说。非适应性假说包括了遗传相关假说和顺从雄性行为假说。
    地下鼠生物学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张堰铭 刘季科
    2002, 22(2):  144-153. 
    摘要 ( )   PDF (1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地下鼠生活型、行为、种群结构的特殊性, 决定了此类动物对植被、土壤及生态系统作用的多样性。地下挖掘能改变土壤的物理环境, 导致土壤类型、发育速率、营养可利用性、微地形等的变化。地下啃食直接影响植物的形态、丰富度、种间竞争、植被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组成等, 植物对植食性动物的防御策略具有更明显的化学防卫特性。地下鼠与其他植食性动物种间竞争、空间利用等关系密切, 是食肉动物重要的食物资源。地下鼠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空间异质性、营养结构和循环、碳素储存以及微量气体释放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均能产生重要影响, 显示出有别于地面植食性动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圈养雌麝社会行为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徐正强 徐宏发
    2002, 22(2):  155-158. 
    摘要 ( )   PDF (8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太行山猕猴的肥满度
    候进怀 路纪琪 千卫星 瞿文元
    2002, 22(2):  159-160. 
    摘要 ( )   PDF (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