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人与大型兽类的冲突: 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
    蔡 静, 蒋志刚
      
    摘要1913)      PDF (357KB)(3667)    收藏
    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人兽冲突增加了野生兽类保护工作的困难。目前,导致人兽冲突比较典型的物种包括野生非洲象和野生亚洲象、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和鹿类等等。引发人和大型兽类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人口增长、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实施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多数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应从两方面着手:加强野生兽类管理,利用各种方法减缓损失;另一方面,关注当地社区,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云南楚雄哀牢山地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
    李根会, 覃忠义, 卢立雄, 高文俊, 罗文富, 李函, 李育武, 尹存全, 徐萍, 尹光华, 李发宝, 牛晓炜,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13-522.   DOI: 10.16829/j.slxb.150749
    摘要778)   HTML104)    PDF (5140KB)(1668)    收藏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和14只独猿(约270只),其中11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中。绝大部分群体(59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中部向南至双柏县片区,呈现区域聚集性分布现状;有2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北部,有向边缘隔离小种群发展的趋势;南华片区本次调查及随后的调查均未发现长臂猿群体的存在,仅通过访问得知有一独猿。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较2005年第一次调查(39群)增加了22群,然而中北段西黑冠长臂猿面临隔离小种群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威胁。基于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提出种群动态监测、小种群巡护监测、栖息地调查评估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托管等保护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演化历史
    郭延蜀, 郑惠珍
      
    摘要2862)      PDF (506KB)(3685)    收藏
    对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作了系统的研讨。认为从早更新世至现代,东亚季风区的梅花鹿应是一个多向度种,中国的梅花鹿可划分为9个亚种。指出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发源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更新世期间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青藏区的东部,全新世后其分布区急剧地缩减与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冰期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揭示了梅花鹿的演化谱系和我国野生梅花鹿的现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动物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进展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27-643.   DOI: 10.16829/j.slxb.150838
    摘要552)   HTML94)    PDF (4322KB)(800)    收藏
    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大仓鼠在繁殖期的行为关系及交配行为
    张健旭,张知彬,祖望
      
    摘要2492)      PDF (161KB)(2227)    收藏
    在Y型迷宫中进行气味选择测定时, 被试大仓鼠偏好异性的气味, 证明身体气味有性吸引和性识别作用。在Y型迷宫进行性别选择测定时, 在雌雄靶鼠个体之间, 被试大仓鼠不表现出性别偏好, 这是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共同影响的结果; 与空白相比较, 被试鼠都选择靶鼠, 说明独居大仓鼠之间存在频繁的探究行为。通过观察箱内对两鼠间的行为关系的观察发现, 异性之间主要有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同性之间主要发生攻击行为, 同时胜鼠或优势鼠的胁腺标记行为显著多于从属鼠, 说明胁腺标记可以表明优势地位; 雄鼠与非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时, 攻击行为很少, 但无友好行为,只有简单的雄鼠爬跨雌鼠的行为; 任何陌生的雄鼠与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发生交配行为,交配结束又相互攻击; 交配行为表现为多次爬跨多次射精; 雄鼠有库利奇(Coolidge) 效应, 雌鼠可以连续接受几只雄鼠的交配, 表明大仓鼠为多配制的婚配制度。从行为关系和交配行为看大仓鼠在繁殖期独居, 无固定的配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6. 家养黑熊的繁殖行为
    孔令禄,兰岷剑,杨世奎,杨智勇,邓颖红,汤纯香,周小平
      
    摘要1406)      PDF (158KB)(236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7.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3818)      PDF (1771KB)(7174)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3118)      PDF (3119KB)(3976)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
      
    摘要9607)      PDF (190KB)(5323)    收藏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吸血蝙蝠食性特化及其研究现状
    陈宇轩 赵华斌
    兽类学报    2019, 39 (2): 202-208.   DOI: 10.16829/j.slxb.150240
    摘要2757)      PDF (8245KB)(3179)    收藏
    翼手目动物(蝙蝠)的食性多样性丰富,其食物包括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果实、花、花粉、花蜜、叶片和血液等。其中,大约70%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以血液为食的吸血蝙蝠只有3种,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仅以血液为食的动物类群。因此,吸血蝙蝠是研究动物食性演化的重要模式动物。本文综述了吸血蝙蝠在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感觉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吸血蝙蝠食性特化的适应性特征。随着普通吸血蝠高质量基因组的公布,我们将有机会探究食性相关基因在吸血蝙蝠中的功能改变,阐明动物食性转变的分子机理。本文将为吸血蝙蝠和其它动物食性转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黑叶猴在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觅食活动
    周岐海, 蔡湘文, 黄乘明, 李友邦, 罗亚平
      
    摘要3902)      PDF (1396KB)(4213)    收藏
    2002 年8 月至2003 年7 月,对一群生活在广西扶绥珍稀动物保护区内孤立石山中的黑叶猴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从中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其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猴群的觅食活动在石山各个部位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它们更偏好在山腰觅食(66.1% ),而较少利用山脚(18.6% )和山顶(15.3% )。从横向水平来看,猴群的觅食活动主要集中在6 个觅食斑块,总面积为7.94 hm 2 ,约占栖息地面积的18.9%。觅食斑快中黑叶猴喜食食物的植株密度明显高于非觅食斑块。虽然树叶在黑叶猴食物组成中占绝大部分,但其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与之相对应,猴群对觅食斑块的利用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摘要8023)      PDF (441KB)(5485)    收藏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黑龙江省圈养狼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沙未来, 张洪海, 孔繁繁, 陈磊, 张承德
      
    摘要7348)      PDF (237KB)(4051)    收藏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 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 F = 71.43, 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雌性动物多次交配行为的机制及进化
    刘晓明 李明 魏辅文
      
    摘要2130)      PDF (163KB)(2410)    收藏
    雌性动物的后代数量不可能超过她的卵子数。在理论上, 一个生殖季节内, 一次或几次交配就足够使雌性所有卵子受精, 最大化其生殖潜能。但与理论预测相反, 许多物种的雌性经常与同一个或多个雄性发生多次交配。交配通常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雌性动物要反复进行多次交配。本文综述了解释此行为的一些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假说。从获得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二个角度介绍了适应性假说。直接收益主要包括求偶喂食和“彩礼”、受精保证、亲代抚育、生殖刺激和护卫交配权等5 个方面。还着重介绍了多次交配对雌性后代的间接遗传受益, 即获得优质基因、提高后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互补性3 个假说。非适应性假说包括了遗传相关假说和顺从雄性行为假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捕食家畜的状况
    刘 宇,张恩迪,李志宏,陈晓婕
      
    摘要1719)      PDF (456KB)(1974)    收藏
    2002 年5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搜集到野生东北虎捕食珲春自然保护区居民家畜的数据,共计38 起捕食事件,有51 头家畜遭到捕食。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现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性别、虎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 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 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合ArcView GIS和MapIn fo 分析,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PCA 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这些数据表明:在珲春,东北虎主要捕食牛和马,对猪和羊没有捕食,对牛和马的捕食也不存在偏好。东北虎倾向捕食成年个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捕食1~2 个个体。成功的捕食事件中,多为1 头遭捕食;该捕食策略为虎权衡后的选择。捕食家畜事件多发生在3 ~11 月的非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距最近居民区距离> 海拔> 距最近道路距离> 土地利用(Ⅱ型)类型> 坡度> 坡向> 距最近水源距离> 植被类型> 道路类型> 土地利用(I 型)类型。距最近居民区距离为:3 666 ± 2 308 m,极显著地近于休息卧迹、警戒卧迹和刨痕。该距离更多地集中在4 000 m以下区域。海拔为280 ± 114 m,极显著地低于休息卧迹,显著低于警戒卧迹和刨痕。由于当地居民区多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因此,这种显著的不同可以看成是一个伴生的结果。距最近道路距离为:522 ± 543 m,极显著地近于刨痕,显著近于休息卧迹和警戒卧迹。上述2 个人为干扰因子,对捕食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对上述3 个生态因子的详细研究说明,虎并不愿意有意识地如此接近人类聚居区,而是家畜食物的诱惑,令虎冒险前往。在26 个捕食点中,14 个在用材林,6 个在特护林,3 个在农田,2 个在灌木林,1个在居民区。被调查的当地居民共损失了 11 851 kg家畜,合人民币116 126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鲁庆彬, 于江傲, 高欣, 杨仙玉, 周圻, 张良斌, 章叔岩
      
    摘要2563)      PDF (403KB)(2806)    收藏
    从2005 年11 月5 日至2006 年1 月21 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 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新疆伊犁地区兽类调查报告
    侯兰新,余玉群,刘坪
      
    摘要827)      PDF (309KB)(1868)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野生大熊猫的年龄鉴定
    魏辅文 1, 许光瓒 1, 胡锦矗 1, 李蓓 2
      
    摘要1486)      PDF (1577KB)(2327)    收藏
    本文根据大熊猫门齿齿骨质年轮线数目鉴定了大熊猫的实际年龄,并按其头骨各骨缝的生长愈合情况及臼齿磨损程度将大熊猫划分为6个年龄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19. 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马世来, 王应祥
      
    摘要1940)      PDF (1072KB)(2483)    收藏
    本文对中国现生灵长类类群分布和现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现存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估价;并就保护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提出了概括性评述。所得结果系据作者自1975年以来的实际考察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记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20.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食性分析
    曹伊凡, 苏建平, 连新明, 张同作, 崔庆虎
      
    摘要3262)      PDF (249KB)(2875)    收藏
    2005 年7 月和2006 年1 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收集藏羚羊的新鲜粪样各33 份和55 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藏羚羊的食物构成及其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藏羚羊粪便中镜检到的可识别植物碎片为15 科24 种(属)植物,其食物谱构成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禾本科是藏羚羊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为60. 5% ;莎草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是藏羚羊全年都取食的主要食物,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 、9.2% 、6.4% 、4.9% 及0.9% 。藏羚羊在冷季和暖季的食物构成有显著变化,莎草科和柽柳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7.7% 和0.8% ,而禾本科、豆科和玄参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0.4%、12.6% 和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魏辅文, 张泽钧, 胡锦矗
      
    摘要6665)      PDF (325KB)(4957)    收藏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新疆貂熊种群初步调查
    刘旭 马鸣 徐福军 熊嘉武 朱世兵 崔绍朋 蒋志刚 张同 郭宏 叶勒波拉提.托流汉
    兽类学报    2018, 38 (5): 519-524.   DOI: 10.16829/j.slxb.150161
    摘要2228)      PDF (7555KB)(3303)    收藏
    Wolverine ( Gulo gulo) distribution in China is small, being found only in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northeast China and the Altay Mountains, northwest China. It had been category Ⅰstate key protected wild animals because of the rarely population. Some studies of wolverines have been done in the Great Khingan Mountains but few in the Altay Mountains. In 2013-2016, we surveyed six chosen ranges to estimate the population size and density of wolverine in the Altay Mountains using a line transect method, a trace metho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frared cameras. As a result, we directly observed and captured wolverines in Kaba, Burjin (Kanas Nature Reserve), Altai (Xiao donggou), Fuyun (Kurmut), Qinghe (Qinggil River). The population size in Altay Mountains was estimated approximately to be 97-166 individuals, from which the density was estimated to be 2.57-4.39 individuals/ 1000 km2. This scarce population may be related to grazing pressure, reduced food resources, habitat loss, or the increasing interference of human activity. As well, the conflict between wolverines and livestock and the border fencecould be another reason.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大熊猫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孙萌萌, 严啸, 李凤, 唐勇, 张新星, 董超, 黄圣杰, 郑元明, 罗永, 周世强
    兽类学报    2024, 44 (2): 135-145.   DOI: 10.16829/j.slxb.150781
    摘要338)   HTML34)    PDF (3796KB)(380)    收藏
    咬合力在食物获取和雄性竞争等多方面影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同时,食性和咀嚼系统的独特性使大熊猫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成为研究咬合力的理想物种。以往研究仅局限在通过测量大熊猫头骨进行力学模型估测,未经实体测量验证。本研究采用测力传感器定量测量了不同年龄段 46 只大熊猫的体重、切齿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并重点关注幼仔期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幼年大熊猫的切齿咬合力在切齿由乳齿到恒齿的过渡期呈较快速度的增长,与此同时,采食竹笋的速率也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全部切齿更换为恒齿后,其切齿咬合力仍然呈上升趋势,但速度变缓,而采食速率进入平台期。经 Logistics 模型对采食速率增长曲线拟合,表明月龄可以解释速率变异的 87. 56%。不同年龄阶段的大熊猫咬合力中位数随年龄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8 ~ 12月龄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其他年龄组,13 ~ 18月龄的咬合力显著小于亚成年组、成年组以及老年组;亚成年组、成年组和老年组间尚未检测出显著性差异。竹笋和胡萝卜的采食速率以成年大熊猫最高,亚成年次之,老年略低于亚成年,幼年最低。本研究验证了测力传感器测量大熊猫咬合力的可行性,记录了咬合力和采食速率在幼年大熊猫换牙期的变化过程,并探讨了年龄与咬合力和采食速率的关系,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高原鼠兔对小嵩草草甸的破坏及其防治
    刘伟 王溪 周立 周华坤
      
    摘要1388)      PDF (169KB)(2120)    收藏
    1997~2000 年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 通过测定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和除杂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对草地的破坏程度, 分析了草地植物群落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应升高, 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降低, 是由食物资源不足引起。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之间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 t 未退化与轻度= 25.369 7 , t 未退化与中度= 25.55 ,t 未退化与重度= 36.406 0 , t 轻度与中度= 23.279 4 , t 轻度与重度= 14.343 9 , t 中度与重度= 20.178 5 , df = 3 , p < 0.001) 。高原鼠兔对草地的破坏面积与平均单坑面积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F = 220146 , df = 3 , P < 0.001) 。在草地达到重度退化以前, 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升高, 对草地的危害则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 当植物群落高度增加时, 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反之则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孟加拉虎的初步研究
    邱明江, 张明, 刘务林
      
    摘要1900)      PDF (181KB)(1838)    收藏
    1994年5~6月、9~10月及1995年6~12月, 作者对西藏东南部南迦巴瓦峰和邻近地区的孟加拉虎的分布及生态进行了野外调查, 初步弄清了该地区虎的现状。通过在墨脱县格当乡的抽样调查及跟踪观察虎的移动和觅食, 查明了金珠藏布江流域内近两年有关虎捕食大型牲畜的报告属实。1993年10月至1995年7月, 该河谷内因虎捕食共损失牛、马和骡302头, 估计活体总重量约59 881 kg, 平均月损失2 722 kg, 相当于自然状态下11 头虎的月进食量。全乡12 个村的牲畜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受损的户数占该乡总户数的62% , 户牲畜损失率为7.7%~100%不等。对其它动物的调查表明, 虎大量捕食牲畜与低海拔河谷的开发和环境中虎的自然食物缺乏有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综述
    陈熙尔, 殷丽洁, 秦大公, 姚锦仙, 李小雨, 潘文石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16-727.   DOI: 10.16829/j.slxb.150656
    摘要1174)   HTML31)    PDF (903KB)(1308)    收藏

    监测估算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是保护的核心工作。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的高等类群,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球有701种 (含亚种),生活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中,包括热带雨林、沼泽森林、红树林、次生林、落叶林、季雨林、山地森林,和包含孤存林、长廊森林、热带旱生林、山地草甸、地中海灌木林的稀树草原和干草原,以及荒漠、干旱的山地,甚至是雪地。绝大多数非人灵长类处于濒危的状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灵长类的保护十分重要。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使得灵长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并以研究实例加以分析;介绍了无人机、热成像、计算机学习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在调查方法中的进展,希望为今后的非人灵长类野外数量调查、种群监测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与适宜栖息地预测
    刘轲, 刘炎林,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52-663.   DOI: 10.16829/j.slxb.150801
    摘要835)   HTML17)    PDF (11663KB)(520)    收藏
    欧亚猞猁( Lynx lynx)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是我国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欧亚猞猁的种群与分布区经历了剧烈缩减,但对其分布现状与动态的了解十分缺乏,成为开展针对性保护规划与行动的主要障碍。为了解并更新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现状,本研究基于红外相机调查数据库、文献数据库、新闻报道等多方数据来源,系统检索和整理了2010—2022年欧亚猞猁在中国的分布信息,共获得155条欧亚猞猁的野外确认记录。对这些分布位点进行疏化处理后,基于中国4大类24个环境变量,使用MaxEnt在5 km分辨率构建了欧亚猞猁在中国的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该物种在我国当前的适宜栖息地。结果显示,欧亚猞猁当前共在全国9个省级行政区有确认分布,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野外确认记录数最多( n=28)。使用中国及其周边地区欧亚猞猁分布位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这些分布点可以分为东北、西北、西南3个片区。在适宜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当RM=4.0时,MaxEnt模型平均AICc值最小,10个模型的平均AUC值为0.814,表明模型拟合良好。欧亚猞猁在我国的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约328.74×10 4 km 2,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北部、西藏东部、新疆的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与昆仑山地区,以及青海、甘肃交界的祁连山地区。年均温、最干月降水量与土地覆盖类型是影响欧亚猞猁栖息地适宜度的最重要因素。相较于IUCN提供的物种分布范围图层,本研究的结果显示,阿尔泰山―天山地区、内蒙古东北部、四川西部部分地区以及祁连山部分地区是IUCN物种评估中可能遗漏的空缺区域,亟需在后续调查中给予更多关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时间分配和姿态行为的差异分析
    黎大勇,周岐海,唐华兴,黄乘明
      
    摘要4346)      PDF (779KB)(2914)    收藏
    2005 年11 月至2006 年10 月,对生活在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一群半野生猕猴进行观察,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活动高度和姿态行为的数据。研究结果表明:七星公园猕猴属半地栖性灵长类动物,花费较多的时间休息(41.5% );坐是猕猴最主要的休息姿态
    (85. 5% )和觅食姿态(85. 4% ),四足行走是最主要的移动模式(64.5% )。成年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为成年雌猴花费更多的时间相互理毛。不同年龄组个体的活动时间分配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休息时间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玩耍时间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猕猴的活动高度和移动模式也表现出明显的年龄差异。成年个体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地面活动。在移动过程中,成年个体采用四足行走的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个体;亚成年个体跳跃最多;少年个体采用攀爬和架桥的频率明显高于成年个体。这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体型和活动水平差异以及林冠的不连续性有关。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了解猕猴不同性别年龄组个体对其栖息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行为适应机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新疆卡拉麦里山保护区鹅喉羚的社群结构
    乔建芳, 杨维康, 徐文轩, 刘伟
      
    摘要3325)      PDF (297KB)(2488)    收藏
    2005 年11 月至2007 年5 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保护区对鹅喉羚的社群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亚成体群、独羚、雌雄混合群和不明群6 种类型。共统计鹅喉羚564 群,总计3 186只。春季鹅喉羚以雄性群居多(45.7% );夏秋两季则以雌性群为主(52.9% 和70.4% ); 冬季以混合群居多(60% )。卡方独立性检验表明,四个季节间三种社群类型的百分比组成差异显著( x 2 = 68. 45, P < 0.01), 受繁殖周期和季节变化影响。鹅喉羚集群大小范围为1 ~ 95 只,其中3 只群出现最多(20.0% ); 2 ~ 5 只的群占54.3% ; 6 ~10 只的群占23.1% ; 11 ~20 只的群占9.2% ; >20 只的群占2.3%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群大小分别为(4.45 ± 4.07 ; 4.94 ± 4.20; 6.66 ±10.12 ; 6.0 ±5.66), 其中春季平均集群大小分别与秋季和冬季差异显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红外相机数据估算浙江省开化县野猪种群数量
    陈小南, 田佳, 刘鸣章, 申云逸, 余建平, 刘锋, 申小莉, 李晟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23-532.   DOI: 10.16829/j.slxb.150785
    摘要584)   HTML35)    PDF (5317KB)(434)    收藏
    野猪( Sus scrofa)具有较强的繁殖力和对多种环境的适应能力,近年来在我国多地出现种群明显增长,因野猪损毁农林作物、伤人而引发的人兽冲突事件频发。为针对野猪的计划性捕猎与种群管理提供科学支持,本研究以浙江省开化县为例,基于红外相机实地调查数据对野猪种群数量进行估算。选用开化县2020年9—10月429个位点的红外相机监测数据,包括有效相机工作日23 690 d,共记录到964次野猪的独立探测。利用Royle-Nichols模型,结合地形、植被、人类影响的环境变量因子和野猪家域面积参数,估计了野猪种群密度及分布。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野猪数量为(5548 ±2343)头(mean ±95% C.I.);在与野猪家域面积大小相当的网格中,野猪的平均种群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38 ±0.61)头(mean ±SD);野猪密度与海拔和居民点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森林覆盖率呈弱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结果,结合实际管理需求,建议研究区域内的野猪捕猎活动选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的农田、种植园以及森林与农田交错区域开展。当地主管部门与钱江源国家公园未来应依托系统布设的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整合捕猎获取的个体信息记录和其他来源的数据,修正和完善种群动态模型,建立长期种群动态监测机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