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云南楚雄哀牢山地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和分布
    李根会, 覃忠义, 卢立雄, 高文俊, 罗文富, 李函, 李育武, 尹存全, 徐萍, 尹光华, 李发宝, 牛晓炜,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5): 513-522.   DOI: 10.16829/j.slxb.150749
    摘要784)   HTML104)    PDF (5140KB)(1678)    收藏
    2020年11—12月,采用访问调查和鸣声定位法对云南省哀牢山楚雄彝族自治州(简称:楚雄州)辖区(包括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楚雄州辖区及周边国有林区)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61群和14只独猿(约270只),其中11群分布于自然保护区外的国有林中。绝大部分群体(59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中部向南至双柏县片区,呈现区域聚集性分布现状;有2群分布于楚雄市片区北部,有向边缘隔离小种群发展的趋势;南华片区本次调查及随后的调查均未发现长臂猿群体的存在,仅通过访问得知有一独猿。哀牢山楚雄州辖区现有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较2005年第一次调查(39群)增加了22群,然而中北段西黑冠长臂猿面临隔离小种群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威胁。基于辖区西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分布,提出种群动态监测、小种群巡护监测、栖息地调查评估与恢复及自然保护区外的托管等保护与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综述
    陈熙尔, 殷丽洁, 秦大公, 姚锦仙, 李小雨, 潘文石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16-727.   DOI: 10.16829/j.slxb.150656
    摘要1178)   HTML31)    PDF (903KB)(1323)    收藏

    监测估算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是保护的核心工作。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常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非人灵长类是动物界的高等类群,具有复杂的社会行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全球有701种 (含亚种),生活在多种类型的栖息地中,包括热带雨林、沼泽森林、红树林、次生林、落叶林、季雨林、山地森林,和包含孤存林、长廊森林、热带旱生林、山地草甸、地中海灌木林的稀树草原和干草原,以及荒漠、干旱的山地,甚至是雪地。绝大多数非人灵长类处于濒危的状态,长期有效的监测对于灵长类的保护十分重要。物种多样性和栖息地类型的多样性使得灵长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常用的非人灵长类种群数量调查方法的类型、基本原理、适用场景和局限性,并以研究实例加以分析;介绍了无人机、热成像、计算机学习系统等新技术应用在调查方法中的进展,希望为今后的非人灵长类野外数量调查、种群监测提供参考和启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同域分布的黑麂和小麂的时空生态位分化
    胡娟, 谢培根, 李婷婷, 郭瑞, 许丽娟, 宋虓, 徐爱春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41-651.   DOI: 10.16829/j.slxb.150638
    摘要1121)   HTML40)    PDF (4862KB)(1196)    收藏

    生态位分化是解释物种共存的重要理论。Schonenr认为空间维度对生态位差异形成的影响程度最高,营养维度次之,时间维度则最后被启动。为验证这一假说,我们于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塘山区域采用公里网格法布设52台红外相机,对同域分布且食性相似的黑麂和小麂种群进行监测,计算平均拍摄率,分析不同季节黑麂和小麂对不同植被类型、海拔、坡位、水源距离的选择差异,并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二者日活动节律及重叠程度。结果显示,(1) 黑麂和小麂对空间生态位的选择出现分化:黑麂偏好针阔混交林,主要栖息于1 301 ~ 1 500 m的高海拔地区,回避下坡位和谷地,在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内活动频繁;小麂则偏好落叶阔叶林,主要栖息于901 ~ 1 100 m的中海拔地区,偏好中坡位,回避谷地,对水源距离没有明显的选择倾向。(2) 黑麂和小麂均为晨昏性活动的昼行性动物,二者全年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较高 (Δ4 = 0.86),仅冬季较低 (Δ1 = 0.65)。上述结果支持Schonenr的假说:首先,空间维度对物种生态位分化的影响大于时间维度,龙塘山区域黑麂和小麂主要通过选择不同的栖息地来增加空间回避,降低二者的竞争;其次,这种模式存在季节差异,冬季由于可利用的资源减少,竞争加剧,二者通过调整日活动节律,增加时间生态位分化程度,从而实现同域共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对策
    张同作, 江峰, 张婧捷, 蔡振媛, 高红梅, 顾海峰, 宋鹏飞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93-205.   DOI: 10.16829/j.slxb.150698
    摘要1164)   HTML54)    PDF (1493KB)(1166)    收藏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青藏高原第一个国家公园,对青藏高原乃至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多样性水平高且濒危物种占比大,其中兽类和鸟类受威胁比例分别为32.26%和19.90%;具有丰富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及青藏高原特有珍稀物种,包括46.77%的中国或青藏高原特有兽类和7.65%的中国特有鸟类,其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本文简要回顾全球野生动物保护研究重要进展和取得的成果,分析三江源野生动物濒危成因,提出了加强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动态监测、创新栖息地保护技术、建立野生动物迁移廊道及避难所、开展草畜平衡管理、疫源疫病控制、人兽冲突研究和建立野生动物基因资源库等多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对策,为实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严格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差异
    江峰, 宋鹏飞, 张婧捷, 高红梅, 汪海静, 蔡振媛, 刘道鑫, 张同作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29-140.   DOI: 10.16829/j.slxb.150701
    摘要1359)   HTML86)    PDF (4706KB)(1130)    收藏

    肠道疾病是养殖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常见疾病。动物肠道微生物伴随宿主进化并与胃肠道构成了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为探究不同饲养环境对圈养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对采自国内5个不同养殖场的215份粪便样品进行了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的差异。结果显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是未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而喂食复合益生菌的甘肃两当县和陕西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的绝对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组成、优势菌门、优势菌属、潜在致病菌、代谢及疾病相关功能均有显著差异。祁连县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疾病相关功能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养殖场,并以肠型2为主,其主导菌为厚壁菌门、UCG-005和拟杆菌属;两当县和凤县的4家养殖场林麝肠道菌群潜在致病菌相对丰度较低。本研究推测食物组成差异可能是导致不同养殖场林麝肠道微生物差异的主要因素,复合益生菌的使用可能是导致α多样性和潜在致病菌下降的重要因素。该结果可为林麝的人工养殖和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也对人工饲养环境评估和未来的再引入计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进展与展望
    郭秋艳, 韦晓, 陆媚静, 范鹏来,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3, 43 (1): 69-81.   DOI: 10.16829/j.slxb.150669
    摘要1186)   HTML7)    PDF (1408KB)(1095)    收藏

    肠道微生物组被誉为动物的“第二套基因组”,与动物的个体发育、营养获取、生理功能、免疫调节等重要活动密切相关。非人灵长类在生态位、社会结构、地理分布以及进化上与人类相近,开展其肠道微生物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灵长类的生态、保护和进化,而且对深入了解肠道微生物在人类进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了影响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变化的因素,包括系统发育、觅食、栖息地破碎化、年龄和性别、圈养方式以及社群生活,并探讨了肠道微生物研究在非人灵长类生态、行为、保护以及适应性进化方面的应用。未来,非人灵长类肠道微生物研究将为灵长类生态、进化和人类健康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灵长类的保护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海南长臂猿破碎化生境中食物资源可利用性分析
    邓怀庆, 任宝平, 刘赟, 周江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15-623.   DOI: 10.16829/j.slxb.150658
    摘要1096)   HTML30)    PDF (3372KB)(1078)    收藏

    食物种类及其可获得性是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对海南长臂猿 (Nomascus hainanus) C群生境内食源植物种类、数量、食物可获得性及主要取食植物的径级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共记录到64种食源植物 (标记胸径 ≥ 5 cm的乔木1 484株)。海南长臂猿以高大粗壮的食源植物为主要采食对象。这些乔木型食源植物结果率超过50.0%的有15种,占C群全部乔木型采食植物种数的28.8%;结果率最高的是海南单籽暗罗 (Monoon laui, 76.7%),最低的是鹅掌柴 (Heptapleurum heptaphyllum, 9.6%)。18种长臂猿主食食源乔木中,白肉榕 (Ficus vasculosa)、斜叶榕 (Ficus tinctoria) 等15种食源植物的植株呈增长型结构。南酸枣 (Choerospondias axillaria)、二色波罗蜜 (Artocarpus styracifolius) 为稳定型结构,而桃榄 (Pouteria annamensis) 为衰退型结构。提示海南长臂猿食物供应植物仍处于年轻状态,但这些食源植物并非每年结果,每年都能结果的仅37种 (71.2%),采食树种的结果率高低不受海拔影响,而与树高和胸径显著相关。海南长臂猿在果实稀少的旱季会采食一定量的树叶 (15.6%),这种不稳定的食物供应将影响海南长臂猿的种群复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非人灵长类动物种质冷冻保存研究进展和展望
    李明文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28-740.   DOI: 10.16829/j.slxb.150626
    摘要883)   HTML17)    PDF (912KB)(1043)    收藏

    非人灵长类动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医学研究的珍贵实验动物,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栖息地破坏、狩猎和遗传隔离等原因,许多非人灵长类动物的野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处于灭绝的边缘。种质冷冻保存对拯救非人灵长类动物和保存遗传物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新大陆猴、旧大陆猴和巨猿等类群动物精子、卵子、胚胎和性腺组织等种质冷冻保存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狨猴、松鼠猴、恒河猴、食蟹猴和黑猩猩等种质冷冻保存的主要方法,并对未来种质冷冻保存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食性转换
    周世强, 何胜山, 屈元元, 罗永, 吴代福, 黄炎, 李德生, 张和民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52-664.   DOI: 10.16829/j.slxb.150655
    摘要1169)   HTML20)    PDF (3446KB)(1003)    收藏

    本文以2010—2020年15只母兽带仔野化培训的大熊猫幼仔为研究对象,基于红外视频监控系统观察和音频颈圈解译获得的行为资料、GPS颈圈跟踪定位采集的粪样数据,分析了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行为发育进程和食性转换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生长发育,与觅食和警戒相关的行为得到充分发育,且具有较强的时间关联性,包括食乳、爬行、走动、玩耍物品、爬树、咬玩竹子、饮水和采食竹子等。8 ~ 10月龄的大熊猫幼仔开始取食竹子,其发育性食性转换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食乳期 (1 ~ 7月龄)、食母乳—食竹子转换期 (8 ~ 28月龄) 和食竹期 (29 ~ 39月龄),其中转换期细分为关键期 (8 ~ 18月龄) 和过渡期 (19 ~ 28月龄)。从统计检验来看,不同食性阶段间差异显著;过渡期的大熊猫幼仔可离开母兽独立生活,此阶段大熊猫幼仔食物组分比例与食竹期相比无显著差异。野化培训大熊猫幼仔的季节性食性转换规律与带仔母兽和野生大熊猫具有相似的格局,即春季主要取食竹笋,夏、秋季则以嫩竹茎和竹叶为食,冬季采食竹叶与竹茎。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骆驼利用人工水源点特征分析
    周永祥, 刘建泉, 周多良, 吴昊, 杨晓梅, 王天晖, 薛亚东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34-640.   DOI: 10.16829/j.slxb.150663
    摘要971)   HTML25)    PDF (3147KB)(984)    收藏

    人工水源点是荒漠地区野生动物补充水分的途径之一,对于荒漠地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揭示人工水源点的野生动物利用特征,本研究分析了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处人工水源点的视频监测数据。监测期间共获得533条视频记录,其中独立记录299条,分析表明:(1) 多种野生动物利用人工水源点,共记录兽类7种,鸟类7种;(2) 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野骆驼 (Camelus ferus) 共有205条记录,占独立总记录数67%。野骆驼在人工水源点的平均群体大小为6.82 ± 7.01,平均停留时长为(15.66 ± 15.35) min,在人工水源点停留时长与群体大小有显著的相关性 (P < 0.001),而群体大小则受季节性影响 (P < 0.005);(3) 野骆驼对人工水源点的利用夏季强度最高,春季最低,利用人工水源点的日活动节律呈明显的单峰型,活动的最高峰出现在12: 00。研究表明人工水源点能够被野骆驼等野生动物充分利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揭示野骆驼行为生态习性以及促进人工措施对野生动物保育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林麝及其近缘物种编码区微卫星分布规律及功能分析
    赵琪, 张琪, 李浩玲, 兰月, 鄢行安, 赵贵军, 戚文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05-715.   DOI: 10.16829/j.slxb.150645
    摘要977)   HTML12)    PDF (1019KB)(957)    收藏

    麝科和鹿科动物均属于偶蹄反刍类动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通过系统的微卫星序列 (Simple sequences repeats, SSRs) 从基因组水平揭示物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探索微卫星序列的基因功能及其富集的信号通路,目前仍缺乏相关研究。随着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原麝 (Moschus moschiferus)、小麂 (Muntiacus reevesi)、赤麂 (Muntiacus vaginalis) 和马鹿 (Cervus elaphus) 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本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提取了这些动物蛋白质编码区 (coding sequences, CDS) 序列,统计和分析了其CDS区微卫星序列分布规律及其生物学功能,探索了含SSR 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及其与疾病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林麝、原麝、小麂、赤麂和马鹿蛋白质编码区含SSR序列的基因所占比例分别为6.96% (1 696个)、7.18% (2 359个)、7.29% (3 005个)、7.36% (1 916个) 和7.48% (1 924个),并且这5种动物CDS区SSRs分布模式具有相似性,均是三倍体核苷酸 (即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 SSRs最多,分别为96.85%、94.87%、65.44%、64.23%和88.04%。GO功能富集表明,林麝与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在分子功能、细胞组成和生物学过程3个方面具有较多共同显著富集的功能,包括DNA结合、染色质和生长发育等。KEGG 通路分析表明,林麝及其他4种动物蛋白质编码区SSR序列具有7个共同显著富集的KEGG通路,包括遗传信息调控蛋白家族、转录因子、染色体及相关蛋白、剪接体、转录机制和Notch信号通路和成体糖尿病。通过对林麝编码区含SSR关键免疫基因及其相关联的KEGG通路进行分析,发现10个含SSR的关键免疫基因对应的KEGG通路与疾病密切相关。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利用不同家域计算方法对野骆驼栖息地空间利用的比较
    周永祥, 薛亚东, 刘少创, 刘建泉, 周多良
    兽类学报    2023, 43 (1): 102-108.   DOI: 10.16829/j.slxb.150672
    摘要1046)   HTML10)    PDF (5421KB)(955)    收藏

    Satellite tracking and positioning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estimate species home ranges, habitat selection, and migration behavior, which can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necessary for endangered species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the home ranges of two wild camels (Camelus ferus) were determined using minimum convex polygons, Kernel density estimators, and dynamic Brownian Bridge Movement Models (dBBMM).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ble scenarios of these methods were discussed and key habitats and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of wild camels were identified. The dBBMM home range was the most accurate in rel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amels studied. The average home range (95% dBBMM) and the average core home range (50% dBBMM) were 300.11 km2 and 7.02 km2,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monthly home range (95% dBBMM) of the two wild camels was 164.98 km2 and 39.67 km2, respectively, and the average monthly core home range (50% dBBMM) was 4.69 km2 and 2.71 km2, respectively. The northern and western regions of the nature reserve harbored key habitats for wild camels, and should be regarded as conservation priority areas. We propose the use of a multi-method estim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d holistically identify key habitats. The dBBMM home range calculations of wild camels at different life history stages can identify their stopover sites and corridors,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fine-scale conservation action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死亡分析
    任义军, 孙大明, 甄军爱, 王立波, 赵雨梦, 沈华, 刘彬, 陈玉清
    兽类学报    2022, 42 (6): 741-748.   DOI: 10.16829/j.slxb.150631
    摘要995)   HTML21)    PDF (2350KB)(946)    收藏

    From 2009 to 2020, w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population, mortality, and death factors of Père David’s deer (Elaphurus davidianus) in the Dafeng Milu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Jiangsu, China. The result showed the annual growth rate of the population was 13.09% ± 5.96%, which continuously increased in the 12 years. The annual mortality rate was 3.53% ± 2.27%, with an obvious fluctuation every 2 year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of adults and sub-adults in different seasons, but significant in juveniles.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observed. The adults died most in summer and autumn, while the juveniles died most in winter and spring. 48.77% of subjects tend to choose the underbrush for dying. The death factor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elders and the juveniles mainly died of epidemic diseases, including viral, bacterial, and parasitic. While the sub-adults died in accidents. We suggeste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daily monitoring and epidemic disease prevention in wildlife management. Our data provided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Père David’s deer in Dafeng Reserve.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不同栖息环境的两种啮齿动物 Vkorc1基因多态性
    杨新根, 王艳龙, 邹波, 常文英, 侯玉, 赵悠悠, 王庭林, 张健旭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87-697.   DOI: 10.16829/j.slxb.150692
    摘要932)   HTML13)    PDF (1682KB)(946)    收藏

    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基 1基因 (Vkorc1) 的变异与啮齿动物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密切相关。为掌握Vkorc1基因变异在野栖类和家栖类啮齿动物中的流行情况,从山西省13个县 (市、区) 的农田和14个县 (市、区) 的养殖场采样,检测长尾仓鼠 (Cricetulus longicaudatus) 和黄胸鼠 (Rattus tanezumi) Vkorc1基因编码区的变异位点及携带不同变异位点的个体的分布情况。结果显示,长尾仓鼠在13个采样地均有捕获,整体占野栖类啮齿动物的23.29%;黄胸鼠分布于8个采样地,整体占家栖类啮齿动物的68.63%。在长尾仓鼠样本 (n = 105) 中检测到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5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沉默突变C438T (His146His) 的变异率最高,为67.62%;共有17只长尾仓鼠样本存在错义突变位点。黄胸鼠样本 (n = 70) 中存在6个沉默突变位点和1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最常见的沉默突变位点A321C (Ile107Ile) 和T411C (Thr137Thr) 的变异率均达到18.57%;8只黄胸鼠样本存在与其抗药性相关的A416G (Tyr139Cys) 错义突变,其中7只来源于太原市小店区 (XID),变异率为35.00%。本研究表明在家居和自然环境中均存在Vkorc1基因的变异,并在太原市小店区检测到黄胸鼠抗性种群的存在,需加强对此种群的监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澳门地区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性检测及其 Vkorc1基因多态性分析
    郭敏, 梁捷, 何向阳, 欧伟新, 彭定雄, 麦展昭, 黄海涛, 张礼标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98-704.   DOI: 10.16829/j.slxb.150579
    摘要934)   HTML9)    PDF (925KB)(941)    收藏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 (bromadiolone) 和鼠得克 (difenacoum) 的抗性鼠。溴鼠灵 (brodifacoum) 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 (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 (15.28 ± 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 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 [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食物季节性对野生藏酋猴家域利用的影响
    李亚东, 李博文, 王希, 李鹏晖, 李进华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24-633.   DOI: 10.16829/j.slxb.150647
    摘要1017)   HTML23)    PDF (8947KB)(928)    收藏

    食源植物的分布与食物的可获得性影响灵长类动物的家域动态。研究灵长类动物家域利用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野生动物的生态适应性与行为复杂性有重要意义。2020年9月—2021年8月,利用GPS技术、直接跟踪观察等方法,对黄山低海拔地区的野生藏酋猴群的家域范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藏酋猴家域面积从春季到冬季依次递减,分别为7.16 km2、5.09 km2、3.85 km2、0.35 km2,面积与食物资源可得性呈显著正相关;猴群月平均漫游距离 (d = 1735.67 m ± 288.35 m, n = 12) 与食物可得性呈正相关,且月平均漫游距离在7月最长、1月最短。猴群偏好利用的生境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春季主要偏好利用毛竹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夏季和冬季为针阔混交林 (马尾松),秋季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结果表明,藏酋猴会根据食物资源分布、食物可得性等因素来优化家域的时空利用以适应低海拔地区。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冬眠和非冬眠状态达乌尔黄鼠肾单位及相关功能因子的比较
    张修静, 王恒, 钟秋梅, 杨晨希, 王建礼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77-686.   DOI: 10.16829/j.slxb.150587
    摘要945)   HTML18)    PDF (9873KB)(887)    收藏

    冬眠是动物应对冬季低温和食物匮乏的一种生存策略。达乌尔黄鼠 (Spermophilus dauricus) 是典型的贮脂类冬眠动物。为研究冬眠动物肾脏的适应机制,本实验采用组织学、血液生化分析及酶联免疫方法检测了夏季活动期 (7月) 、冬眠期 (12月) 和早春出眠后 (3月) 达乌尔黄鼠肾单位形态学及血清肌酐、尿素和抗利尿激素 (ADH) 的变化,并用qPCR方法检测了肾脏水通道蛋白基因 (AQP1AQP2AQP3)、ADH受体 (V2R) 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eNOS) 的表达。结果发现,冬眠期和早春出眠期的达乌尔黄鼠肾小球密度、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相对管径、皮质部近曲小管数与远曲小管数比值均低于夏季活动期;冬眠期血清肌酐和尿素浓度高于夏季活动期和早春出眠期,ADH浓度及其受体V2R基因表达低于夏季活动期;冬眠期AQP1基因表达高于早春出眠期,AQP3基因表达低于夏季活动期,AQP2基因表达无显著差异;冬眠期eNOS基因表达低于早春出眠期。这些结果表明冬眠的达乌尔黄鼠表现出较低的肾功能;不同时期的水通道蛋白,eNOS及ADH表现出适应性的功能调节。该实验结果丰富了对冬眠动物肾脏适应机制的认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红外相机研究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
    郭桢杉, 黄金燕, 侯金, 向姣, 刘巅, 张晋东
    兽类学报    2022, 42 (6): 665-676.   DOI: 10.16829/j.slxb.150660
    摘要929)   HTML17)    PDF (32033KB)(884)    收藏

    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是影响野生动物多样性及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地震后野生动物对地震灾害体的利用特征,为震后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资源恢复方案制定提供基础资料,本研究在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不同损毁程度地震灾害体内及周边设置红外相机调查野生动物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经过2 833个相机工作日的调查,在地震灾害体内共探测到野生动物28种 (兽类15种,鸟类13 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为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马来豪猪 (Hystrix brachyur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喜食植物 (根、茎、叶和果实) 的动物,而记录到的兽类中,有60%被IUCN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易危 (VU) 和近危 (NT),表明珍稀野生动物会利用恢复过程中的地震灾害体,反映出地震灾害体对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具有潜在生态价值。轻度、中度、重度损毁程度区的物种种类构成差异大,动物相对多度指数 (RAI) 也存在较大差异:中度 > 轻度 > 重度。地震灾害体外的野生动物种数与相对多度指数均高于灾害体内,表明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仍在持续影响野生动物生境选择与利用。建议针对震后受损区域的野生动物生境利用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猫栖息地预测
    何礼文, 杨晓彤, 滕继荣, 王钧亮, 李晟, 肖凌云, 黄建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37-247.   DOI: 10.16829/j.slxb.150737
    摘要984)   HTML1453)    PDF (11457KB)(872)    收藏

    金猫 (Catopuma temminckii) 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分别被评估为近危 (NT) 和濒危 (EN),野外种群状况不明。金猫分布在东亚至东南亚的热带与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栖息地类型多样,从低地雨林到山地针叶林和亚高山杜鹃林都有分布,但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仍较为缺乏。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金猫的分布区北缘,为了深入了解该物种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栖息地选择策略,本研究汇总了2016—2019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调查中的金猫记录 (共计292次独立探测,117个记录点位),结合海拔、坡向、坡度、距河流距离、土地利用类型、距公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7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 (MaxEnt) 预测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内该物种适宜栖息地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 045.90 k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南部各保护站管理片区的核心区、北部红土河片区和碧口片区相接部分核心区,南北两区域之间被白龙江和212国道及大面积人居点隔断。模型响应曲线显示,保护区内的金猫倾向于选择靠近河流远离道路的区域,在海拔2 400 m附近分布概率最高,与模型预测出的最适土地利用类型常绿针叶林区域重合。根据研究结果,制约金猫适宜栖息地面积并导致分布区域片段化的主要因素除了天然河流,还有道路等人为活动。未来我们会更深入地探究不同类型人类干扰对金猫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多种方法,探究该地区金猫的食性组成、活动节律、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趋势等生态学基础问题。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一夫一妻西黑冠长臂猿的群体活动及其影响因素
    李紫千, 朱永亮, 李林国, 李伟, 杨建光, 管振华, 蒋学龙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41-148.   DOI: 10.16829/j.slxb.150726
    摘要1068)   HTML49)    PDF (1940KB)(862)    收藏

    高海拔栖息地中灵长类动物的行为适应一直以来都是灵长类研究中的重点内容,同物种在不同栖息地的行为差异也成为近年的热点问题。西黑冠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我国长臂猿科动物中种群数量最大的物种,滇中哀牢山、无量山是该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哀牢山和无量山的西黑冠长臂猿栖息地存在显著差异,且其社会组织不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在哀牢山高海拔栖息地中一个一夫一妻长臂猿群体的活动时间分配和食性季节性变化。2014—2015年,采用3 min间隔瞬时扫描法记录了长臂猿的行为和食性,468 h的行为数据结果表明,移动行为比例最高38.1%,其次是休息行为36.4%,取食行为23.3%,最少为鸣叫行为1.9%和其他行为1.3%。3 784次取食行为可辨识食物类型,总体上叶类食物占41.1%,其次是果实类食物33.3%,花类食物21.0%,附生植物3.9%,其他食物0.6%。长臂猿的时间分配和食性在雨季和旱季均具有显著差异,在低温旱季,长臂猿增加休息时间,减少移动时间,提高叶类和花类食物的取食比例;在高温雨季,长臂猿增加移动时间,减少休息时间和取食时间,取食更多的果实类食物。研究结果支持长臂猿在高纬度栖息地中采取能量保守的行为策略,与在无量山的研究对比,反映出栖息地食物分布模式对行为策略的影响。未来需要对更多一夫一妻长臂猿开展系统的行为生态学研究,这将有助于充分理解长臂猿的适应行为和社会组织演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的调查
    张清浩, 姚松, 徐恺, 刘统, 肖文宏, 白兵勇, 黄小群, 肖治术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06-214.   DOI: 10.16829/j.slxb.150633
    摘要1101)   HTML51)    PDF (30066KB)(850)    收藏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 (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 (Pomatorhinus hypoleucos) 和蓝鹀 (Latoucheornis siemsseni) 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 (Moschus berezovskii) 和金雕 (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 (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 (Martes flavigula)、猕猴 (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 (EN)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有中华斑羚 (Naemorhedus griseus) 1种,近危物种 (NT) 有猪獾 (Arctonyx collaris) 1种。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极危物种 (CR) 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 (VU) 4种,近危物种 (NT) 10种。兽类中,野猪 (Sus scrofa)、中国豪猪 (Hystrix hodgsoni) 和猪獾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占据前三位;鸟类中,勺鸡 (Pucrasia macrolopha)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 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较高。此外,人类活动和家畜放牧是内乡宝天曼保护区的主要人为干扰,同时发现生态旅游所圈养的猕猴发生逃逸,首次获得其在保护区内活动的图像记录。本研究完善了内乡宝天曼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资料,为野生动物长期监测研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提供了参考数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动物物种形成的生殖隔离机制研究进展
    章誉兴, 吴宏, 于黎
    兽类学报    2023, 43 (6): 627-643.   DOI: 10.16829/j.slxb.150838
    摘要558)   HTML94)    PDF (4322KB)(813)    收藏
    物种形成过程及其机制不仅是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也是长期困扰达尔文的“谜中之谜”,是进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命题之一。物种形成是指新物种从祖先物种中分化出来的演化过程,也是种群间生殖隔离效应或屏障建立的演化过程,对这一过程及其内在遗传机制的探究和揭示是我们理解生物多样性现象的关键所在。本文聚焦于动物类群,系统阐述了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的产生方式及其分子机制,并探讨了目前动物物种生殖隔离相关研究所面临的瓶颈、挑战和潜在机遇,为后续动物物种形成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及活动节律调查
    阮向东, 陈奕欣, 王博宇, 杨筱, 廖春林, 禹洋, 郭程
    兽类学报    2023, 43 (3): 342-351.   DOI: 10.16829/j.slxb.150708
    摘要956)   HTML419)    PDF (12272KB)(777)    收藏

    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对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动态和分布,并制订有效保护对策非常重要。由于地形复杂、植被浓密且缺乏系统调查,云贵高原东北边缘武陵山区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数据较为缺乏。2017年3月—2018年12月,对位于武陵山区的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群落组成和行为节律进行了红外相机调查,以补充该区域鸟兽多样性本底资料。调查期内共监测了60个相机位点,累计18 525个相机日,拍摄到2 865张独立有效照片,包括8目25科37属,共15种兽类和35种鸟类,其中褐胁雀鹛 (Schoeniparus dubius)、褐头鸫 (Turdus feae) 和白眉鹀 (Emberiza tristrami) 为保护区鸟类新记录种,相对多度指数较高的动物类群为啮齿目、鲸偶蹄目、食肉目、鸡形目和雀形目。对8种分布广泛、多度指数较高物种日活动节律分析发现:(1) 红腿长吻松鼠 (Dremomys pyrrhomerus) 和花面狸 (Paguma larvata) 分别为典型的昼行性和夜行性动物,且与其他地区种群的日活动节律高度相似;(2) 毛冠鹿 (Elaphodus cephalophus) 和野猪 (Sus scrofa) 均为昼夜兼性动物,但两者日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3) 红腹角雉 (Tragopan temminckii) 和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 pictus)、眼纹噪鹛 (Garrulax ocellatus) 和红嘴相思鸟 (Leiothrix lutea) 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日活动节律差异。本研究补充了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栖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现状的基础数据以及常见物种的活动节律,有助于今后深入推进本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多样性红外相机监测初报
    谢博, 农秀萍, 黄国力, 黄蓉, 姚维, 林建忠, 周岐海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15-223.   DOI: 10.16829/j.slxb.150653
    摘要1108)   HTML45)    PDF (12877KB)(762)    收藏

    2019年12月—2021年1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在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布设了58个红外相机监测位点,对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多样性开展监测。本次监测共完成17 332个相机工作日,累计获得独立有效照片6 680张。共鉴定出兽类5目13科20种,鸟类9目20科61种,其中黑叶猴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濒危 (EN) 的有2种,易危 (VU) 6种,近危 (NT) 19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 (RAI) 最高的兽类是小泡巨鼠 (Leopoldamys edwardsi),鸟类是白鹇 (Lophura nycthemera)。本次监测初步掌握了广西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及地栖性鸟类的种类组成和相对多度指数,为后续开展野生动物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四川贡嘎山狼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
    乔江, 龚小丽, 贾伟, 贾国清, 蒋勇, 周华明, 李佳琦, 温安祥, 王杰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48-257.   DOI: 10.16829/j.slxb.150542
    摘要1016)   HTML2730)    PDF (52429KB)(758)    收藏

    狼 (Canis lupus) 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大型食肉动物之一,曾广布于中国大陆,但由于栖息地丧失和人类迫害,分布范围锐减。2011—2020年在四川贡嘎山195个1 km × 1 km网格 (286个位点) 放置红外相机,结果仅在46个网格、56个位点拍摄到狼,累计278次独立探测,网格与位点的占有率分别为23.6%和19.6%。狼分布海拔为3 097 ~ 4 563 m,3 000 m以下区域未拍摄到狼。狼偏好单独活动,群体大小仅为 (1.2 ± 0.5) 头,不同生境和季节的群体大小没有差异 (t = -1.119, P = 0.266; t = -0.251, P = 0.801)。活动节律显示狼是日夜兼行性动物,旱季 (11月至翌年4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5: 00—17: 00,雨季 (5—10月) 活动高峰在03: 00—07: 00及13: 00—15: 00。狼与6种野生有蹄类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度均较高,旱季与中华鬣羚 (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908),雨季与水鹿 (Rusa unicolor) 的重叠度最高 (Δ4 = 0.895)。本研究初步探明狼在贡嘎山的分布、群体大小和活动节律,为深入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这一大型食肉动物种群的精细管理与保护提供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小兴安岭马鹿粪便的分解速率
    邵雪峰, 平晓莹, 李月圆, 陈龙, 聂志文, 胡远满, 李月辉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57-163.   DOI: 10.16829/j.slxb.150682
    摘要1039)   HTML20)    PDF (1437KB)(751)    收藏

    粪便分解速率是粪便堆在自然条件下消失所用的时间,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鹿科动物种群数量,是种群数量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为揭示高纬度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的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解决在我国普遍存在的目标种相对隐蔽、种群密度低、粪便分散导致的原地回访观测耗时耗力难以完成的问题,本研究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小兴安岭范围内,选择铁力林业局建设林场为研究区,于2015年1月收集38堆马鹿 (Cervus elaphus) 的新鲜粪便,将这些粪便堆集中移至方便回访的一处马鹿代表性生境——阳坡针阔混交林,记录每堆粪便的原始粪粒数,之后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回访并记录每堆粪便剩余的粪粒数和各粪便堆是否分解完全,共回访8次。利用R 4.1.2中的逻辑斯蒂回归得出回归方程的截距b0和斜率b1,再利用MATLAB R2020b计算粪便分解速率。结果表明,马鹿粪便的平均分解速率为 (646 ± 53) d。本研究将粪便人工移动集中放置于一处进行观测实验,为研究低种群密度的动物粪便分解速率提供了可行途径,丰富了我国鹿科动物粪便分解速率研究,从而减小了利用粪便距离取样法估算种群数量的阻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大蹄蝠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
    邵伟伟, 乔芬, 蔡玮, 林植华, 韦力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82-192.   DOI: 10.16829/j.slxb.150724
    摘要856)   HTML20)    PDF (1908KB)(716)    收藏

    脊椎动物基因组含有丰富的微卫星信息。本研究对翼手目动物中的大蹄蝠全基因组及其基因的微卫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含有微卫星编码序列的基因进行注释分析。结果表明,大蹄蝠全基因组大小为2.24 Gb,共含有497 883个微卫星,其中,数量和比例最多的是单碱基和二碱基重复类型,分别有173 953个 (34.94%) 和222 591个 (44.71%),相对丰度分别为77.78 loci/Mb和99.52 loci/Mb。微卫星数量从单碱基重复到六碱基重复单元最多的类型分别为 (A)n、(AC)n、(TAT)n、(TTTA)n、(AACAA)n和 (TATCTA)n,比例分别为95.14%、55.25%、38.41%、22.17%、48.68%和20.30%。不同基因区和基因间区的数量及丰度不同,其中基因间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大,分别为322 666 个和2 541.57 loci/Mb,编码区的微卫星数量及其丰度最小,分别为1 461个和461.98 loci/Mb。基因间区和全基因组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相似。编码区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三碱基重复单元,外显子最多的微卫星类型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重复单元。在微卫星丰度分布的位置特征分析中,基因上游500 bp、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下游500 bp各个区域微卫星丰度分别为16 400.94 loci/Mb、972.12 loci/Mb、2 180.66 loci/Mb和3 899.89 loci/Mb。大蹄蝠基因中含有微卫星的编码序列 (Coding sequence, CDS) 1 461条,被注释到的基因有1 226个。GO注释到63个主要功能基因中,并分配到26 439个GO条目。KEGG富集最显著的是信号传导通路,含有146个基因。本研究结果不仅为大蹄蝠高质量微卫星的筛选提供参考,还将进一步为翼手目其他物种的全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微卫星在全基因组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气候变化导致青藏高原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退缩:以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
    叶秀林, 郭克疾, 李欣蕊, 吴庆, 张梦斐, 李明, 赵序茅
    兽类学报    2023, 43 (2): 149-156.   DOI: 10.16829/j.slxb.150706
    摘要1187)   HTML40)    PDF (15121KB)(712)    收藏

    近5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对高原有蹄类的种群分布和多样性维持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以西藏类乌齐马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马鹿种群为例,通过2013年和2021年对马鹿和牦牛种群数量、分布的调查,并整合了物种分布模型和种群动态模型,评估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 (放牧、道路、居民点等) 对马鹿种群适应性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马鹿种群在2013—2021年由890头增加到1 400头,根据种群增长模型预计在2050年马鹿种群数量将达到1 735头,但其适宜栖息地在2050年代下降43.4%,2070年代下降5.1%,表明马鹿种群增长与适宜栖息地缩小之间的冲突将不利于马鹿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当前马鹿与牦牛栖息地重合率为19%,2050年代为60%,2070年代为37%,且牦牛与马鹿存在食物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马鹿原有的适宜栖息地。为保护马鹿,建议减少牦牛的饲养量1 000 ~ 1 500头。本研究将种群增长模型、种间竞争关系与物种分布模型整合,把气候变化对物种的影响延伸到种群层面,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武汉市城市破碎化森林中野生哺乳动物的多样性
    汪琪薇, 赵恒月, 刘勤, 万能, 朱志兵, 牛红玉, 张洪茂
    兽类学报    2023, 43 (3): 258-269.   DOI: 10.16829/j.slxb.150730
    摘要920)   HTML1265)    PDF (13704KB)(697)    收藏

    生境破碎化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尤其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降低甚至丧失。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森林斑块成为典型的破碎化生态系统。对城市森林斑块中哺乳动物资源的调查,能够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和城市景观格局的建设提供依据。2019—2021年,通过实地调查和红外相机拍摄对武汉市13个森林斑块的哺乳动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城市化对物种组成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次调查共布设77台相机,相机总工作天数为21 247日,拍摄到野生哺乳动物独立有效照片1 243张,记录野生哺乳动物5目9科15种,主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其中貉 (Nyctereutes procyonoides)、亚洲狗獾 (Meles leucurus)、野猪 (Sus scrofa)、北社鼠 (Niviventer confucianus) 为常见种。哺乳动物物种丰富度 (P < 0.01)、香农-威纳指数 (P < 0.05) 随距市中心距离增加而显著增加,与斑块隔离度、形状指数则无显著相关 (P > 0.05),说明距市中心距离是哺乳动物多样性的重要影响因子。此外,近郊、远郊自然森林斑块哺乳动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说明城市化对哺乳动物多样性有负面影响。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宁夏兽类两新纪录——川西缺齿鼩和小纹背鼩鼱
    周利, 廖锐, 侯全芬, 陈顺德, 刘少英
    兽类学报    2023, 43 (2): 224-228.   DOI: 10.16829/j.slxb.150709
    摘要970)   HTML38)    PDF (7850KB)(694)    收藏

    In September 2011, six shr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with traps from Mt. Liupanshan,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35°36′76″N, 106°32′79″E, 2 000 m asl). Pelage, skull, and teeth morphologies of one specimen are similar to Chodsigoa hypsibia and the others are similar to Sorex bedfordiae. Molecular analyses supported the two species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to be monophyletic, and the K2P genetic distance of Cyt b gene is 0.4% (C. hypsibia) and 6.7% - 7.4% (S.bedfordiae). Thus, these specimens were identified as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They represent the first records of C. hypsibia and S. bedfordiae in Ningxia, and expand the known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two species.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