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捕食家畜的状况
    刘 宇,张恩迪,李志宏,陈晓婕
      
    摘要1686)      PDF (456KB)(1908)    收藏
    2002 年5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搜集到野生东北虎捕食珲春自然保护区居民家畜的数据,共计38 起捕食事件,有51 头家畜遭到捕食。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现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性别、虎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 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 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合ArcView GIS和MapIn fo 分析,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PCA 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这些数据表明:在珲春,东北虎主要捕食牛和马,对猪和羊没有捕食,对牛和马的捕食也不存在偏好。东北虎倾向捕食成年个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捕食1~2 个个体。成功的捕食事件中,多为1 头遭捕食;该捕食策略为虎权衡后的选择。捕食家畜事件多发生在3 ~11 月的非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距最近居民区距离> 海拔> 距最近道路距离> 土地利用(Ⅱ型)类型> 坡度> 坡向> 距最近水源距离> 植被类型> 道路类型> 土地利用(I 型)类型。距最近居民区距离为:3 666 ± 2 308 m,极显著地近于休息卧迹、警戒卧迹和刨痕。该距离更多地集中在4 000 m以下区域。海拔为280 ± 114 m,极显著地低于休息卧迹,显著低于警戒卧迹和刨痕。由于当地居民区多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因此,这种显著的不同可以看成是一个伴生的结果。距最近道路距离为:522 ± 543 m,极显著地近于刨痕,显著近于休息卧迹和警戒卧迹。上述2 个人为干扰因子,对捕食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对上述3 个生态因子的详细研究说明,虎并不愿意有意识地如此接近人类聚居区,而是家畜食物的诱惑,令虎冒险前往。在26 个捕食点中,14 个在用材林,6 个在特护林,3 个在农田,2 个在灌木林,1个在居民区。被调查的当地居民共损失了 11 851 kg家畜,合人民币116 126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大仓鼠在繁殖期的行为关系及交配行为
    张健旭,张知彬,祖望
      
    摘要2450)      PDF (161KB)(1971)    收藏
    在Y型迷宫中进行气味选择测定时, 被试大仓鼠偏好异性的气味, 证明身体气味有性吸引和性识别作用。在Y型迷宫进行性别选择测定时, 在雌雄靶鼠个体之间, 被试大仓鼠不表现出性别偏好, 这是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共同影响的结果; 与空白相比较, 被试鼠都选择靶鼠, 说明独居大仓鼠之间存在频繁的探究行为。通过观察箱内对两鼠间的行为关系的观察发现, 异性之间主要有攻击行为和交配行为;同性之间主要发生攻击行为, 同时胜鼠或优势鼠的胁腺标记行为显著多于从属鼠, 说明胁腺标记可以表明优势地位; 雄鼠与非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时, 攻击行为很少, 但无友好行为,只有简单的雄鼠爬跨雌鼠的行为; 任何陌生的雄鼠与性接受状态的雌鼠相遇发生交配行为,交配结束又相互攻击; 交配行为表现为多次爬跨多次射精; 雄鼠有库利奇(Coolidge) 效应, 雌鼠可以连续接受几只雄鼠的交配, 表明大仓鼠为多配制的婚配制度。从行为关系和交配行为看大仓鼠在繁殖期独居, 无固定的配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3. 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演化历史
    郭延蜀, 郑惠珍
      
    摘要2818)      PDF (506KB)(3533)    收藏
    对中国梅花鹿地史分布、种和亚种的划分及其演化历史作了系统的研讨。认为从早更新世至现代,东亚季风区的梅花鹿应是一个多向度种,中国的梅花鹿可划分为9个亚种。指出梅花鹿可能在上新世晚期发源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更新世期间曾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和青藏区的东部,全新世后其分布区急剧地缩减与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的强烈抬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受冰期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揭示了梅花鹿的演化谱系和我国野生梅花鹿的现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蝙蝠核心生物钟基因 Per1昼夜表达节律与适应性进化研究
    王慧, 许宁宁, 李昕彤, 冯江
    兽类学报    2024, 44 (3): 259-267.   DOI: 10.16829/j.slxb.150882
    摘要177)   HTML20)    PDF (2885KB)(187)    收藏
    长期以来,生物钟相关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话题。以往研究表明核心生物钟基因 Per1 广泛参与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控。然而, Per1 基因在具有不同昼夜节律活动模式的哺乳动物中是否发生了遗传位点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是否促进了哺乳动物昼夜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仍有待研究。本研究通过荧光定量 PCR、基因克隆测序与分子进化分析方法,对核心生物钟基因 Per1 开展了深入的分子进化分析,明确了 Per1 基因在夜行性蝙蝠脑区的昼夜振荡规律,由休息状态到睡眠状态对应着 Per1 基因表达量的由高到低,睡眠状态的表达量最低,而由觉醒状态到活动状态对应着 Per1 基因表达量的持续升高,与 Per1 基因维持中枢生物钟调控功能高度相关;检测到 Per1 基因序列上的 15 个潜在受正选择位点与 2 个显著受正选择位点,其中在夜行性动物中检测到的显著受正选择的 1118A 氨基酸位点恰好位于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域上;通过滑窗分析结果显示, Per1 基因在夜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均普遍高于其在日行性哺乳动物中的进化速率,可能促进了哺乳动物夜行性活动模式的形成和稳定。本研究为深入理解哺乳动物自身稳态维持与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关键分子基础提供新的认知,为生物钟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大熊猫保护区发展历史、现状及前瞻
    胡锦矗,张泽钧,魏辅文
      
    摘要9523)      PDF (190KB)(5162)    收藏
    大熊猫是我国的特产动物,古时被列为贡品,在近代被视为国宝。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乱捕滥猎等因素,该物种已处于濒危状态。解放以后,我国政府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并于20 世纪60 年建立了卧龙等5 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并将大熊猫列为禁猎动物。20 世纪70 年代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大熊猫资源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新建了佛坪、唐家河、蜂桶寨等自然保护区,使有关大熊猫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了13 个。1985 -1988 年全国第二次大熊猫资源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较第一次减少了54 ﹪。进入90 年代,全国大熊猫保护区增至36 个,迄今共建立了63 个与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物种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全国大熊猫栖息地已由80 年代衰落期时22 220 km2 增加至34 000 km2 ,其中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栖息地面积达29 000 km2 ,有效地保护了约85% 的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以及约50% 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现存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估计约2 000只,因密度稀疏,发展空间大。目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出台了各种就地与迁地保护措施,只需各方通力合作,野生大熊猫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雌性动物多次交配行为的机制及进化
    刘晓明 李明 魏辅文
      
    摘要2095)      PDF (163KB)(2276)    收藏
    雌性动物的后代数量不可能超过她的卵子数。在理论上, 一个生殖季节内, 一次或几次交配就足够使雌性所有卵子受精, 最大化其生殖潜能。但与理论预测相反, 许多物种的雌性经常与同一个或多个雄性发生多次交配。交配通常要付出较高的代价, 所以很难理解为什么雌性动物要反复进行多次交配。本文综述了解释此行为的一些适应性和非适应性假说。从获得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二个角度介绍了适应性假说。直接收益主要包括求偶喂食和“彩礼”、受精保证、亲代抚育、生殖刺激和护卫交配权等5 个方面。还着重介绍了多次交配对雌性后代的间接遗传受益, 即获得优质基因、提高后代遗传多样性和遗传互补性3 个假说。非适应性假说包括了遗传相关假说和顺从雄性行为假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长江湖口至荻港段江豚春季对生境选择的初步分析
    于道平 王江 杨光 章贤
      
    摘要1568)      PDF (166KB)(1634)    收藏
    In springs of 1995 to 2000, plot sampling was carried out to collect information on eight habitat factors including geographic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etc. According to a map of navigation in middle and low Yangtze River (printed in 1995), regular sampling plots, with a circular area of 500 m in diameter and with equal water and terrestrial , were set every five kilometres along the main stream, which included areas used by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A total of 1 225 kilometres of survey was conducted 1 247 regular sampling plots were set, of which 66 were utilized by the finless porpoises. The habitat selec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by Vanderploeg and Scavia selection indi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 prefer cushion waters around large, gooseneck-like, bifurcated water courses, however the selection tended to be random with the decrease of flexuousity and the width to length ratio of the riverway. The feeding grounds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s are usually close to sandy areas with reedy swamps where boats traveling upstream, sand excavating, and fishing activities, etc. constitute the potential threats to the finless porpoises. We suggest that the core area of the nature reserve should focus on large bifurcated riverways with cushion waters, and large areas of reedy swamps, where the sand excavating and fishing activities should be prohibited, and the speed of boats traveling upstream must be limited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3)
    8. 人与大型兽类的冲突: 野生动物保护所面临的新挑战
    蔡 静, 蒋志刚
      
    摘要1856)      PDF (357KB)(3480)    收藏
    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野生动物损害庄稼,捕食家畜,甚至危及到人身安全。人兽冲突增加了野生兽类保护工作的困难。目前,导致人兽冲突比较典型的物种包括野生非洲象和野生亚洲象、绝大多数食肉动物和鹿类等等。引发人和大型兽类冲突的具体原因包括人口增长、野生动物栖息地丧失、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实施保护后野生动物种群的恢复,多数情况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减少人和大型兽类的冲突应从两方面着手:加强野生兽类管理,利用各种方法减缓损失;另一方面,关注当地社区,在提高当地人的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要提高当地的经济水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江西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
    张阳, 陈璐瑶, 韩卫杰, 詹建文, 刘武华, 黄晓凤
    兽类学报    2024, 44 (3): 268-276.   DOI: 10.16829/j.slxb.150803
    摘要156)   HTML12)    PDF (3027KB)(141)    收藏
    梅花鹿 ( Cervus nippon) 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江西桃红岭梅花鹿华东亚种 (华南梅花鹿, C. n.kopschi) 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梅花鹿种群。研究桃红岭梅花鹿遗传多样性,并阐明其遗传本底状况,对于提升华南梅花鹿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桃红岭梅花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采集疑似梅花鹿粪便样品 108 份。首先基于线粒体 Cyt b 基因扩增测序进行物种鉴定,并利用微卫星标记和 SRY/ZFX 性别标记对梅花鹿样品进行个体识别、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108 份样品中有 96 份梅花鹿粪便样品,来源于 63 只不同个体,且雌雄性比为 1. 33∶1。7 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观测杂合度、期望杂合度和近交系数分别为 3. 714、0. 712、0. 602 和-0. 087,其中 3 个位点显著偏离 Hardy-Weinberg 平衡,均表现为杂合子过剩。本研究结果表明,桃红岭梅花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性比失衡,近交系数为负值表明其种群暂无近交风险。建议积极推进桃红岭梅花鹿人工繁育,加强对稀有等位基因的保护与管理,并适时采取个体迁移等手段促进桃红岭梅花鹿与其他梅花鹿种群的基因交流,以提升其种群遗传多样性水平和促进种群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饲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的营养需求
    张鹏,渡边邦夫
      
    摘要3223)      PDF (404KB)(2298)    收藏
    非人灵长类的营养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国际和国内社会的关注。我国是世界上实验灵长类动物的最大产出国。进一步了解和发展非人灵长类营养学将有利于提高我国非人灵长类的饲养水平和饲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整体产业的发展。为此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非人灵长类营养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家饲料配比的相关规定,阐述了各营养成分的作用、缺乏症状和改善案例。旨在丰富相关方面的科学信息,增加对非人灵长类营养
    需求的理解。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
    11. 基于Cov-AHP的EES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及对人兽冲突影响测度
    王岚馨, 方良, 徐慧妹, 刘超, 陈文汇
    兽类学报    2024, 44 (3): 277-286.   DOI: 10.16829/j.slxb.150836
    摘要118)   HTML5)    PDF (4301KB)(102)    收藏
    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进程中,人兽冲突事件时有发生,探究人兽冲突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建议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北京市周边地区 2009—2017 年经济、生态和社会系统 (EES 系统) 的 22 个变量入手,基于协方差-层次分析法 (Cov-AHP) 建立了 EES 系统指标评价体系。为了探究 EES 系统中人兽冲突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 AIC 准则筛选并分析对人兽冲突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结果显示:北京市周边地区人兽冲突形式主要表现为损毁农田和果园,受损失最小的是平谷区,最大的是门头沟区和延庆区,冲突高峰期为每年的 8—9 月。经济系统中,第二产业增长率、第二产业占比、政府一般预算收入、粮食总产量的增长会加剧人兽冲突的损失;生态系统中,退耕造林面积越大、距水系距离越近,越容易造成人兽冲突损失,而距林地距离越近,越不容易造成人兽冲突损失;社会系统中,恩格尔系数、公共图书馆总藏量会加剧人兽冲突的损失,而防护措施占比则相反。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当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当地居民对野生动物及栖息地保护的认知。在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恢复当地的生态环境,避免矫枉过正,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并建立健全防护措施,减少野生动物对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侧重在 EES 复合系统中探究人兽冲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减少人兽冲突的损失,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魏辅文, 杨奇森,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2021, 41 (5): 487-501.   DOI: 10.16829/j.slxb.150595
    摘要13533)      PDF (1771KB)(7083)    收藏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高原鼠兔对小嵩草草甸的破坏及其防治
    刘伟 王溪 周立 周华坤
      
    摘要1354)      PDF (169KB)(2058)    收藏
    1997~2000 年在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 通过测定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人工草地和除杂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对草地的破坏程度, 分析了草地植物群落变化对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 高原鼠兔种群数量相应升高, 重度退化草地中高原鼠兔种群数量降低, 是由食物资源不足引起。不同程度退化草地之间高原鼠兔种群数量差异极显著( t 未退化与轻度= 25.369 7 , t 未退化与中度= 25.55 ,t 未退化与重度= 36.406 0 , t 轻度与中度= 23.279 4 , t 轻度与重度= 14.343 9 , t 中度与重度= 20.178 5 , df = 3 , p < 0.001) 。高原鼠兔对草地的破坏面积与平均单坑面积呈显著的相关关系( F = 220146 , df = 3 , P < 0.001) 。在草地达到重度退化以前, 高原鼠兔的种群密度升高, 对草地的危害则加重。草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高原鼠兔的种群数量, 当植物群落高度增加时, 其种群数量开始减少, 反之则增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海岛缺齿鼹中国大陆分布新纪录
    姚洪凤, 胡江晓, 韩吉学, 汤若晖, 周佳俊, 何锴, 张余才, 储俊, 赵凯, 陈中正
    兽类学报    2024, 44 (3): 370-376.   DOI: 10.16829/j.slxb.150873
    摘要116)   HTML2)    PDF (5753KB)(94)    收藏
    Mogera insularis (Mammalia: Eulipotyphla: Talpidae) was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be limited to Taiwan and Hainan, China. In this study, we collected three mole specimens in Anhui Province. We integrated molecular and morphometric approaches to assess the identity of these specime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one specimen from Huangshan is M. latouchei while the other two from Xuancheng and Dabie Mountains, Anqing are M. insularis. The maximum likelihood (ML) tree based on the complete Cytochrome b ( Cyt b) gene showed that the M. insularis specimens from Anhui and Taiwan form a monophyletic clade with strong support (support value = 98. 1%), and the genetic distance between them was 1. 87%. Additionally, phylo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 insularis from Taiwan and Hainan are non-monophyletic, suggesting M. i. hainana might be a distinct species. This study provides the first record of M. insularis in the mainland of China, which greatly expand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species.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的食性分析
    曹伊凡, 苏建平, 连新明, 张同作, 崔庆虎
      
    摘要3217)      PDF (249KB)(2721)    收藏
    2005 年7 月和2006 年1 月在可可西里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收集藏羚羊的新鲜粪样各33 份和55 份。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分析了该地区藏羚羊的食物构成及其冷季(1月)和暖季(7月)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藏羚羊粪便中镜检到的可识别植物碎片为15 科24 种(属)植物,其食物谱构成主要包括禾本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禾本科是藏羚羊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中所占的比例为60. 5% ;莎草科、豆科、菊科、柽柳科及玄参科植物是藏羚羊全年都取食的主要食物,其所占比例分别为16.7% 、9.2% 、6.4% 、4.9% 及0.9% 。藏羚羊在冷季和暖季的食物构成有显著变化,莎草科和柽柳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低,分别为7.7% 和0.8% ,而禾本科、豆科和玄参科在冷季所占比例较高,分别达到了70.4%、12.6% 和2.4%。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吸血蝙蝠食性特化及其研究现状
    陈宇轩 赵华斌
    兽类学报    2019, 39 (2): 202-208.   DOI: 10.16829/j.slxb.150240
    摘要2678)      PDF (8245KB)(3073)    收藏
    翼手目动物(蝙蝠)的食性多样性丰富,其食物包括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植物果实、花、花粉、花蜜、叶片和血液等。其中,大约70%的蝙蝠主要以昆虫为食,而以血液为食的吸血蝙蝠只有3种,它们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仅以血液为食的动物类群。因此,吸血蝙蝠是研究动物食性演化的重要模式动物。本文综述了吸血蝙蝠在形态学、生理学、行为学、感觉系统和肠道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了吸血蝙蝠食性特化的适应性特征。随着普通吸血蝠高质量基因组的公布,我们将有机会探究食性相关基因在吸血蝙蝠中的功能改变,阐明动物食性转变的分子机理。本文将为吸血蝙蝠和其它动物食性转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家养黑熊的繁殖行为
    孔令禄,兰岷剑,杨世奎,杨智勇,邓颖红,汤纯香,周小平
      
    摘要1375)      PDF (158KB)(227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18. 犬瘟热弱毒疫苗对大熊猫的免疫效果评价
    王成东,杨松涛,吴开波,高玉伟,张志和,罗娌,王承宇,王铁成,严玉宝,胡娟,杨智,兰景超
      
    摘要2520)      PDF (180KB)(2154)    收藏
    以国产犬用犬瘟热等六联弱毒苗接种33 只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健康大熊猫,分别采集每只大熊猫免疫前以及免疫后2 周、1 个月、3 个月、6 个月、9 个月、11 个月的血清样品,采用细胞中和试验测定犬瘟热病毒(CDV)中和抗体效价,并对接种疫苗后的所有大熊猫个体进行连续1 年的健康资料记录。结果表明,所有接种疫苗的大熊猫均未出现任何与疫苗相关的副反应,该疫苗接种对大熊猫是安全的;部分老年、成年和亚成年的大熊猫(13/33) 在疫苗接种前已经存在CDV 抗体(≥ 1∶ 4);2 只老年大熊猫在疫苗接种后仅产生低水平的CDV 抗体(≤1∶ 8),另外2 只老年大熊猫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 抗体(< 1∶ 4 );部分成年大熊猫(9 /15)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 抗体(<1∶ 4),仅部分成年大熊猫(6 /15)在疫苗接种后产生低水平的CDV 抗体(≤1∶22);部分亚成年大熊猫(8/9)在疫苗接种后能够产生低水平的CDV 抗体(≤1∶ 22),少数亚成年大熊猫(1 /9)在疫苗接种后未产生CDV 抗体(< 1∶ 4);幼年大熊猫(5 /5)疫苗接种后可产生CDV 抗体,2 周至1 月内达到高峰,CDV 抗体水平和持续时间都明显高于老年、成年和亚成年大熊猫(P < 0 05);少数幼年大熊猫(1 /5)疫苗接种后CDV 抗体达到1∶ 127,但3 个月后所有幼年大熊猫CDV 抗体就陡然下降(≤ 1∶ 16)。由此表明,在现有的免疫剂量和程序下,犬用犬瘟热等六联弱毒疫苗难以有效刺激大熊猫产生CDV 中和抗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
    19. 中国现代灵长类的分布、现状与保护
    马世来, 王应祥
      
    摘要1906)      PDF (1072KB)(2367)    收藏
    本文对中国现生灵长类类群分布和现状作了较全面的总结;对现存的种群数量进行了初步估价;并就保护和存在的问题与展望提出了概括性评述。所得结果系据作者自1975年以来的实际考察和国内外有关文献记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8)
    20.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郝玉江, 王克雄, 韩家波, 郑劲松, 先义杰, 姚志平,鹿志创, 李海燕, 张先锋
      
    摘要7963)      PDF (441KB)(5355)    收藏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 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
    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 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
    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
    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声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进展。我们认为,我国在珍稀濒危淡
    水豚类的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和生物声学等方面处于国际前沿地位。对我国海洋沿岸的海兽还缺乏
    系统研究,对珍稀濒危海兽的保护实践有待突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冬季清凉峰山区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差异
    鲁庆彬, 于江傲, 高欣, 杨仙玉, 周圻, 张良斌, 章叔岩
      
    摘要2518)      PDF (403KB)(2623)    收藏
    从2005 年11 月5 日至2006 年1 月21 日,为了评估小麂和野猪的生境选择及其差异,我们在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共设置了248 个样方群。研究发现,两者都选择平缓坡的灌丛植被、草本密度小、离住宅较近和离隐蔽物距离适中的生境,表现了它们的生境选择有一定的重叠性。但是它们也表现出生境选择的一些差异,小麂选择乔木密度适中、灌丛密度大和郁闭度适中的生境,而野猪选择乔木密度小的生境,随机地使用各类灌丛密度和郁闭度的生境。小麂还选择北坡、离水源距离较远的生境,野猪只是随机地使用不同的坡向和离水源距离的生境。分析两者共存的机制,我们发现小麂采取隐藏策略而野猪采取逃跑策略来避敌和利用资源,即它们之间存在与反捕食策略相关的生境选择差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黑龙江省圈养狼交配行为的初步观察
    沙未来, 张洪海, 孔繁繁, 陈磊, 张承德
      
    摘要7202)      PDF (237KB)(3936)    收藏
    2005 年10 月至2006 年4 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扫描取样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北方森林动园4 对圈养狼交配活动进行了观察,以期了解无人干扰下圈养狼的交配过程及其交配模式。观察时间共计25 d, 225 h,实际录像时间为126 h,记录到爬跨741 次,成功交配46 次,成功爬跨交配占总爬跨次数的6. 2% 。狼在交配过程中有锁结现象,雄狼通常在一次爬跨、多次抽动后出现射精。交配行为一般发生在8∶ 00 ~10∶ 00和14∶00 ~ 16∶ 00。雌性具有明显的邀配模式,一旦邀配成功,雌狼站立不动,尾巴偏向一侧,腰部微下躬,配合雄狼爬跨。对交配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4 只雄狼的抽插时间没有差异( P = 0. 827),而其锁结行为的时间差异极其显著( F = 71.43, P <0.001),交配期持续5 ~ 14 d,交配平均持续时间为534 ± 402 s,最长达1 588 s,
    最短只有28 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种群数量和繁殖调查
    孙桃柱, 吴琼, 张振伟, 李忠秋
    兽类学报    2024, 44 (3): 333-343.   DOI: 10.16829/j.slxb.150821
    摘要157)   HTML4)    PDF (22130KB)(121)    收藏
    流浪猫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然而,中国对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很少。2018—2022年,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 (约 195 hm 2) 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基于个体识别的校园流浪猫种群及繁殖等基础生物学研究。通过连续 20 d 的样点调查,构建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累积曲线,发现即便在熟知流浪猫种群分布的基础上,一天调查中流浪猫的发现率仅为 51. 22% (44. 51% ~ 53. 66%),而累积 6 d 的重复调查,发现率可达到 84. 15%(81. 10% ~ 86. 59%)。2018—2022 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数量快速增长,从 2018 年的 51 只增加至 2022 年的220 只。2021 年 3 月至 2022 年 3 月每月 6 次调查,期间共记录到 273 只流浪猫,其中成年猫 149 只,幼猫 124 只,雌雄性比约为 1∶1。在此期间流浪猫的一年留存率约为 58. 71%,且绝育流浪猫的留存率显著高于未绝育的流浪猫。流浪猫全年均可繁殖,但产仔高峰集中在3—6月。65窝幼猫中,有84只存活超过6个月,若家猫的平均产仔数为 3 ~ 4只,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流浪猫幼仔 6月龄成活率约为 36. 92% (32. 31% ~ 43. 08%)。上述结果说明,低强度的样点调查可能低估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在人类提供庇佑的环境中,流浪猫的生存不受食物、住所以及疾病的限制,其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较高,高存活率和高繁殖力将为流浪猫种群数量的控制带来困难。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从埃及到昆明-蒙特利尔——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转变
    平晓鸽, 朱江, 魏辅文
    兽类学报    2023, 43 (4): 357-363.   DOI: 10.16829/j.slxb.150816
    摘要513)   HTML1878)    PDF (1795KB)(518)    收藏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昆蒙框架)。这一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先后经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经过了多轮谈判和磋商,部分内容不断调整,显示出了各方在部分议题上的分歧和妥协。本文详细梳理了预稿、初稿和昆蒙框架中2050年长期目标和2030年行动目标中涉及的指标,及指标期望达到的目标,提出讨论和关注的重点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遗传多样性保护、保护地目标、转型和紧急行动,以及框架的落实。未来工作的重点则是如何采取紧急行动,将全球目标转换为国家行动,提供资金支持,以及确保监测体系有效实施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进展与前瞻
    魏辅文, 张泽钧, 胡锦矗
      
    摘要6586)      PDF (325KB)(4850)    收藏
    在现代食肉目动物中,大熊猫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物种之一,既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同时亦是世界自然保护的象征。自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我国政府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展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
    以来,迄今已积累了大量有关该物种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学知识,近年来3S 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将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本文在综合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从栖息地生态学、觅食
    生态学、繁殖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分子生态学、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等不同方面就野生大熊猫生态学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力图归纳已有研究发现,阐明研究结果的科学价值及在保护生物学上的意义。同时,结
    合研究与保护管理工作的需要,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前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低氧应激下甘肃鼢鼠与SD 大鼠心脏抗氧化酶和ATP 酶活性的比较
    唐燕红 王剑 李金钢 谢惠春 李涛 何建平
      
    摘要2057)      PDF (253KB)(2144)    收藏
    为探讨低氧应激下甘肃鼢鼠心脏对抗氧化损伤和电生理紊乱的可能机制,对甘肃鼢鼠和SD 大鼠在4. 5%氧浓度下分别进行2 h、4 h、6 h、8 h、10 h、16 h 低氧应激,比较常氧和各时程低氧下二者心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和Ca 2 + - ATP 酶、Ca 2 + - Mg 2 + - ATP 酶、Na + - K + - ATP酶活性,以丙二醛(MDA)含量作为机体氧化损伤指标。结果显示,常氧组甘肃鼢鼠GR 活性比SD 大鼠高,SOD、CAT、Ca 2 +-ATP 酶、Ca 2 + - Mg 2 + - ATP 酶和Na + - K + - ATP 酶活性及MDA 含量与SD 大鼠相比均无显著性差
    异;低氧组甘肃鼢鼠SOD、CAT、GR、Ca 2 + - ATP 酶、Ca 2 + - Mg 2 + - ATP 酶和Na + - K + - ATP 酶活性迅速升高,显著高于SD 大鼠,MDA 含量则显著低于SD 大鼠。说明甘肃鼢鼠心脏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低氧诱导产生的多余自由基,并通过提高ATP 酶活性保证心电活动正常、心率稳定,应对低氧应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
    27.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丁小丽 邰发道
      
    摘要1901)      PDF (175KB)(1635)    收藏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0 日龄) , 5 日龄, 15 日龄, 25 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 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出生后15 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 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5 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5 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25 日龄时可能达到了功能上的成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
    28. 麋鹿行为谱及PAE编码系统
    蒋志刚
      
    摘要2612)      PDF (193KB)(2224)    收藏
    以麋鹿为实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区别了“姿势”、“动作”和“环境”,分解了动物行为的层次,然后根据行为的适应和社群机能归类,建立了以“姿势—动作—环境”为轴心的,以生态功能为分类依据的动物行为分类编码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PAE编码分类系统以集合论为基础,明确了动物行为的三要素:姿势、动作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了笼统地将动物的姿势、动作和行为混为一谈的做法,区分了动物行为的组成要素和结构层次。行为要素编码方法为动物行为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生长点。在继承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记录了有关麋鹿的姿势、动作和行为达200多种,还区别了各种行为在雄性、雌性和幼体之间的相对发生频次以及发生季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中国兽类分类与系统演化研究进展
    余文华, 何锴, 范朋飞, 陈炳耀, 李晟, 刘少英, 周江, 杨奇森, 李明, 蒋学龙, 杨光, 吴诗宝, 卢学理, 胡义波, 李保国, 李玉春, 江廷磊, 魏辅文, 吴毅
    兽类学报    2021, 41 (5): 502-524.   DOI: 10.16829/j.slxb.150535
    摘要3022)      PDF (3119KB)(3898)    收藏
    中国兽类(即哺乳动物)种类繁多,对维持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John R.Reeves于1829—1834年在我国广东开展兽类调查以来,近200年我国兽类分类及系统学研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目前中国已知的兽类物种数已达686种,约占全世界兽类种数的10%,是世界上兽类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全球气候变化、生境破碎化、人类活动增加及人兽共患重大疫情涌现等问题仍十分突出,兽类多样性调查及分类学研究的必要性越发明显。同时,兽类分类学这门古老而传统的学科也在不断引入各种新方法与技术,如整合分类学、标本数字化、模式标本测序、便携式测序技术及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物种识别鉴定等,分类学研究的成果及应用在近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动物分类学作为传统的基础学科,是遗传学、生理学、生态学、医学、药学等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然而,由于学科特征和差异等原因,该学科近年来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出现了学科萎缩和分类学人才后继无人的危机。因此,从国家层面对分类学、形态学等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课题设置和资金投入等,予以特殊的政策支持,十分必要,也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小熊猫巢域初步研究
    杨建东, 张泽钧, 李 明, 胡锦矗, 魏辅文
      
    摘要2004)      PDF (256KB)(1890)    收藏
    2002 年5 ~ 11 月,在蜂桶寨自然保护区利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6 只小熊猫的巢域利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6 只戴颈圈个体M1、M2、M3、F1、F2、F3 的巢域面积分别为330. 26 hm2、135. 18 hm2、190. 67 hm2、98. 23 hm2 、141. 60 hm2 、204. 80 hm2 ;雄性个体平均巢域面积为218. 70 hm2,雌性个体为148. 21 hm2。小熊猫个体间巢域重叠普遍,平均重叠率达25. 33%,其中雄性个体之间为26. 00%,雌性个体之间为23. 67%,两性个体之间为25. 67%。可能受人为干扰的影响,M1 在6 只监测个体中巢域面积、日均移动距离均为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