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01年 第2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吉林省东北虎的调查
    李彤,蒋劲松,吴志刚,韩晓东,吴景才,杨兴家
    2001, 21(1):  1-6. 
    摘要 ( )   PDF (16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经过8年的调查研究,确定了东北虎在吉林省的分布区有3处,数量为7-9只。即大龙岭分布区3-5只,哈尔巴岭分布区1只,张广才岭分布区3只。东北虎的适宜生境为海拔800-1100m的中低山;人口压力在15人/km2 以下,被捕食动物野猪、狍、马鹿的密度在2.5只/km2以上。林型为以柞木为主的阔叶混交林,林龄为中成林。
    秦岭羚牛春夏季昼夜活动节律与时间分配
    曾治高,宋延龄
    2001, 21(1):  7-13. 
    摘要 ( )   PDF (2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6年4~8月,在陕西省佛坪自然保护区内采用无线电遥测技术对4只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春夏季羚牛的活动规律以白昼活动为主。羚牛每昼夜有69.95+11.06%的时间处于活动状态(n=40),其中76.77%的活动时间是在日出后到日落前的白昼。白昼有3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10:00~12:00、18:00~20:00 3个时间段。在夜间羚牛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通常出现在24:00至次日凌晨01:00的时间段。野外观察证实,羚牛白昼的3个活动高峰期与羚牛群体活跃采食的时间吻合。羚牛的昼夜活动节律的形成与变化,可能会受到诸如光照、温度、雨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每天的黎明阶段(06:00~07:00)及黄昏阶段(18:30~19:30)是羚牛活动最频繁的时候,平均活动率在90%以上。大雨期间羚牛常常站立或卧地休息。此外,羚牛昼夜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在年龄上也有所体现。
    黄羊消化道形态和结构的特征
    马建章,李俊生,姜兆文,王文
    2001, 21(1):  14-22. 
    摘要 ( )   PDF (28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了51副黄羊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腮腺(g)占体重(kg)的比率为1.035,整个胃组织重占体重的比率为2.74%~2.89% , 瘤胃最大,占整个胃组织重量的72%~76%,其次是网胃(9%~10%)、皱胃(8%~10%)和瓣胃(5%~6%),除瘤胃与体重呈线性正相关外,其它3个分胃与体重呈线性负相关,瘤胃表面扩张系数(SEF)值为8.52,瘤胃粘膜乳突密度为89,整个肠道长度是体长的17.8倍,肠重占体重的比率为4.96%,从消化道的形态结构特征分析,黄羊属于混饲者。
    川西平原农田啮齿动物群落动态: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
    戴应贵,杨跃敏, 蔡红霞, 曾宗永,罗明澍,梁俊书,宋志明
    2001, 21(1):  23-34. 
    摘要 ( )   PDF (3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研究农田啮齿动物群落的动态规律,用标志重捕的方法给出了川西平原农田的啮齿动物群落的物种数、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on 指数与Simpson指数等5个变量的时间序列资料,并分析了这些时间序列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的特点。结果表明:(1)5个变量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特别是年间交替升降十分明显;(2)群落的全部8个物种从未同时出现过,同一个月最多有5个物种,最少只有1个物种;(3)5个变量季节变动的幅度均较大并各具有1至3个不等的明显的峰值,而年间变动的幅度则相对较小;(4)5个变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则出现在春季、夏季或冬季;(5)5个变量的季节性均不强;(6)优势种大足鼠(Rattus nitidus)的种群密度分别与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年间变动和季节变动均具有相似的变动规律;此外,优势种大足鼠的种群密度、生物量分别占群落结合种群密度、生物量的比例均较高,而且这两个比例季节变动的幅度都较大而年间变动则较为稳定。
    人工埋藏植物种子对鼠类采食下辽东栎坚果存活及萌发率的影响
    张知彬, 王福生
    2001, 21(1):  35-43. 
    摘要 ( )   PDF (3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辽东栎林(Q. liaotungensis)是北京东灵山地区典型地带植被。过去研究表明,鼠类对辽东栎更新有很大影响。本研究主要调查3个问题:(1)采食辽东栎坚果的鼠类种类;(2)将坚果埋藏于土中能否减少鼠类对坚果的采食,并提高出苗率?(3)地表植被是否影响辽东栎的出苗率?1996年9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山地选取5个类型的样地37块,每样地在地表放置10粒坚果,检查地表种子消失率。使用木板夹来调查采食坚果的鼠类种类,诱饵分别为坚果和花生米。于1997年10月,选取5块样地,间隔25 m,每样地在1m2范围内埋50粒坚果,深度5 cm,次年5月调查出苗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林姬鼠、社鼠和黑线姬鼠为取食坚果的主要种类,取食比例与其丰富度有关。370粒坚果放在地表后,1d、10d、20d的消失率分别达15.1%、78.1%、和 100%。250粒坚果埋入土层后,出苗率达11.2%,苗平均高度为7.8cm,出苗率与地表植被盖度有一定负相关。本研究认为,人工埋藏植物种子可以减少鼠类捕食坚果,并能增加其出苗率。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洞群成员分析
    郭聪,王勇,张美文,陈安国
    2001, 21(1):  44-49. 
    摘要 ( )   PDF (1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栖息地东方田鼠洞群结构分析,结合洞庭湖区的特定生态条件,对东方田鼠在不同繁殖期的栖息习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最适栖息地是洲滩,但洞庭湖湖水季节性涨落,迫使东方田鼠在洲滩与垸内农田间迁移。当东方田鼠栖息在洲滩时(10~5月),即繁殖盛期,雌雄分居,雌性单独抚养后代。当迁入垸内农田后(6~9月),东方田鼠营混居生活。洲滩为其理想栖息地,单个雌鼠可以正常抚养后代,分居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适合度。迁入垸内后混居可减少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从野外和室内观察情况分析,东方田鼠在繁殖盛期的婚配制度以一雄一雌的可能性很小。
    棕色田鼠洞群内社会组织
    邰发道,王廷正
    2001, 21(1):  50-56. 
    摘要 ( )   PDF (22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每月选取农田样方,用洞道内置夹及挖捕法对棕色田鼠洞群内的群体结构进行调查发现,棕色田鼠在不同的季节,洞群内个体组成不同。在4月和10月,同洞群内成年雄性和雌性的数量较多,往往有两个以上的雌性个体参与繁殖,而且亚成体和幼体的数量也较多;而6月至9月,棕色田鼠多呈雌雄一一配对,有些洞群内也有幼体和亚成体,雌雄共巢,而呈现单配制特征。所以其社会组织呈现群居家庭、双亲家庭和单亲家庭3种类型。4月和10月群居家庭最多(60%,61.53%),6月和9月双亲家庭较多(80%,75%),双亲家庭所占比例和密度呈负相关,而群居家庭所占比例和密度呈正相关。在不同的季节洞口系数不同,洞口系数和密度呈正相关。
    光周期对环青春期雄性根田鼠繁殖发育的作用与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模式
    刘力宽,刘季科,苏建平
    2001, 21(1):  57-66. 
    摘要 ( )   PDF (31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析因设计,分别以长光照及短光照水平,测定根田鼠母体怀孕期、哺乳期及幼体断乳期光周期信息对环青春期雄性子代繁殖发育的作用,探讨雄性子代对光周期信息的反应及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模式。检验的特定假设为,光周期能刺激和调节田鼠类动物雄体的繁殖发育;在其亲代与子代间存在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田鼠亲代母体与子代幼体间具有光周期信息的母体传递。雄体的繁殖发育,不仅受母体传递光周期信息的作用,亦受断乳期光周期的影响。断乳后的光周期信息是影响雄体繁殖发育的主要信息。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过程中,根田鼠对高寒环境形成特殊的光周期信息传递格局和繁殖策略。
    群居性啮齿动物集群重组率的估算
    宛新荣,钟文勤,王梦军
    2001, 21(1):  67-72. 
    摘要 ( )   PDF (1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提出了一种定量估算群居性啮齿动物的集群重组率的方法。此法以特定时期集群中动物个体之间的异源概率(即来源于不同家族的概率)作为衡量群居性啮齿动物的“混合”程度(即重组率)的定量指标,并与平均重组率(即重组期望)进行比较,进而判断动物在集群过程中的选择倾向。按照这种方法估算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越冬集群的重组率。结果表明,该鼠的越冬集群重组率很低,仅在0.1左右,集群个体多数来源于相同的家族。此外,该鼠的集群重组率远低于其重组期望值,表明该鼠在秋季集群中,有强烈的选择同源个体的倾向。
    大熊猫初乳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提纯及其抗血清的制备
    王成东,王强,钟顺隆,张志和,余建秋,李光汉,候蓉,何廷美
    2001, 21(1):  73-75. 
    摘要 ( )   PDF (19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沙鼠和子午沙鼠的种群生态位
    赵天飙,张忠兵,李新民,张春福,邬建平,齐林
    2001, 21(1):  76-79. 
    摘要 ( )   PDF (14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