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6年 第16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7-07
    盐城獐种群生存力的初步分析
    徐宏发,陆厚基
    1996, 16(2):  81-88. 
    摘要 ( )   PDF (23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Vortex6.0计算机程序对盐城獐(Hydroptes inermis)种群的生存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无狩猎和海潮侵袭的影响。在B容纳500头獐的栖息地中-盐城獐可长期生存.如猪猎死亡率达5% 和10% ,拥有100~200头獐的种群分别在32~50年和15~27年内灭地率超过5%;拥有300~500头的现存种群分别在90~95年和29~42年内灭绝率超过5%。在有海湘侵袭的栖息地中。不管现存种群多大,在来来25年左右的时问内种群灭绝率大于5%,在5O年内种群绝灭的可能性超过5O%。根据该地的实际情况,建议在无海潮侵袭的堤内选择至少能窖纳200头獐的栖息地和在相临的堤外选择船窖纳500头獐的栖息地建立保护区.才能保证盐城獐种群长期生存。
    圈养林麝母幼关系的初步研究
    杜卫国,盛和林
    1996, 16(2):  89-94. 
    摘要 ( )   PDF (15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研究圈养林麝(moschus moshiferus berezovskii)的母幼关系.林麝的母幼关系属于典型的隐蔽者(hider)类型。母幼分开躺卧。相臣20.37±11.06m。吮乳时间、母幼联系时间、母幼联系时间/幼麝活动总时间随周龄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4周龄前,幼麝躺卧居多。母麝以叫声主动联系幼麝。5周龄开始幼麝独立程度逐渐提高。听觉和视觉通讯是母幼远距离通讯的主要方式。
    内蒙古东部地区狼的食性初步研究
    高中信,马建章,张洪海,高印生,赵贵安
    1996, 16(2):  95-99. 
    摘要 ( )   PDF (33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粪便分析法和食痕分析法对内蒙古东部狼的食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该地区狼的主要食物是大、中型有蹄类(出现频率53.8%, 相对生物量85.17%), 粪便中家畜出现频率为40.3%, 相对生物量为75.67%。该地区狼的食性同黑龙江狼的食性相比, 存在地区差异。通过饲喂实验, 提出狼粪便中所含猎物的干重与鲜重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76+0.02x(r=0.99), 应用此方程可估计出狼消耗各种猎物的相对生物量和数量。在该地区狼对家畜危害比较严重, 要适当猎取同时也应保持其适当数量。
    梅花鹿甲烷能代谢规律的研究
    李忠宽,高秀华,李红
    1996, 16(2):  100-104. 
    摘要 ( )   PDF (12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应用KB-1型呼吸测热装置,结台消化、代谢试验,对梅花鹿( Cervus nippon)甲烷能代谢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花鹿甲烷能的产生量随其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l也随着
    采食后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而且减少的幅度又随采食量的增加而下降;甲烷能的产生置分别总能食入量、消化能食入量和体增热的6.61% 、8.83%烯和l0.88%甲烷能的产生量随着日粮蛋白质水乎的提高而降低,日粮蛋白质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甲烷能产生量就降低58.58kJ/d;分别以总能食入量(GEI)和干物质食入量(DMI)为自变量所建立的甲烷能(CH4E)估计分别为
    CH4E (kJ/d) =0.07CEJ(kJ/d)一l01.04(n=12,r=0.944,P< O.01)
    CH4E (kJ/d)=98.78+1.05 DMI(g/d)(n=l2,r=O.942,P﹤0.01﹞
    雪豹线粒体DNA(mtDNA)研究及其分类地位的探讨
    于宁,郑昌琳,王行亮,何光昕,张志和,张安居,吕文其,唐飞
    1996, 16(2):  105-108. 
    摘要 ( )   PDF (1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构建了雪豹和金钱豹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限制性酶谱的比较。探讨营豹的属级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两物种的mtDNA基因组明显趋异。其遗传距离为O.075 33。但这种差异根据文献记载。似乎未到属级分化程度,故认为雪豹不应单立为属。而是豹属的一员。但鉴于彗豹在形态、行为、核型和mtDNA等方面。不同于豹属其他种类。我们认为雪豹应电豹属中的一十有效亚属。
    麝腓腺生长发育与化学通讯机能的探讨
    倪荷芳,王心乐,李贵全,杨昌金,颜于宏,毕书增
    1996, 16(2):  109-112.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麝的腓腺进行了生长发育与组织化学观寨。腓腺由丰富的顶泌汗腺组成,分泌混合性粘多糖成分的信息素。出生80日龄幼麝的腓腺开始有分泌功能,成体时其分泌功能旺盛。麝以直接和间接方式释放信息素。
    青海省野牛沟地区主要兽类的数量与保护
    Richard B.Harris,Daniel J. Miller,蔡桂全,Daniel H.Pletscher
    1996, 16(2):  113-118. 
    摘要 ( )   PDF (17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者于1900~1992年在青海省中部未受保护的野牛沟地区进行有蹄类物种为重点的野生动物考察。考察结果表明,藏羚羊、藏原羚、野牦牛和岩羊的数量都超过1000只,藏野驴约800只,盘羊近250只。白唇鹿未估计数量。对其他1O种兽类也进行了考察。尽管有法律保护野生动物,但偷猎行为并被有得到控制。因此,必须尽快建立野牛沟自然保护区或野生动物管理区。
    河南省啮齿动物区系与区划研究
    路纪琪,王廷正
    1996, 16(2):  119-128. 
    摘要 ( )   PDF (25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河南省啮齿动物计有32 种, 隶属于2目7 科4亚科。本文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前人的工作, 对河南省啮齿动物区系种的组成和区系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与邻近地区作了比较,就啮齿动物进行了区划研究, 将河南全境划分成6个三级省、8 个四级州;在区划中给出了防治建议;另就古北界与东洋界在河南省境内的分界线间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关系的分析
    李晓晨,王廷正
    1996, 16(2):  129-135. 
    摘要 ( )   PDF (17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初步分析了陕西地区啮齿动物种数分布与生态因子之间的 系。根据自然地理概况,将陕西地区划分为七十啮齿动物地理区。对不同地理区内可能影响啮齿动物种数的4种生态因子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雨量、森林覆盖率及面积与啮齿类物种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秦岭、大巴山地区啮齿类的垂直分布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啮齿类物种数与海拔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啮齿动物种数与景观类型也有密切关系,景观类型越复杂,啮齿类物种教越丰富。此外,农业活动对啮齿类物种敦也有影响,即耕作区种数少于非耕作区。
    黔西北地区农田鼠类群落结构的研究
    黎道洪,罗蓉
    1996, 16(2):  136-141. 
    摘要 ( )   PDF (14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黔西北地区农田鼠类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将该地区农田鼠类划分为如下4个鼠类群落:A.高山蛭鼠+社鼠群落.B.黑线姬鼠+锅金小家鼠+高山蛭鼠群落,C.黑线姬鼠+大足鼠+锡金小家鼠群落和D.黑线姬鼠+小家鼠群落。在群落B中多样性指数(1.433)和均匀性指数(0.089)最高.最低是群落A,分别为0.889和0.457,最高的优势度指数(0.505)是群落A,而群落B是0.303为最低,群落B和群落C之间的相似性指(0.750)
    最高,群落A和群落D之间是0.075为最低。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繁殖特性研究
    武正军,陈安国,李波,郭聪,王勇,张美文
    1996, 16(2):  142-150. 
    摘要 ( )   PDF (2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雄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域其它鼠种显著偏高。3年合计总怀孕率为29.2%.平均胎仔数 (士SE)为5.13士 0.12只。平均窝仔数4.60士0.27只,雌鼠和雄鼠的繁殖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室内饲养的东方田鼠妊娠期约20天,窝仔数 4.33±0.33只雌鼠5O~60天成熟,雄鼠稍迟。枯水期(11月~翌年4月)东方田鼠主要栖息于胡洲草地。汛期(5~10月)主要栖息于垸内稻田。在不同牺息地其繁殖力差别较大,湖州的繁殖强度最高,稻田区次之,岗地最低。反映它在各栖息地生态适合度不同。文中还对全国4个亚种的繁殖参数作了比较。
    麝鼠泌香期香囊腺形态及组织结构的研究
    陈玉山,金顺丹,佟煜人,高秀华,周爱莲,徐尔真,刘春香,毋英杰
    1996, 16(2):  151-154. 
    摘要 ( )   PDF (11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麝鼠香囊腺由腺细胞、支持细胞和排香管组成。其分泌腺属复管泡状腺。发育初期的腺泡胞质内含有太量的粗面内网、光滑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中心粒和线粒体。香腺细胞间连接发达。桥粒、半桥粒广为分布。胞质内含有电子致密度高和电子致密度低的两种分泌囊粒。其分泌方式为顶浆分泌。
    高原鼠兔褐色脂肪组织及肝脏产热的季节性变化
    柳劲松,李庆芬
    1996, 16(2):  155-157. 
    摘要 ( )   PDF (8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非颤抖性产热(nonshtverlng thermogenesis, NST)是小哺乳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Foster等1978.Can JPhyslol,56:110~122)。NST主要产生于褐色脂肪组织(BAT),所有影响BAT结构与功能的因素均可影响NST能力(Cannon等,1993.Life in the cold.369~379)。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非冬眠的小哺乳类动物,其生态学特征已被进行了广游酊探^的研究.王德华等(1990。兽类学报10(1):40~53; 1993.兽类学报13(4):271~276)对高原鼠兔NST能力,BAT组织成分及线粒体蛋白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试图从细胞承千上进一步探讨高原鼠兔产热的季节性变化及适应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