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94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8-01-05
    雄性大熊猫配种期的性行为观察
    高凤岐,卜华, 赵阳, 禄保军, 兀淑琴
    1994, 14(2):  81-85. 
    摘要 ( )   PDF (12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西安动物园大熊猫(Ailztropoda melanoleuca)雄兽弯弯于1986-1991年与3只雌兽相继本交,爬跨33次,交配21次,产5胎,获6仔,育成4仔的性行为观察。获得雄兽在发情季节的爬跨与交配姿式,交配的时间与叫声,配种期的食量下降与活动量变化等资料。
    中国高山鼠平亚属(Subgenus Alticola)的系统分类与分布
    O.L.Rossolimo, L.J.Pavlino, R.S.Hoffmann
    1994, 14(2):  86-99. 
    摘要 ( )   PDF (36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高山鼠平亚属(Alticola)广布于中亚山地,即从喜马拉雅山、兴都库什经帕米尔、天山、西藏而至图瓦、抗爱山和贝加尔湖一带。中国过去仅记录2种:银色高山鼠平(Alticola argentatus Severtsov;有时定作劳氏高山鼠平A.roylei的一亚种)和斯氏高山鼠平(A.stoliczkanus Blanford).本文主要依据形态学资料和采用判别函数分析的方法,对该亚属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中国高山鼠平至少有3个以上的物种存在,现概述于后。
    北美CHIHUAHUAN荒漠啮齿动物群落动态II.季节性和周期性
    曾宗永, 杨跃敏, 宋志明
    1994, 14(2):  100-107. 
    摘要 ( )   PDF (22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和季节性指标,讨论了北美Chihuahuan荒漠由4科10属17种啮齿动物组成的群落的物种数,单位面积个体数与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的Shannon与Simpson指数和均匀性等6个变量的季节变动,季节性和周期性。结果表明 (1)每个季节都有变量达到最大值,但除个体数和均匀性外,其余4个变量均在冬季达到最小值;(2)物种数与生物量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以及两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相互之间有类似的季节变动规律;(3)除个体数外,群落数量动态的其他变量与8个物种种群的密度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物种数有最明显的季节性,季节性指标SI=0.628;(5)物种数、个体数和生物量在92个月的研究期中未显示出任何周期性。最后总结了该啮齿动物群落动态的时间模式,提出组成物群的扩散和休眠行为是形成这些模式的主要原因.
    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
    刘定震, 刘NAI发, 宋志明, 潘发成, 宁瑞栋
    1994, 14(2):  108-116. 
    摘要 ( )   PDF (21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通过对安西荒漠鼠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无偏对应分析,得出决定鼠类群落结构的环境主导因子因季节不同而有所不同:春季是地下水位、海拔高度、平均降水量和平均气温;夏季是植被覆盖度、植物平均高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坚实度;秋季是土壤含水率。综合春、夏、秋三季资料,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坚实度是决定鼠类群落结构的环境主导因子。其中水是决定荒漠地区鼠类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子。
    小型啮齿动物种群系统调节复合因子理论的野外实验研究: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根田鼠种群动态作用的分析
    刘季科, 苏建平, 刘伟, 王溪, 聂海燕, 李玉敏
    1994, 14(2):  117-129. 
    摘要 ( )   PDF (35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研究在野外围栏条件下采用析因实验设计,测定营养、捕食及空间行为对根田鼠(Microtus oeconomus)种群统计特征的影响。本文旨在检验下述特定假设:高质量食物可利用性和捕食对限制小型啮齿动物种群密度具有独立的和累加的效应。
    3年期间,4种野外实验处理6个重复的研究结果表明,附加食物并预防捕食者处理的种群具有最高密度;未附加食物及不预防捕食者处理(对照)的种群密度最低;而单一处理的种群其密度居中。不同处理条件下。新生个体在种群的补充模式以及种群瞬时增长率的变化均与种群密度的变动相应一致。
    双因素ANOVA的结果证明,附加高质量食物能明显地提高根田鼠的种群密度,而对种群补充量的作用则较弱,仅接近显著水平;预防捕食者不仅能显著地作用于种群密度,更能强烈地影响种群补充量。高质量食物和捕食者的作用具有累加的性质,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种群密度和补充量均无显著影响。
    大足鼠种群动态的非线性模型及逐步回归分析
    杨跃敏, 曾宗永, 罗明澍, 宋志明, 梁俊书
    1994, 14(2):  130-137. 
    摘要 ( )   PDF (23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提出了一种从原始数据中获取关于种群动态机制的基本信息的、以非线性模型为基础的逐步回归逐步预测的种群动态分析法。并以作者1989-1991年间于四川邛崃定点进行标志重捕以及夹捕解剖所得的关于农田大足鼠(Rattus nitlidus)种群生态学特征的数据为例,对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与年龄组成、各年龄组性比、繁殖特征以及气象等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定量地确定了当前的各生态因子对未来的大足鼠种群密度的作用,并对数量预测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结果发现,大足鼠的种群密度与其年龄结构显著相关,而与性比无关。繁殖特征对密度也有显著的作用,并有明显的生殖时滞。
    洞庭平原黑线姬鼠繁殖特性研究
    王勇, 陈安国, 李波, 郭聪, 李世斌
    1994, 14(2):  138-145. 
    摘要 ( )   PDF (22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6年l0月-1990年l0月在湖南省桃源县和汉寿县的稻作区逐月调查,夹捕黑线姬鼠长江亚种(Apodemus agrarius ningpoensis)2768只,雌性占45.6%.主要繁殖期3-11月,研究期内的月平均怀孕率为48.64±4.0%、平均胎仔数为5.3±0.2只。繁殖指数为2.36±0.29。以上3个参数及种群性比有季节性变化,4-5月和7-l0月为2个妊娠高峰;雄性睾丸下位率和雌性怀孕率有同步变动的趋势.5个年龄组之间,其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差异显著;成体怀孕率与同期种群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并指出冬季繁殖水平取决于气温。
    刺猬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和非颤抖性产热研究
    孙金生, 曾缙祥
    1994, 14(2):  147-153. 
    摘要 ( )   PDF (20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对刺捐(Erinaceus europaeus)在冬眠过程中褐色脂肪(BAT)的相对重量、超微结构和非颤抖性产热(NST)的变化进行了测定.探讨了BAT产热在冬眠刺猬醒眠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夏季(7月份)刺猬的BAT相对重量最低,为0.23%。秋季迅速增加,至入眠前达到最高,为0.46%。冬眠期中缓慢减少,冬眠后显著下降(0.32% )。这与醒眠时需要快速产热密切相关。冬眠前和冬眠中刺猬的BAT脂滴和线粒体嵴数量明显高于冬眠后。表明冬眠刺猬BAT具备快建产热能力。在冬眠室温为5℃时的静止代谢率最低,为0.064毫升氧/克/小时,活动期,即在0℃至下临界沮度范围内,其静止代谢率与环境温度呈负相关,并具线性回归。冬眠期的NE-NSTmax明显低于活动期,而相对增加耗氧量显著高于活动期,证明NE-NST是冬眠刺猬酲眠时的主要热源。
    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中的神经内分泌调控Ⅱ.不同光制对生殖恢复期的影响
    李子巍, 杜继曾, 孙儒泳
    1994, 14(2):  154-159. 
    摘要 ( )   PDF (19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项研究将野外捕获的成年雄性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分3组进行不同光制的饲养。以检验光周期对其神经内分泌—生殖轴功能的影响:(1)长光照组睾丸及附属性腺的重量和血浆睾酮水平均明显高于自然光组(p<0.05)和短光照组(p<0.01);(2)长光照组的松果腺重量(1.5士0.1毫克,n=15)和褪黑激素古量(89.7±5.8徽徽克/松果腺),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3)自然光组和短光照组性腺的显著萌发表明,在高原鼠兔季节性繁殖的年周期中,其神经内分泌——生殖轴对春分前短光照的抑制作用具有不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