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1988年 第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1988-08-20
    野生大熊猫的年龄鉴定
    魏辅文1, 许光瓒1, 胡锦矗1, 李蓓2
    1988, 8(3):  161-165. 
    摘要 ( )   PDF (15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根据大熊猫门齿齿骨质年轮线数目鉴定了大熊猫的实际年龄,并按其头骨各骨缝的生长愈合情况及臼齿磨损程度将大熊猫划分为6个年龄组。
    麋鹿发情期主要活动的时间分配及行为研究
    蔡桂全1, 谢家华2, Nihal Mathur3
    1988, 8(3):  166-171. 
    摘要 ( )   PDF (44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麋鹿在白天主要处于休息状态,早晨、黄昏是它们的摄食时间;成年雌体中的各项活动频率未显示出有明显差异;但雄鹿与雌鹿之间在活动时间分配上有明显差异,而且,雄鹿中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也表现出有所不同。在攻击行为方面,群内表现出有不同的特权形式;而在交往行为中,发现较多的频次出现于相同性别、年龄和同一阶层中。
    人工饲养下金丝猴繁殖的观察研究 Ⅰ.交配行为
    戚静芬
    1988, 8(3):  172-175. 
    摘要 ( )   PDF (31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是我国稀有的珍贵特产动物,笔者在多年观察金丝猴的繁殖行为的基础上,又于1986年8—9月在北京动物园,对金丝猴的交配、爬跨行为进行了专门观察,发现金丝猴发动性活动的一些特点,并在交配爬跨时,雄性金丝猴有卷尾现象。其交配行为与叶猴和猕猴有差异。
    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
    熊成培1,2, 王岐山1,3
    1988, 8(3):  176-183. 
    摘要 ( )   PDF (53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阐述了短尾猴栖息地的季节变化。春季,主要利用海拔570—1600米的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夏季,限于海拔1000米以上的落叶阔叶林。秋季的栖息地,在海拔650—1200米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冬季仅利用海拔600—900米的常绿阔叶林。此外还报道了短尾猴四季的食物组成。并对栖息地的变化原因,做了初步探讨。
    中国刺猬的染色体研究
    王金星1, 张锡然2, 赵小凡1, 王绳武2, 卢浩泉1, 陈宜峰2, 孙云慧1
    1988, 8(3):  184-192. 
    摘要 ( )   PDF (39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采用全血培养和骨髓染色体制片法,对分布于我国南京市郊和济南市郊的刺猬染色体进行了组型、C-带、G-带和银染色的观察分析,并与东欧、西欧两种刺猬比较,它们之间的核型及带型差异显著;又将南京、济南及金清波(1985)报道的河南新乡三地分布的刺猬进行比较,它们的核型及带型也显示出一定差异,这种多态性在分类和进化上有一定的意义。
    欢迎兽类的第一册动物志(食肉目)出版
    夏武平
    1988, 8(3):  192-192. 
    摘要 ( )   PDF (16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动物志已经编辑多年了,也出版了不少卷册,但兽类的直到今天才有第1册问世,这就是《中国动物志—兽纲第8卷,食肉目》。这是值得庆贺的,是兽类学工作者普遍欢迎的。故愿加以介绍。 该书是新中国建国以来三十余年对食肉目动物研究的总结。记录了已知的全部食肉兽,凡55种,分属于7科、32属。种下记载了亚种126个。插图与图版也很精美。
    紫貂和水貂被毛比较形态学研究
    赵宝生
    1988, 8(3):  193-198. 
    摘要 ( )   PDF (206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表明紫貂和水貂被毛的形态高度分化,可分为针毛,中间针毛和绒毛3类。针毛笔直,远端(大约3/4处)皮质高度发育,有良好的耐磨性。中间针毛比针毛短、细,大约有3个弯曲,且髓质含量最高。绒毛最短、细,大约有5个弯曲,髓质也较发达。 扫描电镜下的毛小皮形态可归纳为波纹形,披针形,菱形和倒三角形4种。光镜下的髓质形态可归纳为单柱组型,多柱组型和网型3种。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毛小皮和髓质形态在这两种动物间的差别较明显,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作为哺乳动物分类的参考指标。
    黄毛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郑智民1, 黄应修2
    1988, 8(3):  199-207. 
    摘要 ( )   PDF (69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黄毛鼠是农业、卫生保健事业的主要害鼠之一,其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明显地表现为初春的数量上升,夏秋季低数量和冬季持续高数量3个阶段。数量消长曲线呈马鞍形。 菜地是黄毛鼠良好的栖息地,鼠密度终年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旱地的鼠密度稍高;水田的鼠密度较低。 黄毛鼠种群数量的季节变动主要是种群的繁殖力和年龄组成变化的反映,同时又受到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活动的制约。
    醋酸棉酚对褐家鼠抗生育作用的研究
    林统先, 曾缙祥
    1988, 8(3):  208-214. 
    摘要 ( )   PDF (21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用30毫克/公斤·日和50毫克/公斤·日棉酚饲喂褐家鼠6周,合笼交配结果表明,不仅雄性产生不育,雌性也产生不孕。 2.形态学观察,与对照组相比,棉酚主要损伤曲细精小管内精子、精子细胞和精母细胞,同时管壁萎缩、变形并明显变薄。雌性卵巢重量有所下降,形态基本正常,但子宫粘膜萎缩变薄,腺体数目显著减少。 3.由器官系数测定可知,50毫克组的雄雌褐家鼠与对照组相比,除雄性肾上腺外,其它器官都有明显的差异。
    湖南农业鼠害防治技术研究 Ⅰ.害鼠的种类、害区和与防治有关的生物学特性
    陈安国1, 袁主中1, 张建云1, 王勇1, 郭聪1, 程敬葆2, 谭树林3
    1988, 8(3):  215-223. 
    摘要 ( )   PDF (69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报道湖南省的农业鼠害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农业鼠害、鼠种组成、鼠害类型、鼠类生态等生物学特性,为大面积全生境灭鼠提供综合性的防治技术措施。
    梅花鹿(Cervus nippon hortulorum)茸角生长发育各阶段血浆睾酮、雌二醇的含量变化
    李春义1, 刘钟安1, 赵世臻1, 杜玉川2
    1988, 8(3):  224-231. 
    摘要 ( )   PDF (6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3个不同年龄组的雄性东北梅花鹿茸角生长发育各阶段外周血中的睾酮、雌二醇含量进行了测定。茸期两种激素差异很大,睾酮含量低,雌二醇高,骨化期二者增高很快。对这两种激素含量的变化与茸角发育各阶段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认为只有在二种激素同时增加时,鹿角才能骨化。
    腹腔镜技术在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郑伦健, 欧阳子焯, 陈乾生
    1988, 8(3):  232-233. 
    摘要 ( )   PDF (93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腹腔镜(laparoscopy)作为内窥镜的一种。在70年代初已被应用于人类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由于腹腔镜具有使用简便等优越性,这项技术很快被应用于各种实验动物、家畜及野生动物。近年来,在实验条件下能对多种哺乳动物作精液采集、评定和冷冻保存。腹腔镜技术的建立,可作为雌性动物生殖生物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段。非人灵长类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首次成功,就依靠了腹腔镜技术。
    二十年内大熊猫在甘肃省的地理分布变迁
    马国瑶
    1988, 8(3):  234-234. 
    摘要 ( )   PDF (17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古老的孑遗动物,曾广布于我国大陆,组成更新世中、晚期具有代表性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随着历史的变迁,大熊猫分布区开始大面积退缩。这种退缩虽发生在近一、两千年,而急剧退缩则是一、二百年来的事。甘肃至今没有发现大熊猫化石,因此在过去的地质年代是否有分布很难确定。近代关于甘肃大熊猫的记载见于1935年李概士写的《中国西部动物志》中提到“1892—1894年Berezovski在甘肃、四川边境见到这种野兽”但详细、系统的调查解放前并未有人做过。
    褐家鼠种群生态的
    洪朝长1, 袁高林2
    1988, 8(3):  235-237. 
    摘要 ( )   PDF (26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4年3月至1985年10月,我们到福建省古田、周宁二县,对农村和城镇褐家鼠的种群生态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把资料整理如下。
    《新疆北部地区啮齿动物的分类和分布》简介
    夏武平
    1988, 8(3):  237-237. 
    摘要 ( )   PDF (1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新疆北部鼠害一向严重,1967年在天山北麓,1970年在伊犁地区的小家鼠大发生,其数量之高,损失之大,为国内其他地区所无。同时,其草原及沙区的鼠害也很猖獗。故其啮齿动物的系统调查是很迫切的。马勇等同志承担了此项任务,于1974—1980年作了较深入的调查,写出了《新疆北部地区啮齿动物的分类和分布》一书。这样的工作总结目前尚不多见,其出版在我国四化建设中定有贡献。
    长白山狍冬季的密度和一些生态学资料
    何敬杰1, 李彤2, 蒋劲松2
    1988, 8(3):  238-239. 
    摘要 ( )   PDF (14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狍(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分布很广。在我国长白山区数量较多。关于狍的冬季生态,国内未见报道。我们于1985年10月15日至1986年3月31日,在长白山狩猎场进行动物资源考察时,对狍在冬季的密度及生态进行了初步调查。
    《世界的虎》
    马逸清
    1988, 8(3):  240-240. 
    摘要 ( )   PDF (83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虎是大型猛兽,近五十年来,虎的自然数量从10万只锐减为5千余只,已下降到十分危险的低度,因此,全球性的保护老虎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